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本中医知识普及和启蒙图书, 三十九课的系列讲座也是一部通俗的中医教材, 不仅传承中医的内容, 也有个人对中医独特的见解, 多数是前人没有提出过的中医创新观点。本书讲述了中医的历史、中医的起源、中医与西医的根源和中医与西医的不同, 介绍了多位中国古代的名中医, 讲述了他们的经历、他们的故事、他们的医学成就, 还有他们的代表方剂。他们是中医各个流派的代表人物, 是中医历史上的杰出人物, 我将他们的学术观点和精华也一一做了介绍, 这是中医传承的内容。本书不仅是一部通俗的中医教材, 也是一个肿瘤医生的中医心悟。本书最后十二讲汇集了我几十年的中医临床经验精华和对中医的思考和感悟, 特别是对癌症、瘟疫、自体免疫病的独特见解和治疗方法, 以及对《易经》的心悟, 这是中医创新的内容。
有的人来到世上或许是 带着某种使命的,我虽然 并不是一个勤奋的人,却 一辈子在执着地做一件事 ,那就是研究癌症,并试 图攻克癌症。 记得我8岁那年,外公患 了胃癌,妈妈赶到上海, 请了当时最好的外科医生 ,手术做得很成功,外公 一度恢复得很好,但第二 年,癌症复发了,妈妈又 一次赶到上海,这一次妈 妈带回了外公辞世的噩耗 。我心中的偶像陨落了, 因为外公曾是那个最喜欢 我的长辈。癌症真可恨! 它夺走了外公的生命。当 时我暗想,长大了要当医 生,发明一种治疗癌症的 特效药,去医治所有像外 公一样的好人。于是研究 癌症的志向,在我幼小的 心灵中第一次萌发了。 20岁时,我上山下乡到 了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 幸运地做了一名连队兽医 卫生员。在给马治病的过 程中,我遇到两匹怀孕的 母马相继患癌症。马的肿 瘤发病率很低,我居然能 碰到两例这样罕见的病例 ,并且观察到马发病的全 过程,于是心中萌发了研 究癌症的想法。母马、怀 孕、内分泌改变、久不收 口的外伤……这些问题终日 缠绕在我的脑海中。 一天夜里,在给马添完 一遍草后,我把马灯放在 马厩的土坯桌上,然后将 一沓发黄的糙纸放在一本 厚厚的兽医书上,撰写了 我人生中第一篇学术论文 ,题目是《癌变机理探讨— —内分泌紊乱》。当时我把 癌变的原因归为内分泌紊 乱,对癌症的思考还处在 萌芽阶段。我把文章寄给 了当时中国医学科学院肿 瘤医院的吴桓兴院长。一 个月后,我收到了吴院长 的回信。他认为我的观点 有道理,希望我能找到进 一步深造的学习机会,使 癌症研究不断深入,将来 为医学事业做出贡献。我 和吴院长只有一信之交, 当时我仅24岁,吴院长是 我心中的偶像,他是癌症 治疗的学术权威,是中国 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院长 和中国肿瘤研究所所长, 他的忙碌与时间的宝贵可 想而知,可是他居然给内 蒙古地区一个名不见经传 的年轻人写了回信,还给 予了令我激动不已的鼓励 ,这体现了老一代知识分 子在那个时候对一个有志 青年的关怀和厚望。然而 正是这样一封信,改变了 我的一生,或者说为我的 一生树立了奋斗的目标和 方向。当时我渴望上大学 ,但父母都关在“牛棚”,自 然未能如愿,直到“文化大 革命”结束,1977年恢复高 考后,我如愿地考上了北 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 药大学)。 进入大学后,我不忘癌 症研究。在暑假,我曾和 同学一起去探访过好几位 中医肿瘤专家。烈日炎炎 下,我们骑着自行车,几 乎跑遍了半个北京城。记 得我们采访过当时一所中 医肿瘤医院的院长朵振奎 ,他开具的中药需要用脸 岔来煎煮,但确实取得了 很好的疗效。他治癌症的 思路至今对我还有影响, 因为我后来推出了中医大 剂量无毒抗癌疗法。 在大学,我继续探索癌 症发病的机理。我将自己 当兽医时对癌症的奇想不 断充实和升华,并写成了 一篇论文在《潜科学》杂 志上发表,正式提出了癌 症发生的一个新假说。在 假说中我提出,癌症发生 的根本原因是细胞分泌的 促素与抑素长期紊乱的结 果,这实际上是细胞内的 一种“阴阳失衡”。我提出了 一个“生癌野”的概念,即细 胞所处的局部组织,如果 促素长期分泌过多,抑素 相对不足,细胞就会逐渐 发生癌变,而这个局部组 织就是“生癌野”。 在上大四的时候,我把 在《潜科学》杂志上发表 的论文交给了一位同学, 他托福考试曾获得满分, 后来成为哈佛大学教授。 他帮我把文章翻译成英文 。我将英文稿寄给了美国 两次诺贝尔奖获得者莱纳 士·鲍林教授。没想到这位 声名赫赫的大科学家接到 信后,竟然像吴桓兴院长 一样,给我回了信。他在 信中说,他很有兴趣地读 了我的文章,认为假说中 的某些观点正在被现代癌 症研究证实,但从根本上 说,癌变一定会伴有遗传 学的改变。在信中,鲍林 教授建议我到美国学习细 胞分子学和遗传学,为将 来的研究打好基础。他的 信不仅对我的癌症研究方 向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 我心中萌发了要去西方学 习生命科学的愿望。几年 后,在海外亲戚的帮助下 ,我奔赴美国,开始了学 习西方医学之路。 我是一名中医肿瘤科医 生,对中医的理解有自己 的独到之处,为此我写了 这本《一个肿瘤科医生的 中医心悟》,与大家分享 。对传统中医和几千年留 下来的经典医籍,我们不 仅要认真研读,还要用心 领悟,同时要在临床上体 验经典方剂的奇妙疗效。 此外,中医不仅需要传承 ,更需要创新,因为现在 出现了许多新的疾病,特 别是各种新型的瘟疫,以 及许多至今尚未被人类征 服的疾病,如癌症、各种 自身免疫性疑难顽症。西 医的研究是建立在间接的 离体实验上,从某种程度 上说费时费力费钱;中医 的研究则是直接来自临床 对人的观察和治疗过程, 是即时高效省钱的。极具 创新思维的人才能担当中 医的“上工”,他们用药如用 兵,看病虽然辛苦,但对 中医大家来说却是人生的 享受。 未来大健康将开创“大医 治未病”的时代,以此替代 化学药物治疗已病的时代
谢文纬,生于1949年,1969年赴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兵团担任连队兽医卫生员,开始自己的医学生涯。1977年恢复高考后,他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学习,毕业后在北京朝阳医院任中医师。1984年赴美国克利夫兰市从事癌症、免疫、病毒领域的研究,最后在美国CWRU大学附属医学院任高级研究员,并在美国医学院首开中医课,同时与一家美国上市的草药公司NSPI合作研发并生产抗病毒中成药VS-C,行销30年,如今成为美国热销的中药抗病毒产品。
1996年,谢文纬在国内创办北京东方癌症研究中心,潜心研究中医抗癌机理,经过数十年的临床实践和探索,他开创的中医大剂量无毒抗癌法日趋成熟,正在救治越来越多的患者。谢文纬目前为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特聘专家。同时创建北京森韦佳和科技有限公司,开发中医药大健康系列产品,业余时间从事中医、易经研究,作品颇丰。
第一讲 中医在历史上的功绩
第二讲 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面前,世界重新认识中医
第三讲 中医与西医的本原
第四讲 自然医学是各种医学的起源
第五讲 中医与西医走上了不同的道路
第六讲 西医的崛起和不足
第七讲 中医是可以自学的
第八讲 药有个性之特长
第九讲 方有合群之妙用
第十讲 《黄帝内经》与阴阳五行
第十一讲 《黄帝内经》与藏象学
第十二讲 《黄帝内经》与养生
第十三讲 《黄帝内经》与脉象
第十四讲 《黄帝内经》与五运六气
第十五讲 张仲景与《伤寒杂病论》
第十六讲 细说经方
第十七讲 孙思邈与《千金方》
第十八讲 金元四大家及代表方
第十九讲 温病学派和代表名方
第二十讲 温病的卫气营血辨证论治
第二十一讲 黄元御、彭子益与阴阳五行
第二十二讲 张景岳的著作和代表方剂
第二十三讲 傅青主的男科与女科
第二十四讲 陈修园的著作和案例
第二十五讲 张锡纯和《医学衷中参西录》
第二十六讲 扶阳派
第二十七讲 中医的诊断
第二十八讲 中医的辨证
第二十九讲 阴阳平衡是中医治疗之本
第三十讲 中医如何调五脏之气
第三十一讲 中医如何治疗瘟疫及热性病
第三十二讲 我的中医治癌心悟
第三十三讲 中医如何治疗自体免疫病
第三十四讲 中医治疗与西医治疗的不同
第三十五讲 中医与西医如何互补治疗
第三十六讲 易医同源
第三十七讲 《易经》是无字天书
第三十八讲 《易经》心悟
第三十九讲 中医与未来大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