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我们
![](images/flag_red.gif) 书单推荐
![](images/flag_red.gif) 新书推荐
|
|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4:创出与承接:国际融合与新文化诞生
定 价:98 元
- 作者:郑崇选 主编 李艳丽 执行主编
- 出版时间:2024/4/1
- ISBN:9787547619940
- 出 版 社:上海远东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G127.51
- 页码:
- 纸张:胶版纸
- 版次:
- 开本:16开
![](/uploadfile/News/20160514134049304930.png)
本书以创出与承接:国际融合与新文化诞生为主题,聚焦中国研究的诞生及发展与中外的互联互动;关注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勾勒出上海都市的品格及新的内涵;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经交流进行了史的回顾与新趋势观察,深入剖析新时代中外文化交流的深化与拓展;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发掘了近代中国/上海与世界文学交流中的重要史料,回望中西思想文化融通的历史;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从历史记忆与当代新建设两个维度考察了两岸与大陆的文化交流。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4)》以创出与承接:国际融合与新文化诞生为主题,对于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时代下的世界中国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新的文化业态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史的回顾与新关系建构,世界文学关系,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空间媒介中的记忆与创新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摘 要 《上海文化交流发展报告(2024)》以创出与承接:国际融合与新文化诞生为主题,对于文化和科技融合新时代下的世界中国研究的范式转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新的文化业态发展,国际文化交流史的回顾与新关系建构,世界文学关系,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全书内容共分为:总报告空间媒介中的记忆与创新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五部分。 总报告《一带一路和中国研究的范式转换》整理分析了中国研究的诞生及发展与中外的互联互动,指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一带一路正在重新连接中国与世界,世界中国学正在从欧洲汉学、美国中国学这两种范式中进行大转换,从从中国特色的独特性中生发出新的普遍性。 空间媒介中的记忆与创新以城市空间的历史文化交流为经,以新时代的国际文化交流与创新为纬,勾勒出上海都市的品格及新的内涵:将十六铺码头视作空间媒介,定义其在上海现代性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中国上海国际艺节扶持青年艺术家计划创设10周年以来,向世界展示了当代中国青年的人文理念和创新姿态;中国演艺产业的数字化创新与转型的新趋势,凸显了社交属性和价值属性,建构起互惠互利的数字化产业生态体系;中国创作生产的二次元游戏这一具有鲜明多元文化融合特质的文化类型,展示了世界文化交流进程中的新通道与新途径。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对中国与世界各国的文化政经交流进行了史的回顾与新趋势观察:基于对传播学物质性的理论思辨与实证研究,将中国新能源汽车出口作为研究的切入点,考量了以物言说的国际传播新范式,开拓了跨学科建构中国叙事体系与话语表达的新路径;中国与西班牙的五百年交往史,创建了第一个全球经济网络,极大地带动了不同文化的交流互鉴;日本的大地艺术节落地中国的第一个项目艺术在浮梁,展示了国外当代艺术新形式成功走入中国乡村并助力乡村共同富裕的重要经验;中国与马来西亚六百年来的妈祖文明交流史,展现了民间外交的伟大生命力,为一带一路建设铺垫了重要的精神基石。 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发掘了近代中国/上海与世界文学交流中的重要史料:诞生于19世纪末的上海方言圣经联合译本及基督教上海方言协会,对上海方言书面化、标准化进程具有特殊贡献;早期中国电影《女律师》与《一剪梅》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与提升,回应了有关民族和性别话语的想象与构建;英籍海关税务司慕天锡在杭州高冠巷的旧藏书,展示了中西学人的交往、英美文学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及其对中西思想文化融通的促进作用。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从历史记忆与当代新建设两个维度考察了两岸与大陆的文化交流:上海保留的诸多关于台湾的历史和文化记忆,明确了上海在两岸交流中的历史性作用;香港积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和人文湾区建设,推进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建设的新格局与新路径;海派作家对香港的书写呈现出沪港两地的双重视野,构建了两种都市文化冲突与共生的互动空间;当代澳门诗坛的新性灵诗学,以独特的诗心和诗技展示出澳门的独特形象。
郑崇选,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科院上海文化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创新工程首席专家。出版专著与合著《都市文化研究的多重视域》《媒介转型与当代中国文化形态的变迁》《中国特色城市文化实践与理论研究》《现代性与都市文化理论》《当代中国文化发展的逻辑》《海派文化新论》等多部,承担完成国家级及省部级课题多项,参与多项重大文化政策的研究和制订工作。近年主要从事城市文化、文化政策、公共文化等相关领域的基础及决策咨询研究。
李艳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领域为中日近代比较文学。有《晚清日语小说译介研究》《晚清文学与明治文学关系研究》《文艺复兴的女人们》《林纾冤案事件簿》《琉球见闻录》等专著译著。
总 报 告 一带一路和中国研究的范式转换 张 焮/001
空间媒介中的记忆与创新 空间媒介中的城市记忆建构与再现 以十六铺码头为例 丁 凡 刘冬语 张 灿/024 人文理念 创新姿态 人才培养 文化交流 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扶青计划10年旅程 任 明/041 智媒时代演艺产业数字化创新与转型的可行性路径 曾 澜/051 文化融合与文化出海 国产二次元游戏的跨文化传播研究 李汇川/065
国家形象与文化传播 以车为媒:中国叙事国际传播范式及路径拓展研究 王 鑫 金一凡/077
同频共振五百年:中国与西班牙交流史的回顾与启示 米尔格/097 当代艺术何以形塑当代乡建 基于大地艺术节中外交流的调研与思考 林 霖/112 民间外交的伟大生命力 中国与马来西亚的妈祖文化互动 王海冬/128
中外文学交流史迹钩沉 上海方言协会与上海方言圣经联合 刘 云/140 接受、对话与升华 再论早期中国电影《女律师》与《一剪梅》对莎士比亚戏剧的改编与提升 范若恩 杨深深 朱嘉颖/158 慕天锡的杭州藏书馆 丁 光/174
港澳台文化交流与实践 现代上海的台湾历史与文化记忆 魏正泓 刘 奎/185 香港推动中外文化艺术交流中心发展的新格局与新路径 饶先来/204 沪港双城记:海派作家的香港书写 邓 迪/216 论新性灵诗学的创生与发展 以澳门诗人龚刚为中心 冯倾城 蒋 婷/23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