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地阐述了超声医学的物理基础、超声诊断技术(含新技术)和设备、超声临床诊断基础,并概要介绍超声治疗的技术与设备。分别对心脏、腹部、妇科、产科、外周血管和小器官等的超声检查的适应证、检查技术、基本断面、疾病的主要超声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临床意义及告描述的要求,进行了较全面地介绍。 后还对介入性超声诊断的应用进行了阐 述及讨论。
超声检查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实践,是浅表器官、肌骨及周围血管领域的重要影像检查方法之一。近年来,超声技术迅速发展,其临床应用范围不断拓宽。对于超声医师来说,不断丰富自身专业知识,提高超声诊断水平变得日益重要。
Diagnostic Ultrasound(5TH EDITION)是由Elsevier出版的超声医学领域经典权威参考工具书,适合超声专科医师、住院医师、医学生及对超声感兴趣的其他专业医师阅读。《超声诊断学(第5版):浅表器官及肌骨分册》内容涵盖甲状腺、甲状旁腺、乳腺、肌肉骨骼、肩关节和周围血管等器官及软组织的超声诊断。
本分册既注重基础知识和超声检查规范,又注重学科前沿进展,内容丰富翔实,阐述清晰明了,图片视频精美,图文兼容并茂。本分册系统深入地讲解了超声在浅表脏器、肌骨及周围血管领域的诊疗应用要点。每章开篇的关键内容总结可引导读者高效掌握本章知识要点;正文中通过采用彩色文本框的方式重点强调了超声诊断的重要征象,能够很好地帮助读者对重点内容进行阅读、理解和记忆;同时所有章节均提供了大量相关参考文献,供读者深入延展学习。
50余名国内知名超声专家和青年才俊参与了本分册的翻译与审校。在本分册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对译稿反复推敲与修改,在确保精准再现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力求术语准确规范、译文自然流畅。但学海无涯,知之有限,译文中可能存在错误或不足,敬请读者指正!
[美]卡罗尔·M.鲁马克(Carol M.Rumack),医学博士,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委员,科罗拉多州丹佛市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放射学和儿科学教授,在科罗拉多大学医院从事临床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高危新生儿超声检查,尤其是在新生儿颅脑方面,发表大量论文并进行广泛宣讲。曾任Ultrasound Commission、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及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Women Radiologists主席;现任American Institute of Ultrasound in Medicine和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委员。和丈夫Barry有两个孩子,分别是Becky和Marc,还有五个孙辈。
[美]黛博拉·莱文(Dehorah Levine),医学博士,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委员,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及哈佛医学院影像学教授。主要临床工作内容及研究领域为产科和妇科影像学。曾任American College of Radiology副主席;现任Society of Radiologists in Ultrasound委员(2016-2017年任主席),波士顿贝斯以色列女执事医疗中心放射科学术事务副主席,超声联合主任和妇产超声主任。和丈夫Alex有两个孩子,分别是Becky和Julie。
梁萍,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超声及介入超声科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
【社会任职】
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肿瘤介入委员会主任委员,亚洲超声医学及生物学联合会理事。
【专业特长】
擅长腹部、浅表脏器疑难疾病的超声诊断,尤其是多脏器实体肿瘤的微创介入诊疗和热消融治疗;开创了微波消融治疗多脏器实体肿瘤和多模影像导航机器人穿刺等新方法。
【工作经历】
1986年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至今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从事超声及介入超声诊疗工作。
【学术成果】
作为主编编写中英文专著6部;以di一/通讯作者发表SCI收录论文204篇;制定国内外指南18部;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重大仪器项目等国家级课题20余项;获国内外发明专利11项;获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等国家和省部级二等奖以上奖励8项;培养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共80余名。
张运,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学部委员,山东大学终身教授,现任山东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学位评定委员会副主任、山东大学络病理论创新转化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育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心血管重构与功能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山东省心血管病临床医学中心主任。
【社会任职】
现任亚太超声心动图协会副主席,中国超声心动图学会主席,国家心血管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脏学会名誉会长等;担任Frontiers in Pharmacology副总编辑,Nature Reviews Cardiology、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等SCI收录杂志国际编委;担任《中华心血管病杂志》《中国循环杂志》等国内10余个杂志的副总编辑或编委。
【专业特长】
超声多普勒和心血管疾病的基础和临床研究。
【工作经历】
1976年本科毕业于山东医学院(现山东大学齐鲁医学院),1981年硕士毕业于山东医学院,1985年博士毕业于挪威奥斯陆大学(University of Oslo)。1981年至今,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心内科工作。
【学术成果】
作为主编编写专著13部,参编专著33部。迄今发表SCI收录论文500余篇,被引用12200余次,H指数61,8次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承担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重大项目课题、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课题、“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40余项国家和省部级科研课题。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1项,山东省科学技术****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和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7项、二等奖和三等奖40项。获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di一、第二层次入选者,全国有突出贡献的回国留学人员、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中华医学会“终身成就奖”、首届中国医师奖、全国首届中青年医学科技之星等荣誉奖励20余项。
姜玉新,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
【社会任职】
第十二、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副会长,北京医学会副会长,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第五、第六、第九届主任委员,国际妇产超声学会中国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超声杂志(电子版)》总编辑。
【专业特长】
擅长乳腺超声、甲状腺超声、血管与妇产科超声、超声造影等。
【工作经历】
1983-1991年,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1991-1993年,任职于美国杰斐逊医院;1994年至今,任职于北京协和医院。
【学术成果】
主编多部超声医学专著及教材。承担国家“九五”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等多项课题。获中华医学科技奖4项、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3项、华夏医学科技奖2项;获卫生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北京市优秀教师、全国医德标兵、中国医师奖等荣誉。
李建初,教授,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主任。
【社会任职】
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常务委员,北京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北京医师协会超声医学科医师分会会长,北京市超声医学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主任等。
【专业特长】
从事腹部、血管、浅表器官和妇产科超声工作近30年,尤其擅长腹部血管、颈部血管和周围血管领域的疑难杂症超声诊断工作;长期致力于肾动脉狭窄的超声研究,始终工作在临床第一线。
【工作经历】
自1993年开始,历任北京协和医院超声医学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副主任医师和主任医师。
【学术成果】
主持国家和北京市基金课题7项;获省部级科学技术进步奖5项;发表专业学术论文百余篇;主编专著6部,作为副主编出版专著8部;牵头5项多中心临床研究。
冉海涛,教授,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超声科主任,兼任重庆医科大学医学影像系主任,博士研究生导师。
【社会任职】
现任中华医学会超声医学分会常务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超声医师分会第三、第四届副主任委员,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副会长兼分子影像分会主任委员,海峡两岸医药卫生交流协会超声医学分会副会长,重庆超声医学工程学会会长,重庆市医学会超声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重庆医科大学超声影像学研究所所长,超声分子影像学重庆市医学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二审专家,《临床超声医学杂志》主编。
【专业特长】
擅长心血管、浅表器官、肌骨、腹部脏器疾病的超声检查及介入超声治疗。
【学术成果】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发表各类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编国家规划教材及学术专著21部;科研成果获国家发明专利12项;获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1项、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1项、技术发明奖三等奖1项、重庆市卫生科技奖一等奖1项;获评国家卫生健康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第一章 甲状腺
第二章 甲状旁腺
第三章 乳腺
第四章 肌肉骨骼超声技术与临床应用概述
第五章 肩关节
第六章 颅外脑血管
第七章 外周血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