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从全球范围来解析中国历史的著作,堪称其40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内容涵盖了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机构和人物的入微考察,作者对中国的国家功能、社会冲突、现代化转型、民族主义和革命等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阐述,力图展示出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独特性,重现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寻之路。
◇美国历史学家魏斐德数十年中国史研究集大成之作!
◇讲述中国历史,讲述中华文明的独特性与现代演进!
◇从全球范围解析中国社会结构和发展轨迹的独特性!
◇以诸多历史关键问题重现中国对现代文明的追寻之路!
◇内容涵盖中国历史尤其是近现代史的诸多关键性问题,如中西方关系演变、明清两代的政治变革、近代中国对世界的认识、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史、中国革命与现代化等等。
◇通过对一系列历史事件、机构和人物的入微考察,作者对中国的国家功能、社会冲突、现代化转型、民族主义和革命等等进行了全面研究和深入阐述。
◇史景迁、傅高义、裴宜理、周锡瑞等汉学家联袂导读!
魏斐德是我的老师,也是我的知交。1965年我开始在伯克利大学当研究生,那年也是魏斐德做助理教授的年。对一个年轻的研究生来说,魏斐德是一个出色的导师,他具有一种罕见的综合力,他集聚了思想锐利、学术标准严谨、知识广博、驾驭多种语言的出色能力,还有不竭的精力及异常的幽默感。他遵循自己的典范,而他的学生们全都把他当成榜样。尽管我们同时也意识到我们中间的任何人都无以达到他那泰斗般的知识范畴。在课堂里,他散发着一种感召力,犹如我们凝视地平线的一道光芒。
我作为他的学生,他讲课的助理,及后来他的同事和好友,我切身了解到魏斐德的兴趣和他的知识深度,他的部论著《大门口的陌生人》,写鸦片战争后的广东,是他在年教学期间完成的,之后不久是他的思想史论著《历史与意志》,解析思想的哲学基础,《洪业》,是一部研究明清朝代过渡期的学术丰碑,接着是他关于上海史和关于警察及民国期的系列研究,他的学术研究范畴,在时间上涵盖了清朝衰落、文革 及现代化的当代,在空间上跨越了广东的民间秘密社团和团练组织以及东北长城外的边防将士,对于不熟悉魏斐德整个学术框架的读者来说,所幸的是,他的每一部重要著作都伴有相关的论文,它们以尖锐而综合的形式展示了其著述的要点,这套由梁禾女士编辑的文选《讲述中国历史》 的价值在于: 中文读者得以分享魏斐德那广博的学识和他那份睿智当年它们曾如此感召了我们。
开篇《远航》 及文选的章《中国与世界》,尤为重要,有人曾把魏斐德纳入强调中国中心论 的一代美国学者之内,而这些论文则更加精确地展示出他曾如何强调在全球范围内来解析中国特殊历史进程,对于魏斐德来说,仅仅指出中国的独特性远远不够,他渊博的学识很早就让他意识到: 每一个国家都有其独特性,含糊地指出中国个性 特殊,并不说明问题,历史家的使命在于准确地分析中国的社会政治结构及发展轨迹为何并怎样有别于世界其他国家,读者们不仅可在文选的前部,也可在贯穿全集的其他文章中继续读到这方面的论述,例如,魏斐德提出: 17世纪的全球性危机是如何以不同于欧洲的方式影响了中国的?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提出: 为何在中国公共领域与国家政权的关系如此异常? 在关于上海警察的研究中,他考察了美国顾问及他们的新技术设施、他们特殊的方式,是如何在中国运作的,在另一篇特别精彩的文章中,他对国民党时期和欧洲二战时期的法西斯主义进行比较,提出了有争议的儒家法西斯主义 模式,所有这些文章的目标,都在于超越简单的中西比较模式,在于对中国历史的特殊性做出更为深入确凿的研究。
对原始资料和研究方法的投入,是魏斐德学术的另一个明显特征,魏斐德早先经历了中国大陆和台湾史学界的演变过程,在他之前及他学术生涯的前期,史学家们几乎完全依赖发表的文献,然而台湾开放的清史档案和中国大陆开放的明清及民国时期档案,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使我们得以从文件成形的时代来审视历史,关于这些及其他档案资料的运用情况,魏斐德的上海史和对戴笠的研究、他关于史料对史学研究重要性的诸文章,便是好的见证。
1978年中国改革开放后,中国开放了档案馆,同时允许外国学者在中国从事研究工作,时任美中文化交流委员会主席的魏斐德在促进与中国学术交流方面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其中魏斐德本人亦见证了随着中国学者逐渐从毛式史学研究范式解放出来,中国史学研究所发生的转变,纵观魏斐德的学术,我们可以看到他对中国学术发展的关切,看到他如何谨慎地运用中国学者发表的学术研究成果。
魏斐德(19372006),美国历史学家、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曾任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东亚研究所所长、美国历史学会会长、美国社会科学研究理事会主席长。代表作有《洪业:清朝开国史》《间谍王:戴笠与中国特工》《中华帝国的衰落》《大门口的陌生人:18391861年间华南的社会动乱》《魏斐德上海三部曲》等。
序言 从世界及比较史的视角读魏斐德文集(艾森斯塔特)
开篇 远航
章 中国与世界
引言/艾森斯塔特
1.世界历史背景下的中国
2.中国与17 世纪世界的危机
3.革命和世界主义
4.小议列文森的官僚体系君主对立关系主题的发展
第二章 明清时期
引言/史景迁
5.明清过渡期1644年的大顺政权
6.明清更替: 17世纪的危机抑或轴心突破
7.17世纪的浪漫派、节义派与殉道派
8.自主的代价:知识分子与明清政治
9.中国明清朝代公共领域的界限
10.盛清:16831839
第三章 晚清与近代中国
引言/曾小萍
11.广州贸易和鸦片战争
12.中华帝国晚期的地方治理之演进
13.清征服江南时期的地方观念和忠君思想江阴悲剧
14.广东的秘密会社
第四章 民国时期的上海
引言/熊月之 马军
15.抗战时期的政治恐怖主义
16.汉奸战时上海的通敌与锄奸活动
17.战时上海的走私
18.美国警察顾问与中国国民党特工(19301937)
19.关于南京政府的修正观念儒家法西斯主义
第五章 关于中国史学
引言/周锡瑞
20.反思清朝: 西方关于帝国晚期研究中未解决的问题
21.关于中国史研究的几个问题
22.跨国界的比较性研究
23.中国历史档案新近解密
24.关于中国档案和美国的中国近代史研究
第六章 国家与现代化
引言/傅高义
25.历史变化的模式:18391989年中国的国家与社会
26.朱瑞对澳门的占领与中国对近代早期帝国主义的回应
27.关于认同与国家形成的反思
第七章 民族与革命
引言/裴宜理
28.清末与近代中国的市民社会
29.现代中国文化的民族性探寻
结篇 讲述中国历史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