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师范高校新诗教育应该如何开展
(代自序)
新诗教育早已不是新鲜的话题。在中国知网搜索,以此为主题的硕博学位论文、期刊论文数以百计,许多学位论文还基于实际的中学新诗教学调研而形成,呈现出丰富的一手数据与信息。结合阅读论文、调研结果和个人经历,能够得出这样的印象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目前的中学新诗教学活动的范围和层次仍有待拓展和提升,尤其是在县级中学,新诗教育相当薄弱,教师在课堂上几乎不讲新诗,学生也欠缺自主阅读新诗的意识。究其原因,教师对新诗的理解程度不足是一方面,深层原因则要归结为现行的考试制度新诗未被列入中高考大纲,教师为了提高学生分数,自然也会压缩新诗教学时间,让位于其他教学内容。因此,在无法改变现行考试模式的情况下,中学新诗教育很难成为应试教育的一部分,而只能是以阅读和写作为主的非功利的审美教育。正如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中国诗歌研究中心专职研究员张桃洲教授所说可以区分出两种功能和形态的新诗教育一种是纳入程式化的学校教育机制、与其他文类教育无差别的新诗教育一种是个性化的、非应试的新诗教育。后者的意义是打破环绕在新诗和教育周围的双重樊篱,将新诗教育还原为一种广义的教育,即通过各种历练、实践对个体身心进行自我完善,而读诗和写诗是其中一种灵活、便捷的方式。
中学新诗教育现状如此,高校新诗教育的情况又如何呢?可以说,当下的中学与高校新诗教育之间存在断层。因为中学新诗教育受应试体制所限,很多学生在中学时期并没有接受过系统、全面的新诗教育,新诗史知识欠缺,学生普遍对新诗感到茫然。目前,高校新诗教育或多或少要扮演普及的角色。但问题在于面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高校的学生,如何进行有针对性的普及?就高等教育而言,普及显然不是最终目的,在使学生获得一定层次的新诗知识后,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的新诗鉴赏能力?教育强调学以致用,本科生在获得新诗鉴赏能力后,尤其是师范生如何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将知识与能力反哺给中学生,使高校与中学的新诗教育形成有效衔接?这些问题都需要在高校新诗教育中得以解决。
高校新诗教学活动大致分为两种类型课堂教学活动与课外的诗歌活动。传统的课堂教学活动包括教师授课、师生互动、小组讨论、作业布置等环节课外诗歌活动主要包括诗歌朗诵会、诗歌社团活动。一些针对高年级本科生和硕博研究生的新诗课堂往往省略教师讲解的过程,而以学生主讲与小组讨论为主,讨论的主题集中于某个或某几个新诗文本,教师在其中起到引导、总结的作用,讨论的主体是学生。这种课堂教学模式的代表性课程是洪子诚教授在2001年9月至12月为北京大学现当代文学研究生开设的近年诗歌选读,其课程的参与者后来多成为知名诗人、诗评家,如姜涛、胡续冬、冷霜、周瓒、胡少卿、钱文亮等。洪子诚曾在正式出版的《在北大课堂读诗》一书序言中提到当时课堂教学的过程在9月初开始的第一次课上,由我对课程内容、方法和参加者要做的工作做了说明。第一,每次课读一位诗人的一二首作品,由一二位参加者担任主讲,在此基础上展开讨论。主讲人的报告一般限制在50分钟以内,以便其他的人有时间交换意见。第二,主讲和讨论以所选作品的具体解析为主,也可以联系该诗人的创作特征、创作道路,以及近年诗歌的一些重要现象、问题。另外,上课时,参加者要提交对选读作品的简短的评论文字,在每次课结束前,由担任下次课主讲的同学布置需事先阅读的材料。第三,鉴于大家肯定有各不相同的诗歌观念,对当代诗歌的了解程度也各不相同,因此,提倡一种平等的、互相尊重的态度,也提倡不同意见、方法的互补和对话。归根结底,重要的可能不是要给出某种答案,或达到某种共识,而是呈现富于启发意味的多种可能性。第四,上课时进行录音。课后,由主讲人对课的录音加以整理。在整理时,主讲人可以依据讨论的意见,对自己的解析做修改、补充,并提供进一步了解这位诗人的参考资料。这种开放性的教学模式,能够在一种诗可以群的氛围中,使参与者通过各抒己见、对话交流来增强对新诗文本的认识。并且他们讨论的文本,大多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新诗作品,讨论的过程某种程度上也是建构新诗阅读史的过程。
可以说,洪子诚教授的近年诗歌选读课程的课堂教学模式为研究生阶段的新诗教育提供了可供参考借鉴的典范,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山东大学等高校为研究生开设的新诗课程均采用了这种模式。值得注意的是,上述高校大多为985211与双一流高校,所针对的学生群体大多为研究生,而对于普通地方高校的本科生而言,由教师主导的普及似乎更为重要,学生主导的诗可以群还在其次。这种观点并不含歧视意味,而是在现行的考试制度下,本科生与研究生之间、普通地方院校的本科生与985高校的本科生之间对新诗的接受程度必然存在一定差异。教师主导的普及教学模式也有一些可资借鉴的例证,如陈超教授在河北师范大学为本科生、研究生所开设的现代诗歌研究课程。陈超去世后,其学生王伟整理该课程讲稿,并出版了《未来的旧录像带陈超诗学讲座》一书。该书分为现代诗总论、意象与生命心象理论、生命体验与诗的象征理论、超现实主义诗学、消解圣词日常经验表达的诗学、现代诗的结构原则、现代诗功能论、本土现代诗发展脉络等几部分,结合中外经典诗歌文本进行讲解,可谓是陈超的生命诗学理论与诗歌细读方法的结合。众所周知,河北考生长期受到衡水模式的影响,在初高中阶段较少接触到新诗,而陈超讲授的新诗课程既具有理论性,又不乏趣味性,深入浅出,给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很多学生甚至由此走上了新诗研究与教学之路,如霍俊明、范云晶、张凯成等,使得许多中学生受益。
而对非师范的地方本科院校来说,通识性也是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根据通识性新诗课堂整理而成的最新著作有河北大学邓招华的《现代新诗文本细读与诗学阐释》、南京艺术学院张德强的《阅读新诗》、湖南文理学院程一身(肖学周)的《读诗课》等。这些著作或者说教材基本都是以新诗史发展历程为脉络、以文本细读为中心,所选的讲解篇目经典诗作。其编写的主要目的是普及,如张德强在《阅读新诗》的前言中提道作为一本中文新诗导读性质的教材,《阅读新诗》的预期读者是对新诗感兴趣又对其发展历程、形式演变、评价标准了解较少的朋友,编纂目的着眼于普及而非批评或研究。但是这些通识性教材存在的问题在于其语言叙述偏学术化,普通本科生恐怕难以读懂或者缺乏兴趣。与之形成互补的,是近年来一些诗人根据自己在高校所做诗歌讲座整理而成的著作,如王志军的《进入诗歌关于读诗和写诗的六堂课》、廖伟棠的《我偏爱读诗的荒谬现代诗的三十堂课》、王炜的《试论诗神》等,这些新诗教学的实录颇具现实意义,但诗人的授课过程大多渗透着个人的创作经验,所举的例子除了经典诗人诗作之外,还会涉及同时代人的作品,体现出个人的、贴近当下的新诗阅读经验,与公共的诗歌史之间形成对照。比如,王志军的《进入诗歌关于读诗和写诗的六堂课》分为六部分诗歌中事实的力量、抒情的有效性、诗歌中的声音、诗歌中的语言、诗歌中的建筑学、诗歌中的境界,所触及的都是新诗的核心问题,并列举大量同时代人的诗作为例证,如雷武铃、杨铁军、周伟驰、袁永苹、谢笠知的作品等,论述的语调更具有随意性,娓娓道来,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区别于严肃的学术性语言。由此可见,即便是通识性的新诗著作,其书写模式与所反映的作者新诗教学观念也并不一致,呈现出公共性与私人性的差异。
本书想探索的是一种适应地方师范高校学生需求的新诗教学模式。我从本科起便从事新诗研究,硕士与博士分别受教于孙基林教授与张桃洲教授,2018年博士毕业后入职廊坊师范学院,在多年从事诗歌研究的苗雨时教授的鼓励下,自2021年9月开始,为汉语言文学(师范类)的学生开设现代诗歌研究选修课,该课程安排于第四学期,每周一次,32学时,2学分,目前已开设了三轮。在正式开课之前,我曾在2019级汉语言文学所有选课的学生中做过有关中学新诗教育的调研,有80.56%的学生表示中学期间老师只简单分析过诗歌内容与艺术特色11.11%的学生表示老师详细讲解过新诗,还传授解读新诗的方法8.33%的学生表示老师从来未讲解过新诗。而经过教师的讲解,72.22%的学生仍表示对教材中的新诗理解一般,仅有25%的学生表示能够深入理解,还有2.78%的学生表示不能理解。而除了教材之外的新诗作品,86.11%的学生表示中学教师没有讲过。由此可见,这些学生的新诗接受基础偏薄弱,普及是首要的教学任务。另外,考虑到这些学生毕业后大多会从事中学语文教师的工作,所以在授课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新诗教学技能。
现代诗歌研究课的具体安排第一周,介绍新诗的概念、新诗与古典诗词的异同、举例说明新诗细读的方法第二周至第六周,梳理20世纪20年代至90年代新诗发展的脉络,重点介绍代表性诗人和诗歌流派第七周至第十六周,围绕新诗的歧义性、风格、意象、抒情方式、韵律、结构与层次、修辞、叙述性、古典性、性别书写十个专题,将学生分为十个小组,每个小组解读两首具有代表性的诗作(一首现代诗歌、一首当代诗歌)。诗歌专题与篇目的选择主要源于《未名诗歌分级读本·中学卷1》(西渡主编)、《未名诗歌分级读本·中学卷2》(张桃洲主编)、《诗歌读本·大学卷》(姜涛主编)中的专题与篇目,这几本诗歌读本基于我的广泛阅读与对廊坊师范学院本科生学习情况的了解,认为其专题设置反映了新诗研究的核心问题,更符合普通高校本科生的接受程度,所选篇目与专题的理念相适应,兼具经典性与时代性,本科生能从阅读新诗、细读新诗中获得较大的启迪。
现代诗歌研究的课堂教学活动大致如下每堂课开始,学生先进行课堂展示和小组讨论,教师随后进行点评和深度讲解,并启发学生对新诗专题做进一步思考。这种教学活动类似于洪子诚教授与陈超教授新诗教学实践模式的结合,实践证明,学习效果较好,选课人数逐渐增加,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选修学生基本掌握了新诗细读的方法,初步具备了新诗教学的技能。2019级中文系有5名学生在《雨时诗刊》上发表了新诗细读文章,1名学生在《文化产业》杂志上发表了新诗研究论文。主讲教师发表了新诗教改论文2篇,主持新诗校级教改课题3项,逐步实现教学与科研的结合。2022年,主讲教师获得了廊坊师范学院20212022学年教学质量考核优秀,进一步证明了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成功。由于是选修课,现代诗歌研究仅作为考查,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40%,主要包括课堂考勤、分组展示、评论作业等内容期末成绩占总成绩的60%,主要考查学生细读新诗与撰写新诗教案的能力。值得注意的是,现代诗歌研究在授课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中学语文教学的需求一是在梳理新诗发展脉络时,重点讲解中学语文教材中的新诗篇目,如艾青的《我爱这土地》、戴望舒的《萧红墓畔口占》、穆旦的《我看》、舒婷的《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等二是将教师讲授与学生自主阅读相结合,培养学生细读新诗、讲解新诗的能力三是邀请中学语文教师观摩,认真倾听其对新诗教学的意见,并在今后的教学中有所吸收。
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开设,既可以让学生掌握新诗史基础知识、获取新诗细读和教学能力,也可以与中学新诗教育形成对话与交流。这种实践并非个案,2023年7月10日,在由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北京大学中国诗歌研究院联合主办的新诗教学的定位、问题及改善方法研讨会上,高校教师与中学教师针对新诗教学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会议形成的共识之一是迫切需要指导如何阅读、讲授新诗的读物,这需要大学教师和中学教师共同参与,在达成相对共识性的基础上来编写,同时要在充分讨论的基础上保留差异性的空间。这与本书的编写理念相一致。本书在充分反映现代诗歌研究课堂教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也希望为地方师范院校及中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新诗教学模式,既为本科生、中学生提供新诗史基础知识,又培养其新诗细读的能力。在论述语言方面,本书按照出版要求删去了冗余的语气词和重复的表述,具有一定的学术性,尽可能做到通俗易懂,使中学生能有所收获。另外,本书在正文之后还附有我近年来针对新诗教学与阅读所撰写的四篇文章,供研究者参考。
本书的完成要感谢恩师孙基林教授、张桃洲教授对我的悉心指导,感谢苗雨时教授对我在廊坊师范学院从事新诗教学的热心帮助,也感谢廊坊师范学院2019级汉语言文学、2020级汉语言文学所有选修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学生的积极参与。不过,由于现代诗歌研究课程的教学模式还在不断探索与完善的过程中,再加之我水平有限,因此本书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诸位方家批评指正。
目录
怎样读现代诗................................................................................. 001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一20世纪20年代的作品.......................... 013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二20世纪30年代的作品.......................... 026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三20世纪40年代的作品.......................... 041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四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作品.................... 051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五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作品.................... 056
现当代诗歌脉络梳理之六20世纪80年代中期至90年代的
作品........................................................................................ 071
专题一现代诗的歧义性.................................................................. 087
专题二现代诗的风格...................................................................... 099
专题三现代诗的意象...................................................................... 112
专题四现代诗的韵律...................................................................... 125
专题五现代诗的抒情风格.............................................................. 136
专题六现代诗的结构与层次.......................................................... 147
专题七现代诗的修辞...................................................................... 160
专题八现代诗的叙述性.................................................................. 172
专题九现代诗的古典性.................................................................. 182
专题十现代诗的性别书写.............................................................. 197
参考文献........................................................................................ 210
附录一现代诗歌研究课程与廊坊市初中语文教学
衔接研究........................... 吴昊213
附录二河北省高校诗歌文化建设研究
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为背景
......................... 吴 昊 王雪倩 张凯成220
附录三感受视听美感,体验时空变幻
读穆旦《我看》兼谈中学生现代诗细读
................................ 吴昊王欣欣228
附录四当代诗歌细读的可能性
评《在北大课堂读诗(修订版)》............. 吴昊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