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讲述: 荣格从心理治疗的具体问题入手, 向我们阐释了心理宣泄的治疗价值、析梦法的实际应用以及移情心理学。荣格用较多的篇幅讲述移情心理学的相关理论。他借助了16世纪炼金术文献《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图片来阐述这一著名的心理现象。移情不仅发生在心理分析师与患者之间, 也发生在人际关系中, 尤其是恋爱关系中。这个过程与炼金过程相似, 包括两人无意识的相遇、投射的发生、投射的收回、融合、新生等。具体内容为“心理宣泄的治疗价值”“析梦法的实际应用”“移情心理学”。
序
凡是具有心理治疗实践经验的人都知道,弗洛伊德称之为“移情”的过程常常都是一个棘手的问题。我们或许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几乎所有需要进行长期治疗的病例全都是以移情现象为中心,而从根本上来看,治疗的成败似乎也与移情现象紧密相关。因此,心理学完全无法忽视或者回避这个问题,而心理治疗师也不应当假称,所谓的“解决移情问题”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升华”是一个与移情密切相关的过程;在对待这一过程的时候,我们也会遇到一种类似的乐观态度。探讨这些现象之时,人们常常说得好像它们可以通过理智或者知识和意志去解决,或者可以由一位技术精湛的医生凭借其聪明才智和医术进行治疗似的。假如情况并不简单,我们无法轻而易举地获得结果的话,这种委婉而具有安抚性的方法就很有用处;但是,这种方法的不利之处在于,它会掩盖这个问题的难度,从而阻碍或者延误我们去进行更加深入的探究。尽管我起初赞同弗洛伊德的观点,认为移情的重要性无论怎么说都不算过分,但日益增长的经验却让我不得不认识到,移情的重要性是相对的。移情就像是药物,对一个人可能是灵丹,对另一个人却有可能纯属毒药了。在一个病例中,出现移情可能标志着病情有所好转;在另一个病例中,移情却会是一种阻碍,就算不代表病情恶化,也会标志着病情有所加重;而到了第三个病例中,移情现象又有可能相对无关紧要。然而一般说来,移情确实是一种至关重要的现象,具有不同的意义差别,而缺乏移情与存在移情现象同样意义重大。
在本书中,我关注的是移情的“经典”形式及其现象学。由于移情是一种关系,故它往往意味着“面对面”(vis-à-vis)。通常来说,在这种关系具有不良作用或者根本不存在这种关系的情况下,“面对面”的作用并不重要;比如说,病人具有自卑情结,同时伴有一种自我肯定的补偿性需求时,就是如此。
看到我为了阐述移情现象,竟然会求助于炼金术中的象征意义这种显然大相径庭的东西,读者也许会觉得奇怪。不过,凡是看过我的《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作的人都会知道,炼金术与移情现象之间存在种种极其紧密的联系,而在潜意识心理学当中,出于实际原因,我们也必须对这些联系加以考虑才行。因此,得知经验已经表明这种频繁出现且极其重要的现象在炼金术的象征和意象中也有一席之地之后,读者就不会感到惊讶了。这样的意象,不太可能是移情关系的意识呈现;相反,它们不自觉地认为移情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关系,因此我们或许可以把它们当成一根阿丽雅德涅之线,来引导我们的论述。
在本书中,读者不会看到描述移情临床现象的内容。本书并非为初次接触这些问题,因此需要获得指导的新手所作,而是专门供已经从实践中获得了丰富经验的人所用。我的目标,就是在这个刚刚发现、尚待探索的领域里提供某种方向,并让读者熟悉其中的一些问题。考虑到此处有一些巨大困难会阻碍我们去理解,所以我想强调一点,即我的研究具有暂时性。我已经努力把自己的观察结果和想法整合起来,呈交给读者去思考,希望能够引导读者去注意某些观点;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越来越感受到了那些观点的重要性。我担心的是,读者若是没有了解过本人以前的著作,就会难以看懂我的表述。因此,对于那些可能有所帮助的著作,我都在脚注中进行了说明。
对我的早期作品不甚了解的读者在阅读本书时,或许会对我用于研究的史料数量感到震惊。我这样做的原因和内在必要性就在于,只有能够站到一个处于我们这个时代以外的位置上去观察,我们才有可能正确地认识和理解一个属于当代的心理学问题。这个位置,只能是过去某个涉及了相同问题的时代;尽管当时的问题所处的环境与呈现的形式不同于当代,也是如此。所以,这种比较分析必然会要求我们对当时历史形势的方方面面做出相应的详细描述。假如面对的是众所周知的史料,只需稍加介绍和提示就足够了的话,我就可以更加简洁地去描述这些方面。可遗憾的是,情况并非如此,因为本书回顾的炼金术心理学差不多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因此,我必须想当然地认为,本书读者对我的《心理学与炼金术》一作已经有所了解;如若不然,读者就很难看懂本书了。无疑,具备充足的专业与个人经验、业已熟悉移情问题所涉范围的读者,则会原谅我的这种期待。
尽管当前这项研究能够自成一体,但它同时也是一种引言,可以让我们大致了解世人更加全面地对炼金术中的对立面问题,及其现象学与整合所进行的论述;在下一部题为《神秘关联》的作品中,我将论述这些方面。在此,我想对所有阅读过我的手稿并且提出了指正意见的人表示感谢,并且尤其要感谢玛丽·路易丝·冯·弗朗茨博士(Dr Marie-Louise von Franz)的慷慨相助。
C. G. 荣格
于1945年秋
荣格(Carl Gustav Jung,1875-1961),瑞士著名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家,对中国文化有极深的热爱,曾从心理学角度分析中国文化的特质,比较中西心理差异。荣格创立了人格分析心理学理论,提出“情结“的概念,主张把人格分为意识、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三层。其中,集体无意识与原型理论是对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的泛性论倾向的纠正。主要著作有《红书》《心理类型》《潜意识心理学》《移情心理学》等。
序 001
引 言 007
基于《哲人的玫瑰园》插画的移情现象解释 075
1.墨丘利喷泉 075
2. 国王和王后 087
3. 赤裸裸的真相 126
4. 浸泡在浴缸里 133
5. 结合 143
6. 死亡 158
7. 灵魂升天 173
8. 净化 182
9. 灵魂回归 195
10. 新生 232
附录 心理宣泄的治疗价值 2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