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内容: 南宋末年, 江南少年杨过自小父母双亡, 被父亲生前结义兄弟、江湖上有名的大侠郭靖送到天下道教正宗的全真教去学武。全真教教规森严, 天性叛逆的杨过在教中吃尽苦头, 忍无可忍, 终于逃出全真教, 被活死人墓中的小龙女收留为徒。师徒二人在墓中一起练武、一起长大, 渐生情愫。但师徒通婚违背宋朝礼教, 二人爱情不能为世俗所容, 其间尝尽聚合离散之苦, 杨过更得知了父亲身死的真相, 但在国仇家恨的权衡中明白了更多。杨龙二人的感情一再波折, 最终分离十六年。二人十六年后重逢, 无限欣喜……杨过带着小龙女离开深渊, 前往襄阳。杨过以高强武功, 于万军之中杀死蒙古皇帝, 蒙古大军顿时崩溃, 在襄阳就要失守时解了襄阳十六年的围困。经此一役, 神雕侠侣天下扬名, 杨过却带着小龙女悄然隐退。
小说是写给人看的。小说的内容是人。
小说写一个人、几个人、一群人或成千成万人的性格和感情。他们的性格和感情从横面的环境中反映出来,从纵面的遭遇中反映出来,从人与人之间的交往与关系中反映出来。长篇小说中似乎只有《鲁滨逊飘流记》,才只写一个人,写他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但写到后来,终于也出现了一个仆人“星期五”。只写一个人的短篇小说多些,写一个人在与环境的接触中表现他外在的世界、内心的世界,尤其是内心世界。
西洋传统的小说理论分别从环境、人物、情节三个方面去分析一篇作品。由于小说作者不同的个性与才能,往往有不同的偏重。
基本上,武侠小说与别的小说一样,也是写人,只不过环境是古代的,人物是有武功的,情节偏重于激烈的斗争。任何小说都有它所特别侧重的一面。爱情小说写男女之间与性有关的感情,写实小说描绘一个特定时代的环境,《三国演义》与《水浒》一类小说叙述大群人物的斗争经历,现代小说的重点往往放在人物的心理过程上。
小说是艺术的一种,艺术的基本内容是人的感情,主要形式是美,广义的、美学上的美。在小说,那是语言文笔之美、安排结构之美,关键在于怎样将人物的内心世界通过某种形式而表现出来。什么形式都可以,或者是作者主观的剖析,或者是客观的叙述故事,从人物的行动和言语中客观的表达。
读者阅读一部小说,是将小说的内容与自己的心理状态结合起来。同样一部小说,有的人感到强烈的震动,有的人却觉得无聊厌倦。读者的个性与感情,与小说中所表现的个性与感情相接触,产生了“化学反应”。
武侠小说只是表现人情的一种特定形式。好像作曲家要表现一种情绪,用钢琴、小提琴、交响乐或歌唱的形式都可以,画家可以选择油画、水彩、水墨或漫画的形式。问题不在采取什么形式,而是表现的手法好不好,能不能和读者、听者、观赏者的心灵相沟通,能不能使他的心产生共鸣。小说是艺术形式之一,有好的艺术,也有不好的艺术,
好或者不好,在艺术上是属于美的范畴,不属于真或善的范畴。判断美的标准是美,是感情,不是科学上的真或不真,道德上的善或不善,也不是经济上的值钱不值钱,政治上对统治者的有利或有害。当然,任何艺术作品都会发生社会影响,自也可以用社会影响的价值去估量,不过那是另一种评价。
在中世纪的欧洲,基督教的势力及于一切,所以我们到欧美的博物院去参观,见到所有中世纪的绘画都以圣经为题材,表现女性的人体之美,也必须通过圣母的形象。直到文艺复兴之后,凡人的形象才在绘画和文学中表现出来,所谓文艺复兴,是在文艺上复兴希腊、罗马时代对“人”的描写,而不再集中于描写神与圣人。
中国人的文艺观,长期来是“文以载道”,那和中世纪欧洲黑暗时代的文艺思想是一致的,用“善或不善”的标准来衡量文艺。《诗经》中的情歌,要牵强附会地解释为讽刺君主或歌颂后妃。陶渊明的《闲情赋》,司马光、欧阳修、晏殊的相思爱恋之词,或者惋惜地评之为白璧之玷,或者好意地解释为另有所指。他们不相信文艺所表现的是感情,认为文字的唯一功能只是为政治或社会价值服务。
我写武侠小说,只是塑造一些人物,描写他们在特定的武侠环境(古代的、没有法治的、以武力来解决争端的社会)中的遭遇。当时的社会和现代社会已大不相同,人的性格和感情却没有多大变化。古代人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仍能在现代读者的心灵中引起相应的情绪。读者们当然可以觉得表现的手法拙劣,技巧不够成熟,描写殊不深刻,以美学观点来看是低级的艺术作品。无论如何,我不想载什么道。我在写武侠小说的同时,也写政治评论,也写与哲学、宗教有关的文字。涉及思想的文字,是诉诸读者理智的,对这些文字,才有是非、真假的判断,读者或许同意,或许只部分同意,或许完全反对。
对于小说,我希望读者们只说喜欢或不喜欢,只说受到感动或觉得厌烦。我最高兴的是读者喜爱或憎恨我小说中的某些人物,如果有了那种感情,表示我小说中的人物已和读者的心灵发生联系了。小说作者最大的企求,莫过于创造一些人物,使得他们在读者心中变成活生生的、有血有肉的人。艺术是创造,音乐创造美的声音,绘画创造美的视觉形象,小说是想创造人物。假使只求如实反映外在世界,那么有了录音机、照相机,何必再要音乐、绘画?有了报纸、历史书、记录电视片、社会调查统计、医生的病历记录、党部与警察局的人事档案,何必再要小说?
金庸(1924-2018),本名查良镛,浙江海宁人。英国剑桥大学哲学硕士、博士。曾任报社记者、翻译、编辑,电影公司编剧、导演等。1959年在香港创办《明报》机构,出版报纸、杂志及书籍,1993年退休。先后撰写武侠小说十五部,广受当代读者欢迎,至今已蔚为全球华人的共同语言,并兴起海内外金学研究风气。其《金庸作品集》有英、日、法、意、希腊、韩、泰、越、马来、印尼等多种译文。
曾获颁众多荣衔,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高荣誉大紫荆勋章、英国政府OBE勋衔、法同“荣誉军团骑士”勋衔和“艺术与文学高级骑士勋章”,香港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日本创价大学和英国剑桥大学的荣誉博士学位,香港大学、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南开大学、中山大学、台北清华大学、苏州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校的名誉教授,以及英国牛津大学、剑桥大学、澳大利亚墨尔本大学和新加坡东亚研究所的荣誉院士。曾任浙江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英国牛津大学汉学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文学院兼任教授,香港报业公会名誉会长,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
曾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香港特别行政区基本法起草委员会委员、香港特别行政区筹备委员会委员等公职。
《神雕侠侣 一》
第一回 风月无情
第二回 故人之子
第三回 求师终南
第四回 全真门下
第五回 活死人墓
《神雕侠侣 二》
第六回 玉女心经
第七回 重阳遗刻
第八回 白衣少女
第九回 百计避敌
第十回 少年英侠
《神雕侠侣 三》
《神雕侠侣 四》
《神雕侠侣 五》
《神雕侠侣 六》
《神雕侠侣 七》
《神雕侠侣 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