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教材共十个章节,分为两个大的板块:第1板块为第1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价值、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等基本问题;第二版块为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了学前儿童在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同伴关系、社会适应行为、归属感等5个方面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十章特别论述了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性教育。本书主要适用对象为应用本科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包括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内的所有有兴趣探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儿童关注者。本书编写的主旨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兴趣,帮助教师加强学生对《纲要》和《指南》的学习与把握,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便于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规律以及设计、实施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自张宗麟先生在30年代出版的《幼稚园的社会》一书中提出社会化幼稚园课程主张至今,学前儿童社会教育几经沉浮,*终在现代社会愈发受到关注。不止是学前儿童教育的专业研究者,所有关注学前儿童成长的人都认同社会教育对儿童身心和谐发展的重要价值。但在学前教育实践中,社会领域教育相对其他领域教育而言,总是处于尴尬境地。正如某位幼儿园一线教师所说:社会教育似乎无处不在,但又似乎无处可寻,找不到抓手。编者在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也发现,相比其他领域教学法课程,师范院校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教材选择和教学内容体系的确立往往让任课教师颇耗心神也未必达到理想效果。由此编者勉力站在前人肩膀上编写本书,力图对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和教育的理论问题进行梳理,并对不同内容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详细阐述,期望能对学前教育专业的学生和专业工作者有所帮助。
本书的特色在于全面系统地反映《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的精神,与《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的目标与内容相一致,体现时代性、科学性和实践性的特点。在本书编写过程中,我们仔细研究和学习《纲要》和《指南》的先进理念与精神,力求与《指南》社会领域的目标和内容保持高度统一。根据《指南》中社会领域的两大子领域人际交往、社会适应中的一些具体目标和内容,我们梳理出一些核心经验,如自我意识、社会认知、人际交往、社会适应行为和归属感,并围绕这五个核心经验阐述儿童社会性发展的特点,进而对这五方面内容的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进行详细阐述,每一章节都提供了丰富翔实的资料拓展和典型的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具体示例与导引。这也使本书具有内容全面、结构合理、贴近幼儿园社会教育实践的特点。
本书主要适用对象为应用本科型师范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和包括幼儿园教师和家长在内的所有有兴趣探究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儿童关注者。本书编写的主旨在于提高学生学习《学前儿童社会教育》课程的兴趣,帮助教师加强学生对《纲要》和《指南》的学习与把握,增强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便于学生掌握学前儿童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的规律以及设计、实施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的基本能力。
本书内容总共十个章节,分为两个大的板块:第1板块为第1章至第四章,阐述了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的内涵、价值、目标、内容、原则、途径、方法等基本问题;第二版块为第五章至第十章,分别阐述了学前儿童在自我意识、社会认知、同伴关系、社会适应行为、归属感等5个方面的社会性发展与教育;第十章特别论述了特殊需求儿童的社会性教育。
本书由黄红霞主编,许妮娜、李秋侠、刘蕾为副主编,具体分工为∶黄红霞(泰州学院),第1章、第二章、第五章、第十章;许妮娜(泰州学院),第三章、第四章、第六章;李秋侠(泰州学院),第七章、第八章、第九章;刘蕾(泰州学院附属幼儿园)除了负责本书中阅读资料和活动案例的收集与筛选,还分担了全书的统稿工作。教材中还引用了国内外同行的一些研究成果,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另外,特别感谢中国轻工业大学出版社崔丽娜编辑及其他相关工作人员的付出。由于编者学识水平和能力有限,本书难免有疏漏或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