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陈春贵老师的要求,我有机会好好拜读陈老师多年来撰述的一系列著作。抛开出版物的内容不谈,就其最闪耀的特色而言,我觉得就是一个字“趣”,用一句话就是“选编古今中外有趣的故事,运用有趣的编写体例,提升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正如陈春贵老师在他的简介中所说:“有感于初学文言文时,多数学生对这种陌生的文体感兴趣却找不到一本充满趣味的文言文启蒙读物,兴趣因此很难持久,故历时三十多年,数易其稿,终成此书。”由此可见陈老师的心志和情趣,也能看出作者的起心动念和著书目的。
陈春贵老师以一线语文教师的高度责任感为出发点,用“趣”来解决学生学习文言文所遇到的难题,虽说起初出于自发,但仔细领略,他却在自觉完成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创造性传承和创新性发展的艰巨任务和时代难题。这种“双创”工作,可以说破解了文化传承尤其是文言文传承的三个难题,那就是文化传承里遇到的古今之异、雅俗之别和道术之裂。
先说古今之异,那就是文言文与白话文的古今巨大差异。由于历史发展的众多原因,加上言文一致的语文发展的内在需求,我国传统文化的语言和文字在近现代发生了从繁体字到简体字、从文言文到白话文的剧烈转变。当然这种转变不是完全与过去决裂,而是有所继承地变异,然而对于后来者尤其是青少年来说,文字与语言的古今差异还是很大,字形、字义、语法和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如何缩小这种差异带来的断裂感,让文言文能在我国继续传承下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发展尤其是教育传承的重大问题。而陈春贵老师利用古今中外有趣的故事,尤其是运用文言范例来模仿现代生活的事例,的确能有效削弱这种差异带来的断裂感,有利于解决文字与语言古今差异问题。
其次说雅俗之别,那就是文言文过去主要是由文人,尤其是由士大夫阶层掌握的一种文体,古时候称之为雅言,就是正统的得到官方认可的言文;而且过去大多数士大夫阶层认可这种雅言承载着传道的功能,即富有深刻的教化功能,不是一般的记载事物的文体。教育世俗化之后,语言和文字更多成为生活和工作以及思想交流的工具,其功能不断扩大,使用频率大大增加。在这种现代性世俗化大潮下,如何传承雅致的文言文,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而陈老师在教学中,用好的文章作为范本,根据生活中的事例反复模仿之,在不知不觉中,就将高雅的文言文带入寻常生活中,让传道的问题具有人间烟火的气息,特别是书稿中的很多动物形象、搞笑人物都非常具有典型特征。
再说道术之裂,就是文言文作为文化传承的人文素养与中考、高考之间的分离。学习文言文,能帮助青少年掌握其基本体例、语法,以便将来有一部分人在工作或学习中遇到文言文的时候可以灵活运用;但对于更多人来说,学习文言文可能主要是作为一种民族文化素养的训练。那么,如何有效提升青少年文言文素养就成了一个难题,因为如果没有中考、高考的升学压力,青少年很难有时间和兴趣去读文言文,尤其是佶屈聱牙的文言文本。但陈春贵老师利用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特别是一系列具有反讽意味的故事情节,打通了学习知识与领悟做人做事的道理的桥梁。这不仅能帮助学生有效地应对考试压力,还能在无形中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应该说这也是“趣”字的功劳。
总之,在古今话语差异巨大的当下,如何理解古人,传承文化,实现文化自信到文化自觉,文言文的学习是关键一环。在这样的环节,能有这么一位孜孜不倦的人师,有这么一本趣味盎然的读本,我想这是中华文化的幸事,也是我们当下学生的幸事,值得珍惜和爱护,宣扬和鼓励。如果这本书能真正进入语文课堂,进入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中,那更是一件值得期待的美事。
是为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