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21世纪以来,全球科技创新进入空前密集活跃期。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深刻地改变全球经济社会形态,科技竞争力成为国家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世界各国纷纷出台本国科技战略,以期把握科技发展方向,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也因此,科技在政府决策议题中的分量越来越重。
科学咨询支撑科学决策,科学决策引领科学发展。在科技成为越来越重要的决策议题的背景下,世界各国都更加依靠科技智库,也更进一步呼吁科技智库提供高质量的建议。在我国,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于2015年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了要建设高水平科技创新智库。
总体来说,由于智库行业在我国的发展还未成熟,因此近些年来关于智库的研究偏重于研究科技智库的组建方式和运行模式。而本书关心的问题是,不管拥有什么样的运行模式,科技智库最终是要为决策者提供咨询建议的,那么,科技智库应该研究什么样的议题?换句话说,决策者可以依靠科技智库支撑哪些议题的决策?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将视野投向国际,研究国际上知名的科技智库都在研究什么议题。当然,科学技术是不断发展的,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科学技术。科学技术的时代性,决定了科技智库的研究内容也有时代性。本书试图回答的问题是:在当下这个时代,全球科技智库到底在研究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建立两个数据清单:一是全球科技智库的清单;二是每一个科技智库的研究成果清单。通过研究每一个智库的研究成果,我们能够综述全球科技智库研究的普遍性议题。这样的工作类似于针对某一个领域的学术文献进行综述,是对已有研究的提炼、分析和总结。但是前者与学术研究又非常不同。
首先,目前并没有一个公认的全球科技智库清单。由于智库通常是为特定政府机构或者组织服务的,因此,各国智库之间并没有非常广泛而密切的交流合作。学术研究交流是促进学术发展的基础,而智库之间的交流,是有一定边界的,互相之间对一些敏感议题也是回避的。
其次,智库的成果也并没有公认的数据库。学术界的基本交流载体是学术论文和专著,有统一的学术规范。因为有论著,所以很容易判断一个团队的研究方向和研究成绩。而智库的研究成果,可以是学术论文,但更重要的是一些内参、研究报告、媒体文章等,甚至不公开的研究成果比公开的研究成果更有价值。
因此,为了回答全球科技智库到底在研究什么,我们必须在有限条件下进行。为此,我们做了以下3个方面的限定。
一是我们参考了国际上已有的尚不完善,但是有一定基础的科技智库清单,充分考虑智库所在国家的科技实力以及在智库界的影响力,最终选择了部分代表性的科技智库作为本书的研究对象。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书的重点是为了介绍国际上科技智库的研究内容,因此只选择了中国以外的科技智库。
二是对于遴选出的这些科技智库,我们对其公开发布的成果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梳理和分析。这些成果主要包括智库网站公开的研究报告、媒体文章等。我们认为,公开的成果至少能代表其研究的主要方向和倾向性的结论。
三是我们对研究的时间范围也做了限定。智库的研究,往往具有较强的时效性;同时,考虑到已有的研究积累,我们将研究的时间区间设定为20172021年这5年。在后续的研究中,我们有可能进一步分析科技智库的研究方向和研究结论的发展变迁。
基于以上3个限制性条件,针对全球科技智库到底在研究什么这个问题,我们通过四部分进行了分析,也即本书的逻辑框架。
一是绪论,这部分选取了本书重点研究的科技智库名单。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以下简称宾大)的智库排行榜,有一个专门的科技智库排行榜,虽然这一榜单得到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它确定了一个业内基本认可的基础清单,之后则是在它的基础上再做完善。我们选取智库基于如下3个原则:首先,在宾大的科技智库排行榜中排名靠前;其次,科技实力较强的国家都尽量有智库入选;最后,选取了一些虽不在宾大科技智库榜单,但是针对科技问题开展了有一定影响力研究的综合型智库。基于这些原则,我们最终选择出12家本书着重介绍的科技智库。
二是本书的上篇,回答了全球代表性科技智库在研究什么议题。基于选定的全球12家代表性科技智库,我们对每一个智库20172021年所有公开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搜集和整理。通过梳理各家智库的成果,我们分析出各智库在过去五年中的研究重点及政策建议。当然,最需要强调的是,智库的观点并不能完全代表智库所在国家的观点。有的智库的观点甚至可能跟其所在国家的观点相差较大。但是有一点是确定的,如果一个国家的智库研究了某个议题,至少说明这个议题对这个国家来说是重要的。因立场不同,国外一些智库在研究与中国相关的议题时,会带有明显的偏见,但这并不代表本书编者的观点。
三是本书的下篇,回答了对于全球代表性的科技议题,全球科技智库都怎么看。科技议题既有时代性,也有地方性。这个地方性包括全球性和区域性。比如气候问题,可能在全球任何地方都可以讨论;比如食品安全问题,可能在有些国家就特别重要,而在其他国家则已经不是重要议题。基于上篇中我们对全球代表性科技智库的分析,发现了一些共性的议题,或者是我们基于中国的决策背景认为有价值的议题。最后我们选定了6个议题,分别是集成电路、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科技竞合、气候变化以及创新体系。前3个是全球热门的创新方向,也是全球关注的议题;科技竞合和气候变化是全球关注的议题;创新体系是科技创新战略政策的基本知识框架。我们通过分析前沿科技智库围绕这六大议题的研究,努力为这些共性议题展现全球智库界总体性的咨询建议。
四是结论,基于本书的研究,在总体分析了上百家智库并重点研究了12家智库,分析了近5年来上千篇的科技智库报告后,我们试图总结出当前全球科技智库的思想地图,以及代表性的研究问题、研究趋势。我们试图给出全球科技智库到底在研究什么的答案。
科技智库是国家科技战略政策的天气预报,是科技知识与政府决策的桥梁,也是正式规则出台前思想竞争的舞台。明晰全球科技智库到底在研究什么,对分析各国的科技战略走向也有帮助。分析全球科技智库在研究什么,能够回答:各国的科技智库是怎么看待科技发展,以及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
进而是如何影响一个国家的科技战略政策的。我们此次研究,做了一些基础性的工作,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和尝试。随着智库和智库议题数据库的不断扩容,我们将有机会在第一时间继续深入解读全球科技智库对全球科技创新的研判,也努力预判全球主要国家的科技战略动态,最终为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推动科技不断发展。
要完成这样一项研究,需要有两方面的能力储备:一方面,是对智库研究范式的熟悉。与学术研究不同,智库研究通常是问题导向、应用导向的研究,所以智库的每一项研究,都是为最终的决策提供咨询建议,都是以建设性的解决方案的提出为目的的。另一方面,是对具体议题相关知识背景的熟悉。比如气候变化、人工智能,如果没有相关的知识背景,很难分析具体智库研究的基本逻辑、所提建议的目标指向。
所以,我们采用了跨界团队合作的方式完成本书的撰写。本书撰写团队成员,既包括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上海科技管理干部学院这样本身承担着科技智库职责的研究机构的人员,也包括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中国科学院、莫斯科国立莱蒙诺索夫大学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研究人员,兼顾智库和学术研究。可以说本书是跨机构、跨领域团队合作的结晶。
本研究的牵头单位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是中国最早的科技智库之一。它在1980年成立之时,正是中国改革开放之际,科学技术是生产力刚刚提出不久,政府管理者急需理解科学技术的规律并制定相应的战略政策。科学学,指的是科学之科学。应该说科学学的建立,就是为科技决策服务的。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尤其是近十年,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不断尝试对全球科技智库的研究内容和研究内涵进行探索性研究。自2017年以来,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就得到了上海市软科学计划项目的连续稳定支持,持续推进对全球科技智库的观察研究。本书的基本框架和研究内容,正是在上海市科委的大力支持下经过不断摸索逐渐形成的。
本书成稿经过多轮打磨,初稿写于2022年5月,后于2022年9月完成修订稿,最终于2022年12月定稿。在本书编写过程中,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王元研究员、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缪其浩研究员等专家,给予了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在此,对所有支持和指导我们以及参与具体研究工作的各位领导、专家和同仁一并表示感谢。在本书的撰写过程中,还有大量参与资料整理的研究助理:张朝云、尤梦璇、王凯、张文爽、杨昭、郭子恒、李陈诺、潘弘林、刘海睿、史佳宁、赵鹤翼、惠丽云、王梓萌等,在此也一并表示感谢。
限于作者水平以及时间限制,书中存在的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