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三个部分论述,先后分析了近现代以来、特别是20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中国美术奋力追求“现代性”的客观条件、主观实践以及为了协调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冲突而与时俱进的策略选择和方法创造,从而揭示出中国现当代美术对审美现代性的特色性体认。书中认为,中国现当代前卫艺术运动是近现代以来中国社会现代性历程的美学反映,具有浓厚的社会学色彩。随着中国美术现代性进程的日益推进,中国当代艺术和中国文化身份越来越在全球化艺术格局中成为令世界关注的部分。
吴永强,四川南充人。四川大学艺术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教授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理论委员会、策展委员会副主任。先后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省部级项目的研究工作;迄今发表学术论文及艺术评论逾百篇,出版学术专著六部。曾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并获列四川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其积极关注当代美术现场,介入了国内外众多美术展览,享有策展人和评论家的声望。
第一部分 横向移植的前卫观念
一 对审美现代性的知识论考察
二 现代文学理论与现代艺术实践的互文性
三 从观念艺术看“当代性”
四 波普时代的美术技巧
五 波普艺术:精英的策略和大众的神话
第二部分 传媒形塑的艺术运动
一 现当代中国美术研究中的文献调查
二 互动的转型:20世纪80年代中国美术与美术传播的现代性生成
三 20世纪80年代“两刊一报”传媒格局的形成
四 在艺术史视野中的美术期刊——透过’85思潮的案例观察
五 ’85新潮美术群体的媒体运作——以北方艺术群体为例
六 20世纪80年代新潮美术中“理性之潮”的传播与理论形塑
七 ’85新潮时期国内美术报刊关于中国画命运的讨论
八 20世纪80年代国内美术报刊介入新潮美术反思的路径
九 20世纪80年代美术报刊关于’85新潮中“哲学侵入美术”现象之辩
十 20世纪80年代美术批评界对新潮美术“社会功利性”的指证
十一 当代艺术的传媒属性、研究视点及国内艺术学刊的责任
第三部分 非自律性的创作实践
一 关于新潮美术的谢幕礼:一种存在论分析
二 川渝当代油画的文脉与现状
三 罗中立:从人道主义悲悯到人文主义共情
四 “以我寻我”的文化身份确证——周春芽的绘画艺术
五 方少华艺术创作中的个体经验表达
六 流浪与异争:何工的艺术
七 城市的崛起与移民化生存——兼论刘小东的《三峡组画》
八 数字逻辑与智性的情感——论一山的数字艺术世界
九 作为身体经验的风景——张国忠的油画风景作品
十 生命的子宫——任戎的公共艺术作品
十一 一个人的“全球艺术”——评华裔澳洲艺术家周小平的作品
十二 “全球化”与“在地化”的纠缠——中国当代艺术十年动向(2009—2019)
后记 中国当代艺术的意义前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