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奇特的旅行随笔。六十岁才开始海外旅行的作者,不谈旅途中的美景与美食,不谈旅行中的辛苦与经验,从一页页的文字中跳脱出来的,是她在旅行中那些心跳加快的时刻,是她与一个个灵魂相遇时激活的感受和思考。
当她徜徉在古代文明遗址、浪涛拍岸的悬崖、清晨阳光下的乡间墓地、名人故居、博物馆的时候,她仿佛总有无声的对话在发生。现在,这些对话变成了文字。
在作者丰沛的书写里,生命与死亡是线索,串联了时代、地域、风景、人物、文化、历史、文学、学术等诸多方面和她自己的故事。旅行与写作,让她能不断建构自我的精神世界,更勇敢地面对最后一段生命旅程。
序 言
2013年,60岁生日那天,我对年轻的伙伴们说拜拜啦,之后不再到北京歌路营上班,它是我退休后和朋友创办的一个教育公益机构。
妈妈的认知症已经到了中期,我得用更多时间来陪伴她、照顾她。
我的影像中的生死学课,已成为北师大最受学生欢迎的秒选课之一。大学老师们希望我能分享自己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于是我会飞到不同的城市去举办工作坊。
但是,内心深处有个声音变得越来越响亮:趁着还走得动,去看看世界吧!
2014年1月,从没有语言障碍的台湾开始,我每年会出境旅行两到三次,大多是和朋友结伴自由行。
2016年年底,以20世纪70年代英语广播讲座初级班为起点,我开始学英语。到2019年,我终于敢一个人出国旅行了。一门新的课程自助旅行与自我成长又为大学生开设出来……
我常常做旅行的梦,有时是在机场换乘,有时是提着行李赶火车,有时坐汽车在山路上盘桓,有时在湖边、海边徒步……
这些梦多多少少都带点焦虑,我常常把它们记下来自我分析。我发现,这些焦虑和我的年龄有关:虽然越来越老,我的好奇心却越来越强;虽然两次退休后时间在自己手里掌控,但想做的事情总也做不完。和许多人涣散的人生相比,我好像已经活了两辈子,可活在这个世界上,怎么老有那么多有意思且有意义的事儿可以做呢?
在中学当老师的时候,如果假期不出去旅行,我就无法从一个学期工作的疲惫中走出,因此也就未曾真正拥有那个假期。改革开放后,通过公开招聘考试,我进了中国青年报社,当时觉得这份工作能让我去到不同的地方。果然,后来借着采访之机,我基本上跑遍了全国。但有些机会,比如两次西藏采访、二上喀喇昆仑山和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可不是天上掉下的馅饼,都是我经过一番努力才得到的。
现在,年过花甲的我,又成了一个奇怪的旅行者:看美景吃美食的所谓旅游显然不能满足我,我期待的是旅行中发生更多的事情,它们能让我惊喜、感动、兴奋、悲伤、怅惘、迷惑、战栗……我知道我并非典型意义上的花甲背包客,我更希望在旅途中进行探索,有所发现,让自己心跳加快,甚至眼含热泪。
在白骨嶙峋的古代文明遗址上,在阴云低垂浪涛拍岸的悬崖边,在清晨阳光下的乡间墓地,在挂着遗容肖像的名人故居里,在博物馆那些未完成的作品前,我和一个个灵魂相遇。他们有的早已与我的生命产生联结,有的让我相见恨晚,有的让我产生强烈的好奇,有的让我遇见更深的自己。
旅行,对我不再是一个外在的过程,不再是一些短半衰期的见闻和感受,旅行也不再是回到家就结束;旅行于我,已经变成了一个长半衰期的过程,它在悄悄地重新建构我的精神世界和我的生命过程不仅通过旅行中的感受,也通过旅行前后的阅读,通过我研发的课程,通过我对生死的更多思考,通过我与学生的互动,通过我在养老院和安宁病房的志愿服务,通过我的写作……
所以,有了这本《旅行中的生死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