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稀缺不可怕,就怕有稀缺心态
之所以写这本书,是因为我们已经忙碌到了不得不写的程度。塞德希尔一直在向埃尔德抱怨:要做的事情太多,而能用来做事情的时间又太少。许多事情早就过了原定的截止日期,一直在延期,越来越让人担心:他不得不厚着脸皮去重新安排会议时间;收件箱里堆满了等待处理的邮件;很 久没有打电话问候母亲了,他甚至都能想象到她老人家那伤心失落的样子;车 子也早就过了年检期限。而且,事态还越拖越严重:转趟飞机就能去参加的那场会议,6 个月前还令他很兴奋,而现在却让他兴趣全无。拖延,已经演变成了恶性循环,烦心事层出不穷。现在又多了一件,那就是去给年检过期的车子 重新办理登记手续。而因为迟发了一封邮件,就导致整个项目的前进方向发生 了错误,若想让它回到正轨,又要去做更多的工作。最后,日常生活中应做而未做的事情渐渐堆积成山,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
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对于埃尔德来说,他完全没有因时间太少而一筹莫展 的经历。对于受此困扰的塞德希尔来说,这种状况虽然令自己有些不知所措, 但他还是毅然决然地制订了一个走出困境的计划。
首先,他要制止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以前积压下来的事情优先去做,而新 找上门的事情则一概拒之门外 他要对所有的新要求说不。他决定要一 丝不苟地去完成之前的未竟之事,以避免拖延状况进一步恶化。最终,他预期 自己的辛劳一定能获得成效:未竟事项的数量会减少到易于管理的程度。只有 这样,他才会考虑接手新事项。而且,从今往后,他要以更加谨慎的态度去做 事 在点头答应之前,一定要反复斟酌才行。虽然这样做并不容易,但却很 有必要。
计划终于制订出来了,塞德希尔感觉很满意。就像伏尔泰很久之前说过的 那样,幻觉是所有乐趣之首2。
一星期之后,塞德希尔又打来电话:我的两位同事正在构思一部关于美 国低收入人群的著作。这是一个好机会,我们应该贡献一章内容。据埃尔德 回忆,塞德希尔当时的语气里完全没有一丝讽刺的意味。
显然,贡献一章内容这个机会太过宝贵,不容错过。我们自然应承了下 来。但也不出所料,应承下这件事情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我们写得匆匆忙 忙,还拖了很久的稿。而令我们没有预料到的是,这个错误犯得很值得。因为 正是这个错误为我们创造了意想不到的机会,并最终催生了本书。
现摘录两段关于那一章内容的背景说明:
肖恩在克利夫兰工作,是一位办公室经理。他正因财务状况青 黄不接而苦恼:几份账单还等着他去还;信用卡又刷爆了;好不容易等到发工资,没想到一下子就花了个精光。境况正如他所说的:月 末总是没钱花。有一天,他过于乐观地估计了账户余额,忘记还有 一笔 22 美元的支出,结果开出去的支票就被退了回来。那时,连电 话铃响都会令他紧张,因为很有可能是某位债主提醒他又要还 钱了。缺钱的日子着实不好过。有时和朋友聚餐,他只能拿出比别 人少的份子钱。朋友们都能体谅他的难处,但这样的情形实在令他 汗颜。
而且从短期来看,这种处境也不会有所改变。5 个月前,他刚 赊账买下了一部前半年无须付款的蓝光影碟播放机,令他头疼的是, 等到下个月,自己该拿什么去支付这笔额外的账单?为了还清过去 欠下的债务,他已经搭上了越来越多的钱 被退回的支票要收取 一笔可观的透支费;迟还的账单还要附上滞纳金。肖恩深陷于债务 泥潭中,无力自拔。
肖恩就像许多与他有着相同处境的人一样,从许多地方得到了理财建议, 而这些建议都大同小异:
不要再越陷越深了。不要再借贷了。节约开支,能省则省。有 些支出实在难以放弃,但你还是要想办法学会忍痛割爱。尽快还清 以前欠下的债务。最终,在没有新债务的情况下,你的财务状况才 会出现好转。达到这一目标之后,你还要继续保持警惕,谨防重蹈 覆辙。支出和借贷时,请三思而后行。不要考虑那些买不起的奢 侈品。如果你不得不借贷,那么就一定要搞清楚还债所要付出的 代价。
对于肖恩来说,这些建议中看不中用。抵制诱惑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情, 而抵制所有诱惑则更是难上加难 他觊觎已久的皮夹克,现在终于打出了千载难逢的优惠价;女儿的生日快到了,用廉价礼物搪塞过去,似乎又不太合
适。超支的方面太多了。最后,肖恩再一次掉进了债务深渊。
显而易见,塞德希尔和肖恩的行为存在着相似之处:截止日期之前未完成 的工作,就像逾期没还的账单一样;约了又约的会议(草率地答应下来,又没 时间履行约定),就像被退回来的支票一样(草率地花了钱,又没钱还账)。你 越是忙碌,就越需要拒绝他人的请求;你的债务越多,就越需要不出去购物。 用逃避的方式解决问题,看似合理,但实践起来却颇有难度。一旦你放松了警 惕,稍微一点有关时间或金钱的诱惑就会让你陷得更深。后来,肖恩的债务越 欠越多,而塞德希尔应承下来的工作也越积越多。
上述两种看似无关的情况竟会如此相似,倒是令人多少有些意外。一直以 来,我们都认为时间管理与金钱管理是两个截然不同的问题。而且,时间管 理上的失败,与金钱管理上的失败,两者所造成的后果也各不相同:拙劣的时 间管理会令人陷入难堪的境地,以致很难取得理想的工作成效;而拙劣的金钱 管理则会导致更多的债务,甚至遭遇物品被没收或人被赶出出租屋的厄运。另 外,两者所处的文化环境也不同:对于日理万机的专业人士来说,错过工作上 的截止日期是一回事;而对于低收入人群来说,没钱还债又是另外一回事。而 且,这两种情况的周遭环境不同,主人公的受教育程度不同,就连他们心中 的愿望也各不相同。但尽管有诸多不同之处,两类人最终的行事方式却非常 相似。
塞德希尔和肖恩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们都感受到了稀缺所造成的影响。稀 缺,是拥有少于需要的感觉 3 :塞德希尔感觉心烦意乱,觉得自己的 时间太少,而要去做的事情又太多;肖恩感觉手头拮据,有永远都还不完的账 单。这一点相似之处,是否可以用来解释他们的行为?我们是否可以认为,稀 缺就是导致塞德希尔和肖恩有如此相似行事方式的根源?
找出稀缺的内在通用逻辑,有着很大的意义。稀缺是一个宏大的概念,远
远超越了上面事例中的个人范畴。
举例来说,失业问题同时也是资金稀缺的问题 如果你丢了 工作,那么你手头就会一下子变得拮据起来,因为收入太少,你也 就没办法支付住房的按揭贷款、车子的分期付款和日常生活中的各 种开销;日渐增多的社交孤立问题 独自打保龄球,也是社交 稀缺、人际交往纽带缺乏的一种表现形式 4 ;坚持节食的人就需要面 对饥饿的挑战,面对热量减少或稀缺的挑战;而世界贫困问题,也 就是世界各地大量人口每天只能靠一两美元勉强度日的问题,则是 另一种资金稀缺的表现形式。不过,贫困与失业不同,后者导致的 囊中羞涩事发突然,可以通过寻找新工作来解决,而前者则意味着 持久的拮据与艰难。
稀缺,不仅仅是塞德希尔和肖恩所面临问题的共同点。在现今诸多的社会问题中,我们都能看到稀缺的存在。这些社会问题发生在不同的文化背景、经济环境和政治体制中,但都逃不开稀缺的范畴。那么,是否存在一个关于稀缺的通用逻辑,在各种背景与环境下都适用呢?
我们必须找到这个问题的答案,因为我们已经忙碌到了不得不这样做的地步。
稀缺俘获大脑
对稀缺的兴趣,让我们了解到了半个多世纪以前的一个研究项目。当时的 研究者并不认为他们是在研究稀缺问题,但在我们看来,他们研究的问题正 是稀缺的一种极端表现形式 饥饿。当时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尾声,盟军遇到了一个麻烦。在进入德军占领区后,盟军发现生活在那里的大多数人都处 于饥饿的边缘。不过,真正的麻烦不在于食物的短缺,因为美军和英军拥有充 足的食物供给,完全可以养活那里的战犯和平民,而是在于要为他们提供食物 颇具技术含量:面对这些长期处在饥饿边缘的人们,应该怎样开始为他们提供 食物?应不应该每次都给他们一顿饱饭?是让他们想吃多少就吃多少,还是应 该开始时少给一点,然后慢慢地增加分量?若想挽救他们,什么做法才是最安全的?
面对这些问题,专家们当时并没有给出妥善的解决办法。为了找到答案, 明尼苏达大学的一支研究团队做了一项实验。为了搞清楚应该如何为人们提供 食物,首先要做的就是让他们感到饥饿。
实验招募了一批身体健康的男性志愿者。在受控环境下,研 究人员们为志愿者们提供的食物一直在减量。这些食物的热量仅 够维持生命,不过还不至于对志愿者们的身体造成永久性伤害。 这一阶段持续了几个月时间。随后,真正的实验开始了:研究人 员开始观察志愿者们的身体会对不同的食物供给量产生怎样的反 应。作为这一实验的研究对象,他们实在不轻松,但时值第二次 世界大战,没有去前线奋勇杀敌的人们,即使对这样的实验颇有 微词,也只能安守本分,敢怒而不敢言。
参与研究的 36 位志愿者生活在集体宿舍中,接受严格的监控,每个行为 都会被研究人员观察和记录下来。虽然研究人员最关心的是食物供给量的问题, 但他们也对饥饿造成的影响进行了观测。
研究人员发现,长期挨饿的人,从体型上就能看出来:实验过程中,研究 对象的臀部脂肪会大大减少,以至于坐着都会感觉到疼痛,他们不得不垫上坐 垫。另外,实际的体重减轻情况,则因水肿而难以进行估算,有人还曾因为饥 饿而在体内额外累积了多达 6 千克的液体。研究对象新陈代谢的速度也减缓了 40%。他们开始感觉到有气无力,缺乏耐性。一位实验对象说:在淋浴头下洗 头时,我感觉到手臂瘫软。仅是洗头这一件事情,就令我的双臂疲劳到了极点。
饥饿不仅让志愿者们的身体变得虚弱,而且还让他们的思想发生了变化。 沙曼·萝赛(Sharman Apt Russell)在其著作《饥饿》(Hunger)一书中讲述了 午餐时的一个场景:7
如果服务速度很慢,排队等候取餐的人就会急不可耐。他们对 食物的占有欲很强。有些人甚至会用胳膊环住餐盘,以保护盘中的 食物。绝大多数情况下,他们都十分安静,专心致志地进餐......本 来不爱吃某些食物的人,现在也不挑剔了。他们会将所有食物都吃 个精光,之后还会将盘子舔一遍。
挨饿的人,想必会有上述表现。而与此同时,这些人也出现了一些预料之外的精神变化:人们开始迷上菜谱和当地餐厅的菜单。有些人甚至会用好几 个小时的时间,对两份报纸上水果蔬菜的价格进行对比。有些人开 始产生进入饮食行业的打算:他们梦想着去开餐厅,从此开启一番 新事业......他们丧失了攻克学术挑战的斗志,而对菜谱产生了浓厚 的兴趣......而在看电影时,只有与食物有关的情节才会引起他们的 注意。
人们将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了食物上。当然,如果你也整天忍饥挨饿的话, 那么找食物必然会是第一要务。但这些人关注的方面却远远超越了自身的实际利益 开餐厅、对比食物的价格、研究菜谱,这些想法都不能缓解饥饿。而 所有这些关于食物的执着,只能进一步加剧饥饿带来的痛苦。他们对此毫无招 架之力,但又别无选择。参与了明尼苏达大学研究的一位志愿者在回忆起当时 的情形时,对因大脑中一直充斥着有关食物的想法而给自己带来的苦恼记忆 犹新:
这辈子没有几件事情像这次实验那样,让我恨不得赶快结束。 其实身体上的不适并没有多么严重,真正令人无法忍受的是,在实 验过程中,食物成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东西,成了人生的中心和唯一。 而如果食物成了唯一,那么生活就会变得十分无趣。看电影时,男 欢女爱的场面不会令你产生多大兴趣,而一旦那些男男女女开始吃 东西,你就会眼前一亮。
饥饿的实验对象并不是有意选择忽略浪漫情节而关注进餐场景的,也不是有意选择将食物置于大脑中最重要的位置的,出现这一问题的原因是,饥饿俘获了他们的思想和注意力。在明尼苏达大学进行的研究中,这些行为只是研究记录中的一段脚注,并不是研究人员的关注点。而对于我们来说,这些行为恰恰反映了稀缺是如何改变我们的。
稀缺会俘获大脑。就像饥饿的研究对象日思夜想着食物一样,当我们经历 任何一种形式的稀缺时,都会对稀缺的事物全神贯注。我们的思想会自动而强 有力地转向未得到满足的需要:对于饥饿的人来说,他们需要食物;对于忙碌的人来说,他们需要完成某项工作的时 间;对于缺钱的人来说,他们需要想办 法支付每个月的房租;而对于孤独的人 来说,他们需要他人的陪伴。稀缺造成 的后果不仅仅是因为我们会因拥有的太 少而感到不悦,而是因为它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强行侵入我们的思想之中。
仅从一项研究中就得出这么多结论,未免武断。饥饿是稀缺的极端形式, 它既包括稀缺,但也包括其他一些生理变化。看上去,该项研究仅有 36 位实验对象;而我们引用的证据,大部分又都是饿着肚子的人所发的牢骚,而非 科学的数据。但是,其他许多更为严格的研究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不仅如 此,这些研究还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看到了稀缺究竟是如何俘获大 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