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耦合机制研究--以川东北飞仙关组为例
定 价:158 元
- 作者:文华国等
- 出版时间:2024/9/1
- ISBN:9787030794703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P588.24
- 页码:126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16
白云岩-鄄蒸发岩共生体系在各大沉积盆地均有分布,与油气资源息息相关,本书综述了国内外各大沉积盆地共生体系发育特征,以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为典型研究对象,探讨共生体系沉积特征、白云岩成因、源?鄄储?鄄盐特征等相关问题;划分出了共生体系中岩石类型及组合方式,探讨其差异的形成过程、分布规律、主控因素;厘清了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时空分布规律,揭示了共生体系耦合机制;解析了白云石化流体特征,明确了白云岩成因,并阐述了共生体系源?鄄储?鄄盐特征及其相互作用关系。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目录
第1章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概述 1
1.1 共生体系全球时空分布特征 1
1.2 共生体系发育特征概述 3
1.2.1 共生体系常见岩性组合类型 3
1.2.2 共生体系中蒸发岩特征 5
1.2.3 共生体系中白云岩特征 7
1.2.4 共生体系特殊性与普遍性 9
1.2.5 共生体系地球化学特征 9
1.2.6 共生体系中微生物白云岩与沉积序列 10
1.3 共生体系成岩作用及流体特征 10
1.3.1 成岩作用类型概述 10
1.3.2 成岩流体特征及流体运移路径 11
1.4 共生体系的形成过程 12
1.4.1 共生体系下蒸发岩成因 13
1.4.2 共生体系下白云岩成因 14
1.4.3 共生体系耦合机制概述 15
1.5 共生体系的主控因素 16
1.5.1 海平面控制因素 16
1.5.2 古气候控制因素 16
1.5.3 沉积环境控制因素 17
1.6 共生体系与储层形成关系 17
1.7 共生体系主要研究方法 19
1.7.1 实验模拟研究 19
1.7.2 沉积结构特征研究 19
1.7.3 微体古生物研究 19
1.7.4 地球化学研究 20
1.8 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研究意义、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20
1.8.1 研究意义 20
1.8.2 存在的问题与前景 21
第2章 川东北区域地质背景 22
2.1 区域地理位置 22
2.2 区域构造背景 22
2.2.1 川东北地区构造特征 22
2.2.2 川东北地区构造演化特征 23
2.3 区域地层特征与层序划分 25
2.3.1 飞仙关组地层特征 25
2.3.2 飞仙关组层序地层划分与对比 27
第3章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沉积特征 30
3.1 沉积背景 30
3.1.1 早三叠世沉积背景 30
3.1.2 川东北地区早三叠纪沉积背景 30
3.2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岩石类型与特征 34
3.2.1 共生体系岩石类型命名及分类 36
3.2.2 石灰岩类 36
3.2.3 白云岩类 37
3.2.4 蒸发岩类 41
3.3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沉积相特征 42
3.3.1 沉积相类型与划分 42
3.3.2 沉积相展布及演化 45
3.3.3 沉积相模式 47
3.4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分布规律 47
3.4.1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纵向分布特征 47
3.4.2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横向分布特征 49
3.4.3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平面分布特征 50
3.5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沉积演化模式 55
第4章 川东北飞仙关组白云岩-蒸发岩共生体系地球化学特征 58
4.1 样品选择与数据评估 58
4.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60
4.2.1 主微量元素特征 60
4.2.2 稀土元素特征 63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65
4.3.1 碳氧同位素特征 65
4.3.2 锶同位素特征 67
4.3.3 硫同位素特征 68
第5章 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白云岩成因与耦合机制 71
5.1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白云岩成因 71
5.1.1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白云石化流体来源 71
5.1.2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白云岩成因模式 74
5.2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耦合机制 76
第6章 川东北飞仙关组共生体系源-储-盐特征及分布规律 78
6.1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烃源特征 78
6.1.1 源岩对比 78
6.1.2 烃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80
6.2 飞仙关组共生体系储层特征 80
6.2.1 共生体系储层岩石类型及特征 80
6.2.2 共生体系储层物性特征 81
6.2.3 共生体系储集空间特征 84
6.3 共生体系储层主控因素及分布规律 87
6.3.1 沉积相控制因素 88
6.3.2 成岩作用控制因素 90
6.3.3 储层纵横向分布规律与勘探应用 95
6.4 共生体系源-储-盐关系 101
6.4.1 共生体系源-储-盐沉积关系 101
6.4.2 共生体系源-储-盐配置关系 102
6.4.3 共生体系气藏形成条件及模式 102
6.5 共生体系油气地质意义 107
参考文献 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