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指导严格遵照考试大刚的要求, 按照各专业/层级的基础知识、相关专业知识、专业知识与专业实践能力的有关内容编写, 以更好地适应医学发展和人民健康的需要为宗旨, 紧密结合以岗位需求和胜任力为导向的医师能力评价需求, 注重介绍相关基本理论知识和常用治疗方法。不仅能指导拟晋升相应初、中级职称的应试者进行考前复习, 还可以帮助应试者全面掌握各有关岗位的要求, 提高专业实践能力。
主要特点:①权威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适时对考试大纲进行修订并相应修订“考试指导”。②全面性:包含全部中医药类中、初级卫生专业技术资格考试20个专业/层级。③及时性:及时修订“考试指导”。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专业技术资格考试专家委员会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组建。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领导下,承担全国临床中医药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命题相关任务,负责拟订相关考试的考试大纲;组建相关考试的专家委员会,建立专家库;负责相关考试的命题、组卷工作;负责组织命审题技术等内容的培训及技术巡考;负责组织开展中医药各类考试理论、考试技术、考试方法的研究工作;负责建立考试题库,并负责开展题库建设相关研究工作等。
第一部分中药学
第一单元药性理论/1
第二单元中药的配伍与用药禁忌/6
第三单元中药的剂量与用法/9
第四单元解表药/11
第五单元清热药/19
第六单元泻下药/35
第七单元祛风湿药/40
第八单元化湿药/47
第九单元利水渗湿药/50
第十单元温里药/57
第十一单元理气药/60
第十二单元消食药/64
第十三单元驱虫药/67
第十四单元止血药/69
第十五单元活血化瘀药/75
第十六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83
第十七单元安神药/92
第十八单元平肝息风药/96
第十九单元开窍药/102
第二十单元补虚药/104
第二十一单元收涩药/118
第二十二单元涌吐药/124
第二十三单元攻毒杀虫止痒药/126
第二十四单元拔毒化腐生肌药/129
第二部分中药化学
第一单元中药化学成分的一般研究方法\131
第二单元糖和苷类化合物\135
第三单元醌类化合物\140
第四单元苯丙素类\145
第五单元黄酮类化合物\149
第六单元萜类和挥发油\157
第七单元三萜类化合物\162
第八单元甾体化合物\167
第九单元生物碱\174
第十单元鞣质\184
第十一单元其他成分\187
第三部分方剂学
第一单元概述\191
第二单元解表剂\193
第三单元泻下剂\197
第四单元和解剂\201
第五单元清热剂\204
第六单元祛暑剂\211
第七单元温里剂\213
第八单元补益剂\217
第九单元固涩剂\224
第十单元安神剂\227
第十一单元开窍剂\229
第十二单元理气剂\231
第十三单元理血剂\234
第十四单元治风剂\239
第十五单元治燥剂\242
第十六单元祛湿剂\245
第十七单元祛痰剂\251
第十八单元消食剂\254
第十九单元驱虫剂\256
第四部分中医学基础
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基本特点\257
第二单元阴阳学说\259
第三单元五行学说\262
第四单元藏象\266
第五单元气血津液\279
第六单元经络\283
第七单元病因\285
第八单元发病\292
第九单元病机\294
第十单元诊法\298
第十一单元辨证\310
第十二单元防治原则\318
第五部分中药药理学
第一单元中药药理学的基本理论与基础知识\321
第二单元解表药\327
第三单元清热药\332
第四单元泻下药\340
第五单元祛风湿药\344
第六单元芳香化湿药\349
第七单元利水渗湿药\352
第八单元温里药\356
第九单元理气药\360
第十单元消食药\365
第十一单元止血药\367
第十二单元活血化瘀药\371
第十三单元化痰、止咳、平喘药\379
第十四单元安神药\382
第十五单元平肝息风药\385
第十六单元开窍药\388
第十七单元补虚药\391
第十八单元收涩药\403
第十九单元驱虫药\406
第二十单元中药新药(医院制剂)药效学和毒理学研究基本知识\407
第六部分药事管理
第一单元药事与药事管理\411
第二单元药品与药品标准、药师职责\415
第三单元药事组织\420
第四单元中药管理\425
第五单元《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管理条例》\431
第六单元《医疗用毒性药品管理办法》\435
第七单元国家基本药物管理\437
第八单元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440
第九单元医疗机构药事管理\442
第十单元药品不良反应报告监测制度与药品召回制度\450
第十一单元《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454
第十二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457
第十三单元中药知识产权保护\462
第十四单元药品包装、标签和说明书的管理\466
第十五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管理法》\469
第十六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品
管理法实施条例》\482
第十七单元《药品注册管理办法》\489
第十八单元《药品生产监督管理办法》\501
第十九单元《医疗机构从业人员行为规范》\508
第七部分中药炮制学
第一单元炮制与临床疗效\511
第二单元中药炮制的目的及对药物的影响\514
第三单元中药炮制的辅料\518
第四单元炮制品的质量要求\520
第五单元净选加工\522
第六单元饮片切制\527
第七单元炮制方法各论及其主要药物\532
第八部分中药鉴定学
第一单元中药鉴定总论\603
第二单元根及根茎类中药\612
第三单元茎木类中药\641
第四单元皮类中药\646
第五单元叶类中药\653
第六单元花类中药\658
第七单元果实及种子类中药\663
第八单元全草类中药\674
第九单元藻、菌、地衣类中药\681
第十单元树脂类中药\685
第十一单元其他类中药\688
第十二单元动物类中药\691
第十三单元矿物类中药\702
第九部分中药药剂学
第一单元绪论\707
第二单元制药卫生\710
第三单元粉碎、筛析与混合\715
第四单元散剂\718
第五单元浸提、分离、浓缩与干燥\722
第六单元浸出药剂\729
第七单元液体药剂\736
第八单元注射剂(附:眼用溶液剂)\746
第九单元外用膏剂\756
第十单元栓剂\764
第十一单元胶剂\767
第十二单元胶囊剂\769
第十三单元丸剂\771
第十四单元颗粒剂\779
第十五单元片剂\782
第十六单元气雾剂\792
第十七单元膜剂\795
第十八单元药物制剂新技术\797
第十九单元中药制剂的稳定性\801
第二十单元中药制剂的生物有效性评价\804
第二十一单元药物制剂的配伍变化\806
第十部分中药调剂学
第一单元中药处方与处方应付\809
第二单元中药配伍及用药禁忌\833
第三单元合理用药\841
第四单元特殊中药的调剂与管理\849
第五单元中药用量与计量\855
第六单元中药调剂设施及工作制度\858
第七单元饮片调剂操作规程\861
第八单元中成药调剂操作规程\873
第九单元中药煎服\885
第十单元医院药品采购与供应\890
第十一单元中药品质变异\896
第十二单元中药养护技术\904
第十三单元医院药检工作及药品质量管理\913
附录中药学(中级)专业技术资格考试大纲\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