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尝试写一本专门读懂孩子不良行为的书?
过去十年的心理咨询工作经历告诉我,家长对孩子行为的不理解 达到了惊人的程度,不少家长对亲子冲突深感痛苦却又无可奈何。有的家 长想要与孩子沟通却被拒之心门之外;有的家长试图纠正孩子却导致更为严重的不良行为。
正确理解孩子,引导他们找到适合自己的人生发展路径,赢得一个美 好的未来,这不仅关系到每一个家庭,也关系到我们整个社会甚至是国家的未来。
过去二十年,未成年人各类心理问题呈现出明显的增长态势,这引起 了家长、社会、媒体和政府部门的高度关注。孩子的教育和亲子关系的处理问题经常成为社会讨论的热门话题。物质相对丰富的时代,未成年人所 展现出来的个性、对自我权利的重视,与相对落后、刻板的教育方式之间的矛盾逐步凸显。
2021年12月10日,《中国新闻周刊》发表了一篇题为《儿童精神科挤满了抑郁症小患者,这届孩子为什么这么烦?》的报道,揭开了该问题的冰山一角。
孩子为什么会这么烦?这也是咨询工作中,不少家长提出的问题。 按理说,现在70后80后和90后父母相对于上一代人有了更多的教育资源,他们的成长过程中没有深刻创伤记忆的阻碍,更好地融入了互联网思维,他们应该能够更理解自己的孩子才对。
然而,在工作中我们发现,情况与设想的很不一样。家长面临的挑战比以前更大,似乎也更难理解自己孩子的行为。在儿童心理咨询工作中, 我们听到家长说得*多的话是:孩子小时候可乖了,我也不知道他为什么会变成这样,我小时候也没这些问题呀……
当我们引导家长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理解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和目的时,家长常会感到惊讶:原来我一直误解了孩子!难怪他会……现实中让孩子心烦的原因有很多,但家长的不理解可能是压倒骆驼的*后一根稻草。
孩子是天生的情绪观察家。他们对家长、他人和自己的情绪有着敏锐的观察力。但孩子的表达能力却很有限,他们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方面常常出现偏差。这种行为和目的分离的状况,给家长理解孩子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比如,一个内心渴望获得外界关注的孩子,在行为上却可能把自己孤立封闭起来。如果家长不懂得如何去解读,难免会产生误解,让双方都受挫。
一旦我们理解了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目的,做到心里有数,那我们就有可能更好地去应对并解决问题。在过去几年的工作中,虽然我一直在朝着这个目标努力,但个案咨询所起到的效果毕竟太有限。
我越来越感受到这是家长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决心要写这本书,希望帮助父母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孩子。
本书主体部分从孩子不良行为背后常见的错误目的入手,详细讨论了不良行为背后的原因、表现以及孩子所持的观念(信念),在此基础上指导家长正确判断以及应对。
本书还对阿德勒学派相关教育理念进行了总结,介绍了孩子成长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个性化探索和适应行为,从而帮助家长提前了解孩子在各个年龄段可能出现的变化,及时进行适当引导。
当然,需要特别强调的是,本书的目的绝不是给家长提供战胜孩子的 秘密武器,而是希望帮助家长对孩子的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更好地引导孩子成长。期待这本书能够让家长对孩子的个性和行为有一个更加深入、客观、全面的理解。
在撰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受著名心理学家阿尔弗雷德? 阿德勒a、 鲁道夫? 德雷克斯b、马歇尔? 卢森堡c、简? 尼尔森d等思想的启发。德雷 克斯*早明确提出了孩子不良行为背后的四种错误目标。阿德勒学派一代代开拓者们的科学探索是我们深刻理解未成年人行为的基石。因此,本书是站在巨人肩膀上的一次忐忑的探索。
我还要特别感谢我的爱人王丹和两个孩子。爱人的支持让我能够有勇气去尝试完成这项工作,孩子们的成长时刻启发着我,这本书中的一些知识也恰恰是他们手把手教给我的。
(注:本文中所有案例均经过严格的隐私保护处理。)
孙传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