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名医珍本医书重刊大系(第二辑) 伤寒论启秘附仲景学说之分析
定 价:68 元
《伤寒论启秘》是近代叶劲秋撰写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成书于1930年。前有弁言,王一仁、周禹锡序及张山雷致作者函。叶氏博引古今医家对《伤寒论》的评价与论述,认为当中西医学争辩之时,对《伤寒论》的认识与研究应有正确态度和方法。研究《伤寒论》须从白文着手,凭证论治,论证用药,不为古人注释所囿,而求其存在的价值。末附《求古剂之分两》一章,载录有关方药剂量资料。《仲景学说之分析》是近代叶劲秋编写的一本伤寒金匮类中医文献,成书于1929年。不分卷。叶氏对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中的杂症、妊产、病因、治法、六经形证、脉法等内容,依原文进行辨析,并按笔画顺序编排诸方。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叶劲秋 近现代医家(1900-1955年)字秋渔,浙江嘉善县人。早年毕业于上海中医专门学校,后任上海中国医学院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尝任上海市卫生局中医编审委员。对中医理论问题颇有研究,医著亦颇,如《中医基础学》、《临证直觉诊断学》、《中药问题》、《伤寒论启秘》、《仲景学说之分析》、《针灸述要》、《花柳病治疗学》、《灸法自疗学》、《现代名医验案》及《不药疗法验案》等书,均有刊本行世。
伤寒论启秘弁 言………………………… 3王 序………………………… 4周 序………………………… 6兰溪中医专校张山雷先生致本书作者函……………………… 8伤寒论启秘………………… 11求古方剂之分两…………… 26
仲景学说之分析兰溪中医专校张山雷先生致本书作者函…………………… 37一、导言 / 39二、杂症分辨 / 54恶寒 恶风……………… 54往来寒热………………… 55发热……………………… 56潮热……………………… 57自汗……………………… 58头眩 头痛……………… 59悸………………………… 60胸胁满…………………… 61心下满 心中满………… 62腹满……………………… 64少腹满 少腹硬………… 65不能食 能食…………… 65小便不利 小便利 淋… 67不大便…………………… 69下利……………………… 71便脓血…………………… 75吐衄……………………… 76渴………………………… 78呕………………………… 79哕………………………… 82胃反……………………… 83蛔虫……………………… 84宿食……………………… 84烦躁……………………… 85懊 ……………………… 87谵语……………………… 88振战……………………… 90发黄……………………… 91发狂……………………… 95疟………………………… 95厥………………………… 96痉………………………… 99湿痹……………………… 100风湿……………………… 101中热……………………… 102中风……………………… 102历节……………………… 103血痹……………………… 104虚劳……………………… 104瘀血……………………… 105咽痛 咽疮……………… 106肺痈……………………… 106肺痿……………………… 107肺胀……………………… 108上气 息高……………… 108痰饮……………………… 109水气……………………… 112胸痹……………………… 117结胸……………………… 118痞………………………… 120五藏风寒 肝着肾着 积聚 谷气……………… 121霍乱 转筋……………… 123寒疝 狐疝……………… 124奔豚……………………… 124百合……………………… 125狐惑……………………… 126阳毒 阴毒……………… 126趺蹶 手指臂肿………… 127阴阳易 差后劳复……… 127疮痈……………………… 128三、妊产 / 130妊娠……………………… 130辨妊娠与症痼…………… 130妊娠杂病治法…………… 130产妇三病………………… 131产后杂病治法…………… 131妇人杂病治法…………… 132四、病因举要 / 135五、治法举要 / 138六、六经形症 / 139太阳经之形症……………… 139太阳之为病……………… 139桂枝汤之脉症…………… 139桂枝汤之禁……………… 140麻黄汤之脉症…………… 140大青龙汤之脉症………… 141大青龙汤之禁…………… 141发汗之禁………………… 141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及蓄血之症治…………………… 142汗后诸变之症治………… 142下后诸变之症治………… 144汗吐下后诸变之症治…… 146火逆后诸变之症治……… 148阳明经之形症……………… 149阳明之为病……………… 149阳明受病之原及症象…… 149辨阳结与阴结…………… 150用攻下之症治…………… 150攻下之禁………………… 152少阳经之形症……………… 153少阳之为病……………… 153汗吐下之禁……………… 153柴胡汤之脉症…………… 153柴胡汤之用法…………… 154辨邪气进退之机………… 154太阴经之形症……………… 155太阴之为病……………… 155少阴经之形症……………… 155少阴之为病……………… 155亡阳症…………………… 156厥阴经之形症……………… 156厥阴之为病……………… 156七、脉法 / 157浮………………………… 157紧………………………… 158数………………………… 158沉………………………… 159迟………………………… 159弱………………………… 160涩………………………… 160大………………………… 161动………………………… 161芤………………………… 161实………………………… 162滑………………………… 162结………………………… 162代………………………… 163促………………………… 163缓………………………… 163短………………………… 164浮紧……………………… 164浮数……………………… 165浮滑……………………… 165浮大……………………… 166浮弱……………………… 166沉细……………………… 166微弱……………………… 166微细……………………… 167滑数……………………… 167脉法大要………………… 167五藏死脉………………… 168八、方药 / 169九、结论 / 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