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没有围墙的大学是否可能?
上世纪八十年代,由于恢复高考时间不长,中国高等教育资源供给严重不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只有2%左右,大学生成为“天之骄子”。任何一所高等院校,只要能够颁发国家承认的大学文凭,大家趋之若鹜。于是,北京、西安、武汉等高等教育资源丰富的城市开始尝试创办市属大学,承认学历但需要自主筹措办学经费。
西安大学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由西安市于1980年开办的大学。当时,由一个城市开办一所大学的现象并不多见。西安大学租用了一所小学13亩的办学场地,办学定位为——自费走读,分配。自费走读,意味着办学形式十分灵活,而且绝大多数学生都来自学校所在城市,有利于市民素质提升和城市未来发展;分配,则意味着学校不用负责学生的业去向,办学压力较小。正因此,市属大学办学成本很低,这些城市不仅有能力将学校办起来,还不愁生源。作为一所公办大学,西安大学在当时显得另类,拥有1000多名在读学生。
1984年,胡建波从西北建筑工程学院毕业,分配到西安大学工作,先后在助任和系教学秘书等岗位任职,涉及教学工作的各个环节。
当时,他到西安大学的印象是——这是大学吗?怎么会是这个样子?
太不像大学了!然而,在那里工作一段时间之后,他又觉得如鱼得水。
那时候,西安大学社会化,学生走读,老师走教,是一所没有围墙的大学。由于主要是西安学子读,西安市民文化浓厚,师生之间、同事之间没有隔阂,这让作为西安“土著”的胡建波有着好的工作体验。更重要的是,西安大学的办学形态打破了他对大学的固有认知——深厚的办学历史,数千亩的广阔校园,白发苍苍的老教授,恢弘大气的图书馆和体育馆……这些西都没有,可不是一样将大学办起来了?而且还受学生欢迎。过去大学那种高高在上的神秘面纱被掀开,办大学也从胡建波原来不可能想象的事,开始变得不再高不可攀。
然而,当时西安大学这类公办的新型大学依然稀缺,并不能满足广大民众对高等教育的强烈渴望和需求。1981年,批准创立自学考试制度,学学,考试国家考,在自学考试委员会的组织下,社会学子通过考过一门门课程获得大学文凭。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类自考助学培训机构应运而生,因为在学校集中上课,有老师统一辅导,学生之间相互,学肯定会更好。由于办学经费有限,西安大学要想持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