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知识人”为研究对象, 以角色演变为线索, 以文化知识系统为背景, 深入剖析了知识人的类别、行动模式以及其所创造的知识形态, 对“知识人”可能扮演的不同社会角色做了详细的分类, 并追溯了知识人与不同社会角色之间的关系。《知识人的社会角色》一书对于我们认识社会变革时期的各种“知识人”和“行动人”的社会作用肯定大有裨益。因此, 《知识人的社会角色》是一本既有理论性又富有开创性、启发性的专著。
总算不负几年来的苦心 ——该为这套书写篇短序了 。 此项翻译工程的缘起, 先要追溯到自己内心的某些 变化。虽说越来越惯于乡间 的生活,每天只打一两通电 话,但这种离群索居并不意 味着我已修炼到了出家遁世 的地步。毋宁说,坚守沉默 少语的状态,倒是为了咬定 问题不放,而且在当下的世 道中,若还有哪路学说能引 我出神,就不能只是玄妙得 叫人着魔,还要有助于思入 所属的社群。如此嘈嘈切切 鼓荡难平的心气,或不免受 了世事的恶刺激,不过也恰 是这道底线,帮我部分摆脱 了中西“精神分裂症”——至 少我可以倚仗着中国文化的 本根,去参验外缘的社会学 说了,既然儒学作为一种本 真的心向,正是要从对现世 生活的终极肯定出发,把人 间问题当成全部灵感的源头 。 不宁惟是,这种从人文 思入社会的诉求,还同国际 学界的发展不期相合。擅长 把捉非确定性问题的哲学, 看来有点走出自我囿闭的低 潮,而这又跟它把焦点对准 了社会不无关系。现行通则 的加速崩解和相互证伪,使 得就算今后仍有普适的基准 可言,也要有待于更加透辟 的思力,正是在文明的此一 根基处,批判的事业又有了 用武之地。由此就决定了, 尽管同在关注世俗的事务与 规则,但跟既定框架内的策 论不同,真正体现出人文关 怀的社会学说,决不会是医 头医脚式的小修小补,而必 须以激进亢奋的姿态,去怀 疑、颠覆和重估全部的价值 预设。有意思的是,也许再 没有哪个时代,会有这么多 书生想要焕发制度智慧,这 既凸显了文明的深层危机, 又表达了超越的不竭潜力。 于是自然就想到翻译—— 把这些制度智慧引进汉语世 界来。需要说明的是,尽管 此类翻译向称严肃的学业, 无论编者、译者还是读者, 都会因其理论色彩和语言风 格而备尝艰涩,但该工程却 绝非寻常意义上的“纯学术” 。此中辩谈的话题和学理, 将会贴近我们的伦常日用, 渗入我们的表象世界,改铸 我们的公民文化,根本不容 任何学院人垄断。同样,尽 管这些选题大多分量厚重, 且多为国外学府指定的必读 书,也不必将其标榜为“新 经典”。此类方生方成的思 想实验,仍要应付尖刻的批 判围攻,保持着知识创化时 的紧张度,尚没有资格被当 成享受保护的“老残遗产”。 所以说白了:除非来此对话 者早已功力尽失,这里就只 有激活思想的马刺。 主持此类工程之烦难, 足以让任何聪明人望而却步 ,大约也惟有愚钝如我者, 才会在十年苦熬之余再作冯 妇。然则晨钟暮鼓黄卷青灯 中,毕竟尚有历代的高僧暗 中相伴,他们和我声应气求 ,不甘心被宿命贬低为人类 的亚种,遂把移译工作当成 了日常功课,要以艰难的咀 嚼咬穿文化的篱笆。师法着 这些先烈,当初酝酿这套丛 书时,我曾在哈佛费正清中 心放胆讲道:“在作者、编 者和读者间初步形成的这种 ‘良性循环’景象,作为整个 社会多元分化进程的缩影, 偏巧正跟我们的国运连在一 起,如果我们至少眼下尚无 理由否认,今后中国历史的 主要变因之一,仍然在于大 陆知识阶层的一念之中,那 么我们就总还有权想象,在 孔老夫子的故乡,中华民族 其实就靠这么写着读着,而 默默修持着自己的心念,而 默默挑战着自身的极限!” 惟愿认同此道者日众,则华 夏一族虽历经劫难,终不致 因我辈而沦为文化小国。 一九九九年六月于京郊 溪翁庄
弗洛里安·兹纳涅茨基,社会学家、诗人,生于波兰,1953年曾当选为美国社会学协会会长。早年研修哲学,后专事社会学。其有关社会学理论及方法的著作,在社会学成为独立学科的过程中,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此外,还是倡导实地调查的先驱人物和波兰农民文化研究的权威。著有《身处欧美的波兰农民》《社会学方法》《社会行动》等。
新版导言(刘易斯·A.科塞)
1968年版导言(刘易斯?A.科塞)
第一章 知识社会学和知识理论
第二章 技术专家与圣哲
知识:所有社会角色的先决条件
行动专家与工艺知识
职业顾问与技术知识的肇始
技术领导
技术专家
自主的发明家
常识性知识
文化知识领域最初的角色分化
第三章 学派与学者:绝对真理的承担者
神学院
宗教学者
学院与学者的沉思
真理的发现者
组织者
贡献者
追求真理的战士
折中主义者与知识史学家
知识的传播者
第四章 探索者:新知识的创造者
新模式的出现
事实的发现者
问题发现者(归纳理论家)
归纳理论家的分化
附录 兹纳涅茨基的《知识人的社会角色》(罗伯特·K.默顿)
索引
译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