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成长小说”,文本佳,内涵丰富,主要体现在:
1.主题:“华人的身份体认+寻根+人物的成长”,真切而厚重,能够引起诸多海外华人的共鸣,可谓当代华人的“游子之歌” 。
2.背景:故事时间跨越百年,从1900年初至今;故事发生的背景在中国、新西兰。小说以当下和百年前两条时间线、中国和新西兰两个国家为经纬,探索数代女性的传奇人生和心灵轨迹,颇具特色。
3.人物:小说中两位主要人物春令和喜莲的形象都写得鲜明立体。春令代表最早移民新西兰的中国人,她一生都在进行寻根和寻找自我,最后成长为新西兰第一位华人医生,受人尊敬,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喜莲则是第二代“奋斗”式的华人,冲破原生家庭的不幸,靠自己的努力扎根新西兰。他们都是千千万万优秀而独立的华人的缩影。
4.情节:有冲突,有起伏。温暖与硬度兼具,书写成长的蜕变,极为深刻。对青少年心理的把握更加精准独到,既有“纯粹坦诚”的风格,又增加了朦胧而深远的意味。
5.语言:细腻生动、干净有力,如诗意般流淌,流畅优美,沁人心脾,无论是写景还是叙事、抒情,文字都自然清新,可朗读,也可作为学习写作的范本。
序 章
车窗外的景致开阔起来。
绵延的草地微微起伏着,好像柔软绵密的绿毯,铺展至无尽的远处,与澄蓝的天空相接。天是那样的近,近到一伸手就可以钩下大片羊群一般的云朵。而那些纯白的羊群,分明就在眼前,三三两两,在悠闲地吃草,静默地沉思。空气湿润着,夹带着来自太平洋上的淡淡咸味和一丝乍暖还寒的清冽。我恍然意识到,十几个小时的工夫,我已经从上海的初秋来到了南半球的春天。
默君开着她的“小蓝”来机场接我,尚未放下行李,径自先到了独树山。
从车上下来,默君便身姿矫健地走在我的前面。我听见她微微喘息的声音,走了很久,却一直没有放慢脚步的意思。第一眼见到默君,就被她的形象吸引了:顶着一头浓密黑人烫银色短发,大红连衣裙,外搭黑色棉麻刺绣披风,脚蹬大红麂皮短靴,银质项链上的毛利图腾玉佩在她胸前闪着幽光。这一身装扮让个子娇小的她很是惹人注目。猜不出默君的年龄,有一种说法叫作“无龄感”,比如默君这样的。当这些女性抛开年龄的束缚,跟随心意,让自己保持并拥有与年龄无关的青春状态的时候,年龄便只是一种虚无的数字符号了。对于她们来说,生命只有疲倦时,而没有衰老时。
我们登上了山顶。现在,草地、大海、羊群、港湾……整个奥克兰市景尽收眼底。
“在维多利亚山上也能看到这样的美景,”默君深吸一口气,转头冲我一笑,眼睛在茶色镜片后眯成弯弯一线,眼角的细纹也似带上了笑意,“你每天都可以从窗口眺望海上的白帆。”从机场第一面对我用上海话说了一声“侬好”,默君便全程英语,她的英语发音与听惯了的英美式不同,语速很快,说元音e的口型很窄。见我疑惑,她便耐心地重复了一遍。
“真是期待呀!”我提高声音说。我知道她指的是即将去往的目的地——位于维多利亚火山锥上的银蕨写作中心,我将在那里一个人度过孤独的三个月。默君是新西兰方面的联络人,也是我认识的第一个新西兰籍华人。
申请去类似于银蕨写作中心这样的地方当访问作家,是我多年来的一个心愿。因职业所囿,我常年困于繁杂的编辑事务当中,还从来没有拥有过一段相对完整的写作时间。说来惭愧,写作的年头不算短,但我的写作向来处于各种声音的烦扰中,于是便想尝试一下心无旁骛写作的滋味。说到底,还是对自己的潜力尚存期待吧。当初申请这个写作计划,也是下了决心并经过了一番周折的。即便了解到银蕨写作中心位于奥克兰海边某座死火山半山腰的一栋有着一百五十年历史的别墅,并且将在那里独自面对自己三个月,都未曾担忧或者犹豫过,反倒觉得独处三个月正中下怀呢!对我来说,新西兰是个极其陌生的遥远国度,只知道那是一片崇尚自然、回到原点又走向现代的土地;至于之后的三个月,除了打算完成手头的一个非虚构写作计划,即将发生什么,也未可知。在陌生的国度开始陌生的生活,这件事情本身就充满极具魅惑的吸引力。但我没想到,这种未可知,首先来自一只叫作奥斯卡的橘猫。
奥斯卡是默君那天晚上离开银蕨别墅前特意交代给我的。
“其实,在这里你并不是一个人,还有一只橘猫,它叫奥斯卡。”默君轻描淡写地说。她打开厨房的白色柜门,指给我看搁板上一溜摆放整齐的猫粮和猫罐头;又打开后门,从门廊里取来搁置在地上已然空了的橘红色猫食碗和饮水盆,在水龙头下冲洗干净,装满猫粮和饮用水,重新放了回去。我环顾四周,却始终未见橘猫的影子。
“奥斯卡是只被收养的流浪猫,由来这里的世界各地的作家轮流喂养,所以,对它来说,没有主人的概念。”默君的黑人烫头发在我眼前晃动着,她一阵风似的领我参观了各个房间,将我安顿好,便驾着她的“小蓝”消失在维多利亚山漆黑蜿蜒的山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