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上阅读:记忆里的一棵树》是作者散文精选集。乡村散文语言优美,生活气息浓厚;情感散文情真意切、感人至深;随笔类散文构思精巧、幽默风趣;人物类散文注重情节结构、可读性强。作者以普通人的视觉,以诙谐有趣的笔触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再现火热的生活,讴歌生活中的真善美,追求自由精神,品味智慧人生,读之受益多多。
爱上阅读。阅读能使我们进一步获取智慧,获取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微信中,有一篇叫《读书的十大好处》的文章流传颇广。它概括的所谓十大好处独树一帜:1.养静气,去躁气;2.养雅气,去俗气;3.养才气,去迂气;4.养朝气,去暮气;5.养锐气,去惰气;6.养大气,去小气;7.养正气,去邪气;8.养胆气,去怯气;9.养和气,去霸气;10.养运气,去晦气。
微信中,还有一篇文章也被大量转发,叫《读书是最好的美容》。文章认为,“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的确,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
还是微信中的一篇文章,叫《通过阅读解决自己的困惑》。文章认为,阅读不能仅仅是小清新、轻口味、品时尚的浅阅读,有时还得“重口味”。阅读即要脚踏实地,要观看现实,了解人类文化的百态,知识的种种。但是只看“大地”那是不够的,还需要仰望星空,还要读读诸如《论语》、《庄子》之类的书,以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且不丧失对智慧的信心。
再引用著名作家王蒙先生2013年9月发表在《人民日报》上的《“攻读”的日子哪里去了》中的一段话:离开了阅读,只有浏览与便捷舒适的扫描,以微博代替书籍,以段子代替文章,以传播代替学识,以表演代替讲解,将会逐渐使人们精神懒惰,习惯于平面地、肤浅地接受数量巨大、获得廉价、包含着大量垃圾赝品毒素的所谓信息,丧失研读能力、切磋能力、求真求深的使命与勇气,以至连讨论追究的习惯也不见了,苦思冥想的能力与乐趣也没有了,连智力游戏的水准也降到幼儿级别以下了。这样下去,我们会空心化、浅薄化与白痴化,我们的宝贵的头脑的皱褶将渐渐平滑,我们的“灵”的思辨思维功能将渐渐萎缩,而我们的大脑将只剩下海量获得八卦式的信息然后平面地记忆下来、转销出去的“肉”的能力。
杨绛说得更好:读书正是为了遇见更好的自己。读书到了最后,是为了让我们更宽容地去理解这个世界有多复杂。
爱上阅读。阅读提升我们的素养,阅读最终将改变我们的人生。
刘立勤,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务过农,任过教,当过乡镇干部。在《青年文学》《萌芽》《延河》《南方周末》等报刊发表各类文学作品300余篇,作品多次被《小小说选刊》《青年博览》等报刊转载,并被收入40多种文集。曾获国家、省市级奖项30余次。有作品被译成英文和日文,小小说《叫我一声“哎”》被收入日本大学教材。出版个人专集《刘立勤小小说》《永远的隔壁》等。
没有篱笆的菜园
夏天的夜晚
冬天的温暖
春天的记忆
天池
下雪的时候
温暖的火盆
记忆中的野菜
镇安甘蔗酒
麦芽糖
钓在木
没有篱笆的果园
四奶
记忆里的一棵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