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的第25辑。在社会变迁与社会转型中,儿童的生存与发展呈现出多元的态势。积极青少年发展的理论和实践正越来越多地影响着困境儿童的相关研究、政策和实践进程。本辑以“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为焦点,围绕农村留守儿童、流动儿童、回流儿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等困境儿童以及成长型思维、道德品格、亲社会行为、文化适应等积极心理发展,深入探讨了中国文化情境下困境儿童积极发展的特点、影响因素、预测结果及干预实践,展示了我国学者基于社会变迁的视角对此议题的最新进展与研究成果。
杨宜音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社会心理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会心理学学会理事长(2010-2014)。2016年起任哈尔滨工程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播心理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心理学,包括人际关系、群己关系与群际关系、社会心态、价值观及其变迁等。在学术期刊发表论文130余篇。代表作有:《自己人:一项有关中国人关系分类的个案研究》((台北)《本土心理学研究》2001年总第13期)、《个人与宏观社会的心理联系:社会心态概念的界定》(《社会学研究》2006年第4期)、《关系化与类别化:中国人我们概念形成的社会心理机制》(《中国社会科学》2008年第4期)、主编《Social Mentality in Contemporary China》(Singapore: Springer Singapore,2019)。
电子信箱:cassyiyinyang@126.com
社会变迁视角下困境儿童的积极心理(代卷首语) 张瑞平 张春妹 重构成长思维理论与干预策略:基于文化心态的新视点 赵志裕 陈晓思 李秀丽 唐燕文 汤旭瑜 杨彩珊 成长思维对回流儿童学业投入的影响:学业自我效能感的中介作用 方作之 常保瑞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家庭关爱服务的社会生态构成研究 ——以上海市“邻家妈妈”项目为例 何姗姗 陈艺华 姚蕙怡 孙一丹 张姝淼 中国城市流动儿童如何应对相对贫困? ——一项基于儿童主体视角的质性研究 张冰怡 张冠李 杨力超 跨境迁移者的认同整合与跨文化关键能力发展:基于在华“非二代”青少年的成长口述史 张庆鹏 王亮 刘敏玲 冯健仁 农村留守儿童道德品格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张瑞平 高琳琳 程岚 曾毅 张琳 耿耀国 累积效应视角下家庭和学校发展资源与留守儿童心理弹性的关系模式 杨淑芸 杨柳 李思蒙 吕沐华 任萍 领悟社会支持对留守初中生孤独感的影响:社交焦虑的纵向中介作用和留守时间差异 万娇娇 王田震 于一凡 赵柏佳 文丹凤 赵俊峰 汶川大地震青年幸存者的PTSD症状和反刍特征与亲社会行为的关系: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徐文健 薛爽 积极青少年发展与健康相关行为的关系:四类青少年的比较 王雅琼 叶枝 李晓燕 林丹华 农村文化适应与流动儿童宽容品质的关系:共情的中介和城市文化适应的调节作用 张春妹黄许诺 流动幼儿好奇心的城市趋同效应及父母教养方式的作用 周婵 吴胜涛 黄四林 林崇德 网络游戏卷入对留守儿童学业表现的影响:家庭和学校生活质量的中介调节作用 崔蕴芳 张自中 吴倩 Table of Contents & Abstracts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投稿须知 《中国社会心理学评论》“社会心态研究”专辑征稿启事 投稿指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