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 价:69 元
丛书名:高等院校艺术与设计类专业"互联网+"创新规划教材
- 作者:蒋红斌,赵妍著
- 出版时间:2024/6/1
- ISBN:9787301351277
- 出 版 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J06
- 页码:352页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9cm
《设计思维与产品设计创新》作为一门跨学科的通识课程,融合艺术与科学、人文与技术、审美与设计,通过技术原理、生活原型、企业考察、专题实训、学术研究等环节进行文理融合,形成跨校、跨专业的交叉学科设计团队,实现“科技先行”与“设计先行”并轨式创新实践。本书分为5篇,共11个章节,重点通过产品设计创新思维的形式和方法进行系统阐述,积极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了解、实施、洞察、反思产品设计的进程。本书旨在提升学生以下几个方面的能力:第一是人文方面,它关乎学者的学问和道德,设计是关照人类生命品质的学问,教师要鼓励学生从人文情怀的角度去思考、建构、设计和规划;第二是观察方面,从用户的角度细致入微地观察,是提升设计洞察力的重要途径;第三是呈现方面,包含多途径的原型呈现和不断更新的设计技术吸纳能力;第四是沟通方面,学生需要具备同理心和设计的感召力;第五是格局方面,融入产品设计战略等知识体系,是为了使学生能够站在企业、市场、社会的高度去理解产品设计和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最后,希望通过教材所展示的内容和阶段性成果,可以启发产品设计教学和人才培养从多个维度去思考和践行设计创新之路。
第一章 设计与设计思维
1.1 设计
1.1.1 设计与艺术
1.1.2 设计与技术
1.1.3 设计与人文
1.1.4 设计与生产
1.1.5 设计与生活
1.2 设计思维
1.2.1 思考 - 思维 - 思想
1.2.2 设计思维的进阶
1.2.3 设计思维的本质
1.2.4 设计思维的维度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二章 产品设计创新
2.1 微观的产品设计创新流程
2.2 宏观的产品设计创新流程
2.3 产品设计创新的内在因素
2.4 产品设计创新的因素
2.5 连续性的产品设计创新策略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三章 产品设计创新的研究方法
3.1 创新的生产模式:在市场竞争中思考
3.1.1 企业 - 竞品 - 市场研究
3.1.2 产品的主辅功能分解研究
3.1.3 产品商业模式画布研究
3.1.4 产品服务蓝图研究
3.1.5 从产品设计到 PI 设计研究
3.2 创意的生活方式:在生活场景中讨论
3.2.1 核心利益相关者调查
3.2.2 观察、访谈与问卷的逻辑关联
3.2.3 用户需求与期待的划分
3.2.4 用户分类及其差异
3.2.5 个体意识与社会意识的关系
3.2.6 同情心与共情能力的区别
3.2.7 用户心智模型的洞察
3.2.8 人 - 机 - 环境 - 技术组合创新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四章 多学科与跨学科的课程规划
4.1 教师的教研收获
4.2 课程的教学规划
4.3 联合课程的机制研究
4.4 教案的细致推敲
4.5 教学的组织与实施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五章 课程架构:互助、互动和互合
5.1 互助:交叉学科融合的教研理念
5.1.1 设计思维——设计实践与学术研究:方法层
5.1.2 设计战略——企业组织考察:方略层
5.2 互动:因材施教的教学目标
5.2.1 工程学科学生的优势分析
5.2.2 设计学科学生的优势分析
5.3 互合:镜像教学的机遇与挑战
5.3.1 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的教学资源与学科优势
5.3.2 鲁迅美术学院工业设计学院的教学资源与学科优势
5.4 互融:课程实施流程
5.4.1 实施流程
5.4.2 课时安排
5.4.3 教学对象
5.4.4 课程提交作业形式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六章 课程第一阶段
6.1 阶段目标:有温度的生活
6.2 产品设计调研
6.3 产品技术调研
6.4 设计思维与方法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七章 第一阶段成果
7.1 团队设计成果展示:概念设计
7.2 教学成果的阶段点评
7.3 课程的洞察与评估
7.4 教学与教研观念综述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八章 课程第二阶段
8.1 阶段目标:高品质的生活
8.2 泛家居时代的知识体系地图
8.3 以“Z 世代”为目标群体的设计机遇与挑战
8.4 设计趋势预测的思路与方法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九章 第二阶段成果
9.1 团队学术成果展示:趋势报告与学术论文
9.2 教研成果的阶段点评
9.3 课程的洞察与评估
9.4 教学与教研观念综述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十章 课程第三阶段
10.1 阶段目标:高品质的生产
10.2 企业 PI 设计战略的价值
10.3 认知科学的设计启示
10.4 企业文化与竞品调研
10.5 PI 设计的研究方法
课后思考与作业
第十一章 第三阶段的设计研究报告
11.1 产品设计战略的价值
11.2 战略层次与战术层次
11.3 设计战略与设计创新
11.4 宏观层级——整体意向(PI 管理 1 级)
11.5 中观层级——共性要素(PI 管理 2 级)
11.6 微观层级——个性塑造(PI 管理 3 级)
11.7 课程综述与教学评价
课后思考与作业
结?语?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