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在每一章聚焦于我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政治概念进行爬梳,阐释总结政治概念的产生、发展、实践运用、理论意义等。本书中所涉及的政治概念主要有“改革开放”“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全面依法治国”“全面深化改革”“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等等。在具体阐述中,作者遵循概念产生的历史脉络,注重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场合、不同文件中的联系和演变。本书语言较为流畅,逻辑架构清晰,所作阐述对读者具有一定的启发意义。
1978年底开始的改革开放,给我国社会注入了强大的发展动力。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必然反映到人们的观念领域,引起人们观念领域的巨大变化,并由此相继产生众多的政治概念。重大的基本政治概念中储存着极其丰富的“政治史”、“社会史”和“经验史”。总结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核心政治概念发展规律,可以让我们从另一个视角来认识和理解40多年来我国政治生活的变化,也可以就未来政治概念的发展趋势提供前瞻性的预测。斯金纳认为,通过对概念及其发展规律的研究,可以“研究社会和政治结构中的跨时代变迁,并据而探讨作为经验、预期和理论中的一种转型,人们可以在多大程度上在语言术语中‘把握’这种跨时代的变迁”①。
一、“概念”及“政治概念”
“概念”是思维的基本形式之一,反映客观事物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人类在认识过程中,把所感觉到的事物的共同特点抽出来,加以概括,就成为概念。①‘概念通过词语表达出来,但是不等同于词语。一个词语在一定的社会和政治语境中为了特定的目的而不断地被使用,从而具有了一定的意义和指向功能,其被固定下来之后,便成为大家所接受与认可的“概念”。②斯金纳在《现代政治思想的基础》一书中认为,一个新概念出现的最明确的特征,首先是社会上出现一个新的词语,紧接着是整个社会都在讨论和运用这一词语,这时这个词语就转变成了概念。概念在具体使用过程中常常会有或隐或显的政治倾向。在政治生活中使用的概念就是政治概念。它反映着不同时代的价值观念和社会特征。
表述中国共产党行为的概念范畴,通常浓缩为理论上的政治语言或政治术语。这些概念大都因政治需要应运而生,反映中国共产党在不同阶段的政治主题、中心任务、战略重点、策略方式等。这些政治概念除了经济性、社会性的功能外,一定具有强烈的革命性和政治性功能。政治概念的变迁一定反映着政党思想的演变,反映着政党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变革。斯金纳认为,通过对概念及其演变的探源,能够“洞察处于变迁中的社会信念和理论;洞察处于变迁中的社会认知与意识;洞察处于变迁中的社会价值和态度”③。
亨廷顿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一书中强调:“现代国家与传统国家的最大区别,在于人民在大规模政治单元中参与政治和受到政治影响的程度扩大。”①现代社会的剧烈变革必然反映到人们的观念领域,引起人们观念领域的巨大变化。人们不再局限于原有的革命性政治概念,新时代政治概念的重塑成为必然。正如邓小平在改革开放前夕强调的:“国际形势变化很大,许多老的概念、老的公式已不能反映现实,过去老的战略规定也不符合现实了。”②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社会转型时期的重要概念,一方面是用词语或词汇来反映社会变化,可以充当社会结构变化的“指示器”;另一方面反过来推动了社会结构的变动,可以充当社会结构变化的“推助器”。卡尔·曼海姆在《意识形态与乌托邦》一书中指出在整个社会领域只有词语前后最相互依存并且最能够对社会变化产生敏锐反应。“词语将我们束缚于整个过去的历史,同时又反映出当前的整体。”
张旭东,法学博士,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多所高校和党校兼职教授。主要从事党史党建研究与教学,长期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部班、中青年干部培训一班、中青年干部培训二班、厅局级班的主讲老师。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2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核心政治概念源流考证》《伟大的建党精神研究》),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3项,主持中国马克思主义基金会项目3项,出版专著《历史如何选择了中国共产党》《1920寻梦欧洲的中国青年》《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上海外资企业的改造历程》《1949—1978中国共产党四种资本主义经济政策及认识研究》,参编著作《中共党史十二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史》《复兴之路:中国崛起的30个历史关键》《改革开放30年重大决策始末》《改革开放的伟大历程与当代中国的社会变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形成与发展》等多部,在《中共党史研究》《党的文献》《当代中国史研究》《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学报》《毛泽东思想研究》《毛泽东思想理论研究》《党史研究与教学》《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重量刊物上发表论文60余篇,多篇文章被新华网、《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等媒体刊物转载。
目录:
第一章 前提和基础:“中国共产党”与“新中国”
一、从“社会党”到“中国共产党”
二、“新中国”话语体系的演进
第二章 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一、“中国特色”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第三章 主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到“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
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
第四章 动力:“改革开放”
一、“改革开放”
二、从“改革开放”到“全面深化改革开放”
三、从“全面深化改革开放”到“新时代改革开放”
第五章 目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一、从“快速发展”到“可持续发展”
二、从“可持续发展”到“科学发展”
三、“科学发展”指导下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四、几点启示
第六章 目标:“中国梦”
一、“中国梦”的源:“大同小康”
二、从“大同小康”到“全面小康”
三、“中国梦”的提出及传播
四、“中国梦”: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
第七章 国情:“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源
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提出
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概念的传播及发展
第八章 体制:“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一、“计划经济”
二、“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升为国策的演进过程
五、“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六、小结
第九章 战略目标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一、“小康”及“小康社会”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三、“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第十章 战略目标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一、建立“独立民主和平统一富强的新中国”
二、憧憬“四个现代化”
三、擘画“强国梦”
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第十一章 根本保证:“全面从严治党”
一、“从严治党”的早期实践
二、“从严治党”概念的提出
三、从“从严治党”到“全面从严治党”
四、“全面从严治党”的科学内涵
第十二章 根本保障:“全面依法治国”
一、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到“依法治国”
二、从“依法治国”到“全面依法治国”
第十三章 强大动力:“全面深化改革”
一、“改革”上升为国策
二、从“全面改革”到“深化改革”
三、从“全面改革”“深化改革”到“全面深化改革”
第十四章 道路模式:“中国式现代化”
一、“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理论渊源与变迁
二、“中国式现代化”概念的话语创新
三、“中国式现代化”概念内涵演进的现实启示
第十五章 精神状态:“斗争”
一、“斗争”“争斗”“竞争”“战争”
二、从“阶级斗争”到“反腐败斗争”
三、从“斗争”到“伟大斗争”
结 语 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政治概念
一、需要与时俱进的政治概念
二、需要中国特色的政治概念
三、需要大众化的政治概念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