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从1000余张高清照片中进行遴选,这些照片全部拍摄于20世纪初(截止于20世纪20年代),再现了当时重庆的城市建筑与市井生活。照片内容主要包括市井生活和建筑风光两大类,建筑类包括20世纪初的重庆码头、华严寺、现已消失的万州古桥等,每张照片附有相应英文说明;人物类照片主要展示了20世纪初的重庆劳动人民,包括文娱生活、社会生活场景、妇女接受教育场景、家族合影等,再现了历史场景中的重庆建筑特色和城市风貌。
1. 百年前的山城风貌与世间百态通过这些影像资料重现,这座城市已经消失的或正在消失的建筑,已经弥散的或传承至今的人文气息,被一张张黑白影像记录,这是重庆城的城市气质,是重庆人的历史记忆。
2. 百年前与百年后的山城自然有迥异的风貌,但这两个重庆却又有深刻的联系——若瑟堂、南山老君洞、觉林寺报恩塔、忠县石宝寨等建筑至今保存完好,但对比照片,又发现百年前的它们有所不同。
3. 重庆第一家证券交易所、民国时期的中央公园、南岸仁济护士学校、储奇门拆除现场、万州关帝庙……以及一张张穿越百年的重庆人的面孔,市井民俗、生活百态……历历在目。
4. 精装典藏,百年前的重庆城遥远又清晰。
代序
影像有话说
国家历史绵延,文典浩繁,却在某些时刻并非全是幸事。 例如《左传》的“郑伯克段于鄢”,未 经过相当的文言及史学熏陶者,即使读完全篇,也不易弄清“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 称郑伯,讥失教也”这样的春秋笔法。 所以说,纯文字的历史资料固然是研究历史的基石,但上手不易,角度不广,又要剔除各种落笔 者私心的干扰,讲究交叉印证,于大众甚不友好,只有专门的学者才肯白首穷经。 历史文物就鲜活生动得多。 哪怕岁月腐蚀,光泽褪脱,但形制尚存,观者可触可摸,再加上一 些以己度彼的揣摩,就很有些历历在目了。 但遗憾在于出土的文物以王侯将相达官贵人私物居多, 少了生气,缺了烟火。
直到近代,影像资料的出现,算是弥补了以上两者的不足。 影像资料从直观性、准确性、广泛 性的三个角度完美地再现了历史的各种片段,以一种近似于“亲历者”的不容辩驳的强势把最有可能 的“真实”呈现在观者眼前。
以这本书中所撷取的照片为例。 近三百张黑白照片的时间跨度从 19 世纪末到 20 世纪前期,内 容则有人物、建筑、风光,主题则有集市、教育、施医、贩卖、行路等。 拼凑在一起,已经很有一 幅完整的清末民初重庆画卷的雏形。 这就是广泛性。
照片中的器物、建筑、人物穿着,则与地方史志中的记载别无二出,甚至还提供了若干更为丰 富的细节。 例如万县桓侯观的屋顶装饰、高中学校橄榄球队的球服、清末民兵手中的“鸟铳”等等。 这些记录可使后来者还原历史时有所参考,不致偏失。 这就是准确性。
至于直观性,则是来源于影像所能提供的细节:街上的行人有头缠汗巾的劳动者、大褂小帽的乡 绅、戴着眼镜的长袍读书人——却都早已没有了拖在脑后的辫子;彼时的汽车固然简陋到只能把行 李绑在车门外,却也引来了无数人的驻足围观;丘陵农田围簇下是维多利亚风格的三层洋楼;望着襁 褓的慈母;意气风发的女校学生……当这些画面映入眼帘时,我们看到的是百年前同在这座城市生 活过的同胞面孔、百年前属于这座城市的各式建筑……让人真实真切地把握住跨越时空的人类共情。 这就是直观,是转型转义的文字或冰冷的文物所难以提供的还原感。
再进一步细究。 重庆这座城市的影像史料出现得比沿海城市要晚上很多,直到 19 世纪末在重 庆开埠的背景下,外国人才在《烟台条约》及其后续增约的允许下上溯川江。 商人立德乐捷足先登, 其他探险家、商人、传教士陆续跟进,他们携带的照相器材为这座城市留下了影像。 可又因种种缘 由,这些影像资料四散飘落。 本书中的照片,就是静静地在国外一处堆放影像资料的仓库中蒙尘了 近百年。 最终又机缘巧合,它们由中国学者访得,经重庆亚美欧文化交流发展中心携手重庆大学的 欧阳桦教授整理,方得以面世。 个中曲折,则又暗含了近代开埠史等新的历史话题,得来不易,意味深长。
曾钰钦
2023 年 4 月
重庆亚美欧文化交流发展中心,成立于2007年,是经重庆市民政局审批,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主管,重庆市人民政府外事办公室等机构支持的非盈利社会组织。专注于国际文化交流和教育。致力于促进政府、高校科研单位、和企业等在文化、旅游、教育、科技、艺术、体育、政策与实践等方面的友好交流、合作与发展。(重庆民政部表彰单位,成都双流区战略合作单位)。
目录
代序 / 001
市井与生活 / 001
建筑与风光/ 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