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全新解读经典,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在文学史上,《诗经》是后代一切纯文学的鼻祖,被誉为古老东方知识的百科全书,中国人骨子里的风雅、含蓄、浪漫,在《诗经》里都能找到。本书采用新绎的方式对《诗经》进行了极富特色的全新解读,追溯几千年前的文化发展源头。在传统文化的涵养下,潜移默化中带领读者一起修身养性,修习为人处世的智慧。
2.当代国学大师吴宏一毕生力作,带你领略《诗经》原汁原味的文学之美
文学博士、台大中文系教授吴宏一,早年师从台静农、郑骞、叶嘉莹等名师,在香港、台湾地区多年从事经典普及、语文教学工作,国学涵养深厚,治学严谨。本套丛书是作者精研诗经60年的毕生力作,全书注释简明精确,翻译贴近原文韵味,寻找深藏在《诗经》中的文化基因,使得这部传诵两千五百多年的诗集焕发出新的生命活力。
3.品读《诗经》的上佳文本,原文精译,图文结合,好读易懂
全书文白对照,译文生动流畅,以现代人熟悉的方式对《诗经》进行详细解读。对难读的字注音,对难懂的诗句抽丝剥茧、深度解读。且收录了《诗经》品物图,涵盖动植物、器物、宫室、天文等,是一套有温度、有高度、高质量、可以无障碍阅读的普及读本,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领悟诗意,体味中华文明之美。
4.装帧素雅大方,双封面,收藏、馈赠佳品
本书采用双封面、圆脊精装锁线。外封采用特纸质印刷,书名烫金;内封采用2.5毫米厚纸板,外覆特种纸,书名烫银,整体呈现厚重典雅的效果,具有收藏价值,亦可作为馈赠亲朋的佳品。
前 言
一
《诗经》,是中国zui古老的一部诗歌总集,也是中国zui早的诗歌选本。它不但反映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那五百多年政治社会以及宗教思想的种种情况,而且在文学史上,它也是后代一切纯文学的鼻祖。
《诗经》,原来只叫作《诗》,或《诗三百》,或《三百篇》。到了战国末期,它才和《易》《书》《礼》《春秋》等书,被儒家尊称为经。著成的年代,zui早的诗篇,大约在西周初年,迟的已在春秋中叶。它包含了这段时间的民间歌谣、士大夫作品和祭祀的颂词。全部有311篇,其中《小雅》里的《南陔》《白华》《华黍》《由庚》《崇丘》《由仪》等六篇,只有篇名没有诗,所以实际上只有305篇。称它为《诗三百》或《三百篇》,都是取其整数而言的。
《三百篇》在春秋时代是可以入乐的。当时通行赋诗的风气,无论是在朝廷陈诗讽谏,或是在外交场合赋诗言志,往往要点一篇诗或几篇诗叫乐工唱。这可以表示这人对那人,或这国对那国的愿望、感谢或责难等,大致都从诗篇里断章取义,而不一定用其本义。断章取义是不管上下文的意义,只取其诗篇中的一两句,就当前的环境,作感情的表白或政治的暗示。关于这方面的资料,据清代赵翼的统计,《左传》引了217则,《国语》引了30则,当时赋诗言志的风气,可以想见一斑。
赋诗言志的风气,到了孔子的时代,已经逐渐不通行了。孔子却将《三百篇》加以整理,用来讨论为学做人的道理。如《国风·卫风·淇奥》篇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两句,本来说的是治玉,将玉比人;他却用来教导学生做学问的功夫。《硕人》篇的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等句,本来说的是美人,所谓天生丽质;他却取来比方作画,说先有白底子,才会有画,是一步一步进展的;作画还是比方,他说的是文明,人先是朴野的,后来才发展了文明,文明必须修养而得,并不是与生俱来的。他如此解诗,因而说思无邪一句话,可以包括《诗三百》的道理。后来解释《诗经》的儒生,都受到孔子的影响。
孟子说《诗》,有两个原则,一是以意逆志,一是知人论世。前者主张不能割裂文字,曲解词意;后者认为要正确了解作品,就必须先了解作者的生平事迹及其时代背景。到了汉代,《诗》虽然已被尊为经,但对于它的解说,却已趋分歧了。
汉代传习《诗经》的有鲁、齐、韩、毛四家。《鲁诗》出于鲁人申培公,《齐诗》出于齐人辕固生,《韩诗》出于燕人韩婴。这三家所传的本子,都是用当时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所以称为今文经。西汉时,都在朝廷中立有专门的博士。《毛诗》出于鲁人毛亨(人称大毛公)、赵人毛苌(人称小毛公)。《毛诗》所传的本子,是用先秦古文籀书书写成的,所以叫作古文经。东汉时,才立于学官。这今、古文学派,各有其后继者,为了争夺博士职位和学术领导地位,互相批评,为时久远。
大致说来,东汉以后,《毛诗》逐渐盛行,而三家诗则逐渐衰微。《齐诗》亡于三国,《鲁诗》亡于西晋,《韩诗》亡于北宋,而《毛诗》则因郑玄以经学大师为之作笺而大行于世。到了唐初,孔颖达奉敕作《毛诗正义》(又称《毛诗注疏》或简称为《孔疏》),科举考试以之为准,《毛诗》的地位于是更高了。
郑玄兼通今古文,是东汉一代经学大师。他所作的《毛诗传笺》(简称为《郑笺》),虽然间采今文家的说法,参以己见,但主要还是发明《毛诗》意,以古文家为依归。他接受孔子思无邪的想法,又摘取了孟子知人论世的见解,别裁古代的史说,拿来证明那些诗篇是什么时代作的,为什么事作的。这种以史证诗的思想,先出现在《诗序》里。
所谓《诗序》,原指诗篇前面一段题解式的文字。今文经派的三家诗,究竟有序无序,很难断定,即使有,也已亡佚不见了。只有《毛诗》的古序独存于世,我们就称为《毛诗序》,简称《诗序》。相传《诗序》的作者是子夏,但据后人考证,以为应是东汉的卫宏。也有人说,卫宏只是续补者。
《诗序》有《大序》《小序》。郑玄《诗谱》把《关雎序》一大段文字当成《大序》,《葛覃序》以下各篇序文看作《小序》。陆德明《经典释文》则引旧说,以为开头到用之邦国焉为《小序》;自风,风也到后为《大序》。姚际恒《古今伪书考》又以为发端一二语谓之《小序》,以其少也;以下续申者谓之《大序》,以其多也。说法纷纭。假使我们采用郑玄的说法,那么,《大序》好像总论,旨在说明诗的教化作用;《小序》每篇一则,旨在以史证诗。《大序》所说明的诗的教化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事实上,所谓六义可以分为两组,风雅颂是说诗的性质,赋比兴是说诗的作法。《大序》只解释了风雅颂,说风是讽刺、感化的意思,雅是正的意思,颂是形容盛德的意思。这都是按教化作用来解释的。照近人的研究,这三样应该都以音乐得名。风是风谣,是各地方的乐调,国风就是各国风土歌谣的意思;雅就是夏,有正声的意思,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颂有形容的意思,它是一种宗庙祭祀用的舞曲。
在《三百篇》中,风包括《周南》《召南》《邶》《鄘》《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有诗160篇,大部分是民间歌谣,小部分是贵族作品;雅分《大雅》《小雅》,有诗111篇,其中有六篇只有篇名没有诗,《小雅》大部分是贵族的作品,小部分是民间歌谣,《大雅》则全是贵族的作品,其中有叙事诗,也有祭祀诗;颂分《周颂》《鲁颂》《商颂》,有诗40篇,都是贵族的作品,这些乐歌用于宗庙祭祀和歌颂祖先。《诗经》的精华,是国风和《小雅》,尤其是其中的民间歌谣。
赋比兴的意义,说法很多。大约来说,赋是铺陈直叙的意思;比是比方,拿这件事物来比方那件事物;兴是联想,从这件事物联想到那件事物。比、兴都是譬喻,但是兴往往在诗篇的开端。
《诗经》中诗篇的编排,国风系按国别依序编列,《雅》《颂》则以十篇为一组,而以每组篇首的篇名为组名。例如,《小雅》从《鹿鸣》至《鱼丽》十篇为一组,就称之为《鹿鸣》之什。十篇以上带有零数的诗篇,不另立篇什,就编排在后一组之中。
《诗经》的作者,绝大多数姓氏已不可考,能够知道的,只有寥寥几篇。像《鄘风·载驰》篇的作者是许穆夫人,像《大雅》的《崧高》《烝民》,作者是尹吉甫等。就产生的地域来说,除了极少数的篇章是现在湖北北部江汉一带的作品之外,其余的大约都是现在的陕西、山西、河南、山东四省境内。所以它的绝大部分,可以说是黄河流域所产生的北方文学。
《诗经》中的句子,虽然从二字一句到九字一句的句子都有,但却以四字一句为主。诗中重叠复沓的地方很多,大概是古代乐工们在配乐演奏时,为了增加咏叹的情调而改订的。像《周南》的《桃夭》篇,我们在诵读的时候,不但不会觉得重复冗烦,反而在往复不尽的咏叹中,仿佛看到了春天鲜艳的桃花、青春美丽的新娘和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诗经》所使用的语言,既丰富而又多彩,有些词汇,如休息婚姻艰难尸位素餐秋水伊人等,一直沿用到现在,可以想见它对后世的影响。
《诗经》所用的这种四言诗,后代的诗人如曹操、嵇康、陶渊明等, 虽然都曾努力创作过,但毕竟已如余影尾声,是难乎为继的了。也因此, 在中国诗歌史上,虽然后来名家辈出,佳作如林,但《诗经》仍然有其不可动摇的地位。
二
我个人多年来一直有个心愿,希望把四书五经全部白话译解,使一般读者易于接受,借此使中华固有文化的命脉,能够延续下去。这种工作不是没人做,但各人的理念不同,因此结果也就因人而异。以翻译为例,有人主张意译,有人主张直译。虽然意译比较容易译得流畅生动,但我仍然主张翻译古籍的原文,应该采取直译。因为直译比较能够忠实于原文,可以使读者体会到原文的韵味,同时在核对阅读时,了解原文每一字句的意义,从而提高读者阅读古籍的能力。因此,本书中的译文部分,几乎都采用直译的方式。
历来解说《诗经》的人,往往囿于门户之见,要不然就喜欢凭空立说。在唐朝以前,往往囿于门户之见,家有家法,师有师法,虽然东汉以后,《毛诗》独尊,但从宋代开始,对《毛诗》之说,抱持怀疑、修正乃至反对态度的,不乏其人。譬如说,旧说《诗序》是孔子弟子子夏所作,或子夏、毛公合作,都算是传述圣人之言,不容怀疑,但宋朝如郑樵的《诗辨妄》、王质的《诗总闻》、朱熹的《诗序辨说》、程大昌的《诗论》、王柏的《诗疑》等,都怀疑它是村野妄人所作,或后人杜撰,不必相信。因此,《毛诗》的地位便逐渐动摇了。元、明以后,朱熹的著作受到尊崇,他的《诗集传》便慢慢取代了《毛诗》的地位,至少可以分庭抗礼。清代考据之风盛行,像阎若璩、毛奇龄、陈启源、马瑞辰、胡承珙、陈奂等人,都标榜《毛传》《郑笺》,反对宋儒、朱熹之说;像马国翰、臧庸、魏源、陈乔枞、王先谦、龚橙等人,则对三家诗作辑录和考述的工作;至于像崔述、姚际恒、方玉润等人,喜以己意说诗,往往据诗探求题旨,虽然较近于朱熹,但对旧说也都能折中异同,各有取舍。他们的成绩,都有度越前修的地方。
有关《诗经》注解和研究的著作,数量之多,可谓不胜枚举。由于受到欧西之学的冲击和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说《诗》者往往勇于自是而轻于侮昔,同一篇诗,可以言人人殊,对于前人的成就,也往往一笔抹杀,这是多么令人遗憾的事!因此,笔者不揣浅陋,想从商榷旧说入手,来整理这些宝贵的经典,使这些古人情感和思想的精华,能够继续发扬光大。
国 风
《周南》解题 \ 008
关雎 \ 010 葛覃 \ 017 卷耳 \ 021 樛木 \ 024 螽斯 \ 027
桃夭 \ 030 兔罝 \ 033 芣苢 \ 036 汉广 \ 041 汝坟 \ 046 麟之趾 \ 050
《召南》解题 \ 054
鹊巢 \ 055 采蘩 \ 058 草虫 \ 062 采 \ 066 甘棠 \ 069 行露 \ 073 羔羊 \ 077
殷其雷 \ 081 摽有梅 \ 085 小星 \ 088 江有汜 \ 092 野有死麇 \ 096 何彼秾矣 \ 099 驺虞 \ 103
《邶风》解题 \ 108
柏舟 \ 110 绿衣 \ 115 燕燕 \ 119 日月 \ 123 终风 \ 127 击鼓 \ 131 凯风 \ 135 雄雉 \ 139 匏有苦叶 \ 143 谷风 \ 148 式微 \ 154 旄丘 \ 157 简兮 \ 161
泉水 \ 165 北门 \ 170 北风 \ 174 静女 \ 178 新台 \ 182 二子乘舟 \ 186
《鄘风》解题 \ 192
柏舟 \ 193 墙有茨 \ 197 君子偕老 \ 200 桑中 \ 205 鹑之奔奔 \ 209 定之方中 \ 212 蝃 \ 216 相鼠 \ 219 干旄 \ 223 载驰 \ 227
《卫风》解题 \ 234
淇奥 \ 236 考槃 \ 241 硕人 \ 245 氓 \ 250 竹竿 \ 257 芄兰 \ 261 河广 \ 265
伯兮 \ 268 有狐 \ 272 木瓜 \ 275
《王风》解题 \ 280
黍离 \ 281 君子于役 \ 285 君子阳阳 \ 288 扬之水 \ 292 中谷有蓷 \ 296 兔爰 \ 300 葛藟 \ 304 采葛 \ 308 大车 \ 311 丘中有麻 \ 314
《郑风》解题 \ 318
缁衣 \ 320 将仲子 \ 323 叔于田 \ 327 大叔于田 \ 331 清人 \ 335 羔裘 \ 339
遵大路 \ 343 女曰鸡鸣 \ 346 有女同车 \ 350 山有扶苏 \ 354 萚兮 \ 358 狡童 \ 362 褰裳 \ 366 丰 \ 370 东门之 \ 374 风雨 \ 377 子衿 \ 380 扬之水 \ 383 出其东门 \ 386 野有蔓草 \ 390 溱洧 \ 394
《齐风》解题 \ 400
鸡鸣 \ 402 还 \ 406 著 \ 409 东方之日 \ 413 东方未明 \ 417 南山 \ 421 甫田 \ 426 卢令 \ 429 敝笱 \ 432 载驱 \ 436 猗嗟 \ 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