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一部讲述天津文庙历史文化的著作。通过对天津文庙历史、人文、建筑等方面的解读,展示了文庙对天津城市发展、文教兴盛所发挥的重要作用。
章 道冠古今说文庙
第一章 天津文庙建筑文化
第三章 天津文庙过街牌楼的文化地标作用
第四章 文庙在天津文教的特殊贡献
第五章 民国时期崇化学会在文庙的国学活动
第六章 天津文庙票证赏谈
第七章 天津文庙大事年表
第八章 天津文庙大事年表
参考文献
后记
天津文庙概况
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圣庙、文宣庙,是纪念和祭祀春秋时期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场所。因与祭祀古代名将的武庙相对,故称文庙。自春秋时期公元前478年座文庙——曲阜孔庙诞生今,文庙作为两千多年绵延不断的存在,反映了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文化和教育方面的重要信息。从全国范围看,文庙无论是数量、规格,还是建筑艺术精美的程度,都堪称古代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庙可根据质大致分为三类:一是家庙,即孔氏家族祭祀孔子的宗庙,目前公认的有山东曲阜孔庙和浙江衢州孔庙两座;二是具有国家祭祀或纪念质的国庙,主要指曲阜孔庙和北京孔庙;三是学庙,是指将学经典的学校与祭祀孔子的庙宇相结合的官办场所。除了前两类涉及的三座文庙,其余均可视为学庙,而天津文庙正是庙、学合一的典型代表。
天津文庙始建于明代正统元年(1436),据《天津卫志》载:“文庙,在东门内。明正统元年,天津左卫指挥使朱胜,照陵西按察司佥事林时,建言事例,奏淮开设。本官遂将住居一所,施为学宫,首建堂斋公廨,十二年大成殿成。”可见天津文庙从建立初始,与学宫(卫学)相互结合。卫学又称文学,是儒学的一种,是天津座官办学校。景泰、天顺、弘治年间,先后修建棂星门、两庑和明伦堂。万历四十年(1612)在天津卫城西南角楼创办以学为主的武学,能做文章的武生,经过考试后也入文学。清代雍正三年(1725),天津卫改天津州,雍正九年(1731)升州为府,另置天津县,故而卫学改为州学,后又升为府学,天津文庙也随之升为府庙。由于当时府、县两级官员不便同地祭祀孔子,在雍正十二年(1734)于府庙西侧另建县庙并随建县学,形成天津文庙府、县两庙并列的格局。1927年,教育家严修成立了崇化学会,1935年迁文庙明伦堂,聘请当时知名文人在此讲学,会集和培养了许多文史方面的学者。文庙1954年成为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曾被天津市少年儿童图书馆、天津市新华书店古籍部等单位使用。1985行复原修缮,1986年设立天津文庙保管所并对外开放,后更名为天津文庙博物馆,现为天津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天津文庙遵循古代传统院落样行建筑布局,经明代天顺、万历和清代康熙、乾隆年间重修与扩建,是天津市区现存完整、规模大的古建筑群。府庙规模较大,其主要建筑之顶用黄琉璃瓦;县庙建筑体量偏小,为青砖青瓦覆盖。东西两庙均有照壁、泮池、棂星门、大成门、大成殿、崇圣祠和配殿等。其中的建筑和设计都有来历和讲究。步入文庙,首先引人入胜的莫过于泮池。泮池又称泮宫,是大成门正前方的半月形水池,意即“泮宫之池”,它是官学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