在这本引人入胜的书中,作者提供了如何帮助孩子达成目标的切实可行的建议,这些建议涉及了学校管理、教师教学、学生成长等问题。她提倡学校应该更健康、更人性化,才能更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她以幽默和出色的判断力向我们展示了一位热情的教师如何突破繁文缛节,采用教育新思维,继而对孩子的生活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
1、《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继《让学生爱上学习的165个课堂游戏》《跳出教育的盒子》后又一重磅力作
2、卢安·约翰逊的教学经历被改编成豆瓣高分电影《非常教师》,激励着无数人立志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3、一本书集结课堂管理、教学精进、学生管教、校园整治等方面的教育新建议,帮助教师唤醒学生内驱力,激发学生的成长潜能,助力学生达成长远目标
4、成为一名令学生信服的卓越教师,让阅读困难的学生爱上阅读,让自卑的学生找到自己的闪光点,让死气沉沉的班级变得积极活跃,让通常被认为的问题学生成为优秀学生……
很久以前,有一个美丽的国家,这里的孩子都不识字。
我们创办一些公立学校来教育所有的孩子吧。人们说,在这个自由、奇妙的王国里,每个孩子都值得接受最好的教育。
就这样,大家创办了一些公立学校,并且反响很好。各个年龄段的孩子都坐在教室里一起学习阅读、写作和算术。他们也学会了观察并模仿自己的老师,包括老师的种种行为举止。
有些孩子掌握了基础知识后就离开了学校。另外一些孩子选择继续留在学校,因为他们爱上了读书,喜欢接受新的思想。无论是短期学习的还是长期学习的,这两类学生都为他们的国家做出了或多或少的贡献。从此,大家明白了一个道理,教育不分多少,都对社会和国家大有裨益。
与此同时,聪明的人们不断设计出使生活变得更容易、更方便的机器。他们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机器,帮助人们摘棉花、砍伐木材、割草、浇筑混凝土、锻造金属以及制造塑料等。针对每一种体力劳动,他们都制造出相应的一款机器来辅助大家。就这样,这个国家赚的钱越来越多了 ……
一天,一些特别的聪明人决定制定法律,要求所有的孩子都必须接受学校教育。
更多的教育意味着赚更多的钱。这些聪明人说,如果我们让所有的孩子都接受教育,那么我们将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这样做是最好不过了。聪明人还告诉孩子的父母,孩子在公立学校里能学到他们所需要的任何知识和技能。父母对聪明人的话坚信不疑,这项法律得以实施,所有的孩子都去学校学习文化知识。
后来,一场可怕的战争爆发了,许多父亲离开了自己的家人,为他们的国家而战。战后,曾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的布朗人(the brown men,指非白种人, 一种代表民族歧视的称呼) 声称他们的孩子应该和白人家庭的孩子上同一所学校。一些白人赞同布朗人的意见,但另一些白人不赞同,并且非常生气。就这样,在这个国家的许多地区,又爆发了一场场小规模战争。后来,政府出台了一项政策,规定所有肤色的孩子都可以上同一所学校。不管白人喜欢与否,这都是件好事。
紧接着,白人又说了,学校规模越大我们赚的钱越多。看看我们通过建造规模更大的工厂,在每个地方放置更多的机器,节省了多少钱就知道了。于是,他们办了规模更大的学校,买了容量更大的校车,招聘了校车司机、保安、秘书以及维修人员。他们任命穿着三件套西装的重要人物来监督所有的校长,校长监督所有的校长助理,校长助理监督所有的老师,老师监督所有来上学的学生。
但那些聪明人并没有把赚来的钱平均分配给所有的学校,而是以财产税的方式来资助学校,这样富人的孩子就去了富裕的学校,而穷人的孩子则去了贫困的学校。一些人认为如此不平等的做法毫无公平可言。
哦,这纯属无稽之谈。聪明人说,自己的孩子有学可上,穷人本应该对我们感激涕零。再说,如果你不告诉他们的话,他们可能都注意不到两种学校有何差异。实际上,穷人注意到了这些差异,但他们没有权利去争取更多的钱,所以他们的学校一如既往地贫穷。这个国家越来越繁荣昌盛,人们不断地生儿育女,不论是富裕的还是贫穷的家庭,父母都会送自己的孩子上学,接受教育。年复一年,聪明人创办的学校规模越来越大。不久,随着学校规模的不断扩大,那些穿着三件套西装的重要人物根本记不住所有孩子的名字,于是就给每个孩子分配了一个学号。他们根据年龄来区分这些学号,并根据教室的大小调整了学生的学号。
我们不是一些冷冰冰的数字!孩子们大声嚷嚷道,我们是有着丰富情感的孩子!我们的学习风格和学习进度都不尽相同。老师除了教我们算术和作文,还需要给予我们温暖的爱心和同情心。
安静!那些聪明人大声喊道,你们必须乖乖地上学,你们人太多了,我们必须成立一个组织,开发一个系统,对你们进行集中化管理。
就这样,大多数孩子都不再折腾,每天在教室里乖乖地学习。偶尔有个别学生犯错误,老师就会惩罚他们,让他们在教室的角落里罚站,或者送他们到禁闭中心进行反省,又或者惩罚得更为严重,以至于他们一个星期都别想坐在教室里上课。其他少数还想捣乱的学生目睹了这一切,也明白了学校对违规学生丝毫不会手下留情,慢慢地竟也学会了收敛自己的不良行为,即使有不满意的事情也会选择忍气吞声。但他们会在自己的书桌上刻下自己名字的首字母,弄坏卫生间的马桶,打碎窗户玻璃,或者在墙上乱涂乱画。他们会声称自己根本不在乎考试不及格。当然,他们在课堂上也不会认真听讲。
如果你们再不好好学习,得不了高分,你们就上不了大学了。那些聪明人警告他们。
我们不在乎。这些想捣乱的学生说,我们才不想上大学呢!
可是我们在乎。学校的管理人员大声说,我们需要学生交学费,否则我们就关门大吉了。让学生来上学!
所以,那些聪明人把更简单易懂的书发给这些学生,逼他们来学校上课,并告诉任课老师考试必须给他们及格。
但他们如果不好好学的话,就考不上大学啊!老师们抗议。
假如你们是好老师,孩子们就愿意读书学习。那些聪明人答道,如果想保住自己的工作,你们最好学会团队合作,教好学生。
所以,那些需要养家糊口、需要还贷款的老师,都学会了团队合作,尽量不去理会那些让人憋气窝火的声音(那些做不到忍气吞声的老师只能另谋出路, 卖保险、卖鞋子或者卖洗衣机等)。
极个别想捣乱的学生还是拒绝接受如此简单的学习和考试,他们继续嚣张闹事。有些学生偷偷溜出学校藏起来。甚至有些冥顽不化的学生,光天化日之下,大摇大摆地走出学校,挑衅那些聪明人,试图让他们找自己回来。
教育是一种特权,你们应该珍视在这个自由奇妙的王国里接受教育的机会!那些聪明人怒喝道。他们雇人跟踪逃学的学生。建立了禁闭中心以惩罚那些想继续反抗闹事的学生。还开发了一些特别的教育项目以挽救这些逃学的学生。他们把这些最差的学生关在禁闭中心里,并扔掉了房间的钥匙。
这么做是为了他们好,希望他们可以慢慢想明白这个道理!那些聪明人说。但实际上,这样做对学生毫无帮助,不见得是件好事。
一天,政府发布了一份报告。这份报告对全世界各个国家学生的文化程度进行了比较。看着政府公布的数据,那些聪明人感到无比的震惊、尴尬以及愤怒。
我们是世界上最富有的国家!他们大声喊道,声音之大以至于满脸通红,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好的电视脱口秀节目!我们拥有世界上最富有的运动员!我们拥有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学校!你怎么可以说我们的孩子没有读写能力?等着瞧!
那些聪明人创办了规模更大的学校。他们雇了更多穿着三件套西装的人来管理学校。他们还雇了一些穿着三件套西装的女士。他们雇了太多的成年人来管理学校,以至于学校预算严重超支。
我们需要帮助。那些聪明人对政府官员说。
但我们也没有钱创办公立学校。那些手握实权的政府官员(他们把自己的孩子都送去了私立学校) 说,我们必须花费数十亿美元来求助外援、进口石油、进行空间探索以及研究核武器等。我们没有多余的能力和金钱来教育这些工薪阶层的孩子了。所以,你们必须学会自力更生。
因此,那些聪明人企图削减学校的预算开支,首当其冲的就是学校的管理人员。
不要拿我们开刀!他们恳求道,我们会通过科学研究来证明我们是最重要的。但不要着急,我们会对学校进行整顿的。
这些管理人员停办了很多学校,并且合并了其他一些学校。除了最有钱的公立学校,他们削减了其他公立学校所有的美术课程。他们向卖饮料的小商贩和卖糖果的公司敞开大门,这些公司只需每年付给学校几千美元,就可以把他们那些令人无法抗拒的、闪亮的、售卖各类零食饮料的机器放在学校的各个角落,虽然他们卖的东西毫无营养可言。这些垃圾食品直接导致孩子们越来越胖,许多孩子甚至患上了肥胖症。拥挤不堪的教室,没有音乐课,没有素描或绘画课,也没有欢快的歌声给枯燥的学校生活增添些色彩,无聊透顶的学习让孩子们变得破坏性极强,越来越暴躁。有些孩子变得冷酷无情,还欺负别的孩子,但学生实在太多了,学校的管理人员根本查不到实施霸凌行为的那些孩子是谁,也就根本抓不到他们。
于是,学生们继续满腹牢骚、闹事捣乱,企图逃离遏制他们自由天性的教育监狱。一些小混混,就像他们的成人同行一样,策划了校园暴力活动。他们把武器带进学校,把对学校的不满和愤怒发泄在墙壁上、黑板上、老师以及身边的小伙伴身上。
这些孩子怎么了?那些管理人员绝望地质问道,他们的父母为什么没有教会孩子举止得体?难道还需要我们什么都做吗?
是电视节目教坏了他们!其他人喊道。
是好莱坞电影!
是性教育!一些受教育不多的人七嘴八舌地讨论着。
是歹徒!
是因为学校里缺乏祷告!
我们必须想想办法了!
于是,那些聪明人召集了这个最富裕国家里的一些商业及专业人士来帮助他们解决公立学校里出现的种种问题。哎!可是每个行业里都有一部分人忽略了自己应该肩负的使命。
我们可以提供帮助。那些唯利是图的专业部门的推手信誓旦旦地说道,我们知道如何让人们改正自己的错误。
我们也可以提供帮助。制药公司极力许诺道,我们国家的人都喜欢处方药,特别是当保险公司可以为他们报销医药费的时候。
我们也可以提供帮助。广告商也言之凿凿,我们知道怎样让人购买任何我们想要推销的东西。
于是,这群利欲熏心、见利忘义的人齐心协力,终于得出了一个看似明智的结论 :是孩子的大脑出问题了!难怪他们不喜欢学校的教育模式!
紧接着,这群精明的智囊团处心积虑,设计出收费昂贵的特别教育节目,策划了精彩的广告,并生产出所谓的可以对症下药的处方药。他们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心理测试题目,并对讨厌上学的孩子进行了心理诊断测试。然后让那些孩子服用所谓的处方药,使他们能够安安静静地乖乖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不吵不闹,也不逃学。
这群精明的人安抚孩子们的父母不必过于担心 他们是好父母,不需要为孩子们的不良行为负责任,是孩子们的大脑出了问题。
父母们如释重负,非常感谢这些聪明人找到了如此绝妙的解决方法。事实也的确如此,许多孩子不再大声喧哗吵闹,安安静静地坐在自己的座位上,眼睛紧紧盯着自己的课本。
但也有许多孩子根本不相信是他们的大脑出了问题。
我们不是些冷冰冰的数字!我们是有血有肉、有情感的人!他们绝望地哭喊着,如果你们大人真的在乎我们的话,我们就会证明给你们看我们是多么聪明,多么优秀。
越来越多的孩子讨厌读书、写字了。
这些孩子可以学好。这些精明的人坚持认为,他们就是太固执,但我们可以想方设法地督促他们学习。我们每年会出超难的测试题,如果他们考试不及格,就必须留级,直到他们保证从此以后好好学习为止。
但我们不想只教孩子们学会如何考试!老师们提出异议,我们必须教他们读书、写字,学会思考、分析问题并可以妥善处理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这些东西,你们完全可以在课余时间里教他们,当然首先要保证他们通过考试。那些精明的人答复道,而且如果你们教的学生考试不及格,那么我们就会对你们进行测试,以证明是你们能力不够教不好他们,而不是学生不够聪明或者不够努力。我们会证明你们才是孩子们考试不及格的罪魁祸首,因此导致了我们的学校如此平庸。
那些精明的人招聘来专业的出题专家,设计出晦涩难懂的考试题目。孩子们因此恨透了考试,老师们也对考试极其不满,家长们更是怨声载道。
我们不想只是背诵一些事实性的知识。孩子们牢骚满腹,我们想充分拓展自己的思维。我们想学会思考,学会读书写字,学会发现问题,以及创造一些新玩意。我们不想仅仅学会如何应付考试。
然而,有一些成年人却愿意倾听孩子们的心声。这些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为那些讨厌上学的孩子量身定制了个性化的课程培训。他们把学校预算花在孩子们身上,而不是花在那些成年人身上。他们能够叫出孩子的名字,密切关注孩子的各种情感问题。他们欢迎所有的孩子就读他们的学校,无论是有天赋的还是有问题的、富有的还是贫穷的、喜欢巧克力的还是喜欢香草的、喜欢桃子的还是喜欢焦糖的孩子,都可以来他们学校。所有年龄段的孩子,无论其爱好是什么,都可以并排坐在这些个性化的培训班里。孩子们欢呼雀跃,兴奋至极,他们乖乖地待在自己的座位上,师生配合相当默契。孩子们学会了老师教给他们的知识,并且通过了课程考试。
这样做效果显著!那些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称赞道,我们必须开设更多的、特别的个性化课程培训班。我们需要在所有的小规模学校和私立学校开设类似的课程培训班。
于是,这些富有同情心的成年人招聘了一批员工,创办了十几所小型私立学校,慢慢地扩展到上百所小规模的个性化课程培训学校,在这里,所有年龄段的孩子都可以聚集在一起学习,享受着同成年人一样的待遇。就这样,这些小规模培训学校不断发展壮大,生源越来越多。那些精明的人开始嫉妒他们为什么可以如此成功。
这样不行!那些精明的人背地里议论纷纷,我们得想想办法了!
我们可以尽量让自己看起来像那些小规模的私立学校。一个精明的人提出建议。
多么奇妙的主意啊!其他精明的人附和道,我们会给予学生最基本的尊重和自尊。我们还会在一些大规模的学校里开设许多小规模的个性化课程培训班。
于是,那些精明的人举办了很多次会议,参会的人都是那些西装革履的人。他们在会中激烈地互相讨论着、辩论着,不时地设计出某个方案,又不时地给予否定。他们不断地重新组织、重新安排、重新研究并修订着某个方案。他们相互协调、授权委托并详细检查各个方面,不断地推出更好的方案。
终于,在这个世界上最富裕的国家里,孩子们开始认真学习读书、写字了。
卢安·约翰逊,《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奥普拉秀的座上宾。先后担任中学和大学教师。除了在校执教,她还为美国的教师设计并举办课堂管理研习班。她是学校改革的坚实倡导者,尤为擅长高效时间管理、激励学生士气、活跃课堂氛围及改善课堂纪律。其创作的《跳出教育的盒子》《让学生爱上学习的165个课堂游戏》等多本畅销书深受教师喜爱。
引 言 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新思维
前 言 每位学生都值得接受最好的教育
第1章 关于教育新思维的三项建议
第2章 高效解决教育问题
第3章 我的教师成长经验
第4章 新教师如何快速掌握教学技巧
第5章 学生犯错误时该怎么做
第6章 帮助孩子达成目标的实战教学法
第7章 不要随便给学生贴标签
第8章 倾听孩子的情感问题
第9章 如何帮助学生阅读
第10章 如何更好地促进学生学习
第11章 学生为何不会拼写
第12章 未来的理想学校
后 记 给教师们的一封公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