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对传统比较法的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进行了扬弃,是一种库恩意义上的范式转换,堪称比较法研究中的“科学革命”。其精彩之处,不仅在于指出了表面上相互竞争的语境主义和文本主义研究进路在“外在主义”上深层的一致性,提出内在于法律系统的研究方法,更在于其论述能够融贯哲学、精神分析、历史、经济、法教义学等全方位的智识资源,而又不失法学研究基本的规范立场。在“比较法哲学”的统一标题下,本书编章各有侧重。第一编作为本书的主体部分主要侧重于对旧学科的批判和对新学科的证成;第二编第一部分主要侧重于对传统比较法外在主义研究进路的批判吸纳;第二部分是从法律史和比较法关系的角度对第一篇进行重述;第三部分是作者将“比较法哲学”这一学科落实到具体事例;第四部分波斯纳的书评则是对具体的外在主义研究进路的应用性批判。可以说,这五篇文章的集合清晰地向我们阐释了关于“比较法哲学”这一新学科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三大问题。
作者简介:
威廉·B.埃瓦尔德(William B. Ewald),1976年哈佛学院文学士(哲学与数学专业),1976年哈佛大学理学硕士(数学专业),1978年牛津大学哲学博士,1981年哈佛大学法学博士,现为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法学院法律与哲学教授,研究领域涉及数理哲学、比较法、国际法、法律史与法律哲学。
译者简介:
于庆生,河南师范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南京师范大学法学院法理学专业博士生。主要从事西方法哲学、罗马法和商法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在各种学术期刊上发表论文近20篇,代表性译著有:《论自由》(中国法制出版社,2009年)、《法律的故事》(中国法制出版社,2012年;2014年增订版)、《欧洲私法的原则、定义与示范规则(第4卷)》(法律出版社,2014年)。
郭宪功,厦门大学法学院法学学士,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法理学专业硕士生。
校者简介:
魏磊杰,法学博士,厦门大学法学院助理教授,荷兰蒂尔堡大学(2009—2010)、比利时根特大学(2015—2016)访问学者,研究兴趣为转型中国的政治与法律、比较法律文化。迄今为止,在法学、政治学刊物上发表论/译文约35篇,出版译著10部,其中代表性作品5部:《新的欧洲法律文化》(中国法制出版社,2010年)、《转型时期的法律变革与法律文化:后苏联国家法律移植的审视》(清华大学出版社,2011年)、《比较法的认识论与方法论》(法律出版社,2012年)、《法窗夜话》(法律出版社,2015年)以及《法律东方主义》(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6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