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构建为切入点,挖掘并揭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哲学基础和深层逻辑,从大的历史观、历史哲学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研究,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内涵、价值和意义等作了较为全面的解读,阐述怎么读懂中国式现代化、如何理解人类文明新形态、为何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探索新时代党的创新理论的体系化研究、学理化阐释,既有理论高度又有实践深度,道理深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1、通过哲学思维角度,揭示中国现代化独特路径、深层逻辑
全书从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话语体系构建入手,深入探讨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和强国逻辑,系统阐述中国现代化道路的独特性及其理论依据,展示中国如何通过自主创新走出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现代化路径。全书凝练了中国式现代化丰富的哲学内涵,深刻揭示了其背后的深层逻辑,全面呈现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深度、实践广度。
2、融合历史与现实,展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阶段对现代化的回应及其实际成效,探讨中国式现代化在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贡献
本书以大历史观,深入研究中国式现代化、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及其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建构,厘清西方中心论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逻辑。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人类文明新形态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人文基础,三者在生成逻辑上是逐步演进关系,在理论逻辑上是彼此理解关系。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对中国实现现代化具有决定意义,它一改过去中国对西方现代化潮流冲击的被动回应为主动应对,在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上掌握了历史主动。
3、语言通俗易懂,兼具理论性和实用性
全书正文分五章,对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起源、内涵、价值和意义等做了较为全面的解读,逻辑关系明晰,行文流畅晓白,有助于广大党员干部群众以科学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
建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形态
科学的理论之所以具有强大思想伟力,从根本上在于它是对历史发展规律、时代发展趋势、实践发展要求、人民美好愿望的正确反映,反过来它又指引历史、时代、实践的发展。这可以从世界文明中心的转移看出来。
古代,中国曾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世界文明的中心。
近代,由于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工业革命、科技革命等,世界文明的中心转移到欧洲。由此,就兴起了欧洲中心主义,随后欧洲中心主义又进一步拓展为西方中心主义,产生了西方中心论。作为一种理论体系及思潮,西方中心论在整个世界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马克思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在思想认识上不断清算自己以前的哲学信仰,不断进行自我批判、自我超越、自我完善、自我发展,不断推进理论创新,所以晚年马克思超越了青年马克思关于历史发展道路的思想认识,开始从思想意识上关注并强调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尤其是东方社会历史发展道路的多样性问题。这其中曾经有俄国民粹派维·伊·查苏利奇给马克思写信,向马克思请教,同马克思讨论俄国农村公社能否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而向社会主义过渡问题的事情。那时,马克思给予的谨慎回答是,俄国农村公社如果能充分吸收资本主义发展的一切积极成果,同时又能避免资本主义发展的灾难性后果,就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的卡夫丁峡谷,而向社会主义过渡。显然,这种过渡是有条件的。但不管怎么说,这表明马克思已经从思想理论上开启了对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思考。
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的话,列宁则是把科学社会主义由理论变成现实。这种现实,就是列宁领导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在世界上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制度。需关注的是,俄国是在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所以,列宁晚期从理论和实践上集中思考的根本问题就是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道路问题。这种思考形成的思想,其聚焦点和根本点,一是列宁对社会主义的整个看法根本上改变了;二是列宁认为一切民族都将走向社会主义,这是不可避免的,但是一切民族的走法却不会完全一样。显然,是列宁开启了对社会主义社会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实践,开始走出了使农村从属于城市……使未开化和半开化的国家从属于文明的国家,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的框架。要言之,社会历史发展道路多样性的实践真正发端于列宁,它在思想理论上为中国走自己的路提供了俄国样本。
现代化运动是西方开启的,它把整个世界卷入其中,也对中国产生强烈冲击,实现现代化是世界各国共同的命运追求。1840以后,中国开启了一波一波被动防御性的回应:洋务运动从器物层面进行回应,戊戌变法从局部改革政治制度层面进行回应,辛亥革命从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层面进行回应,五四运动从文化革故鼎新层面进行回应。这四次回应不仅是被动防御性的,而且一定意义上受西方中心论影响,没有真正走出自己的路。
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1921年诞生了中国共产党。这是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事件。中国共产党诞生后,我们一改过去被动防御性的回应为积极主动应对,从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作为指导思想、选择中国共产党作为领导力量、选择正确中国道路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必由之路等三个方面,开始掌握在中国建设现代化的历史主动。
韩庆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一级教授,中央党校专家工作室领衔专家。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中央党校原校委委员、副教育长兼哲学教研部主任,21世纪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会长。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首席专家,国务院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评议组原成员。曾兼中国人学学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副会长、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史学会副会长、北京市哲学学会副会长。中央组织部联系的高级专家。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一次集体学习主讲专家。
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人学、中国道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出版学术专著《面向中国问题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马克思开辟的哲学道路》《马克思的人学理论》《作为分析框架的哲学》《发展与代价》《社会层级结构理论》《中国道路能为世界贡献什么》《强国时代》《领悟思想的力量》9部,主编《哲学思维方式与领导工作方法》等图书3部。在《中国社会科学》《哲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190多篇。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本原理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逻辑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研究,重点项目人的全面发展研究马克思的人学理论等10项。
第一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
一、现代化运动与中国的回应
二、从走自己的路到中国式现代化
三、中国式现代化之中国式
四、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和话语体系的建构
五、作为一种学术分析框架的中国道路
第二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逻辑
一、中国式现代化的生成逻辑
二、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逻辑
三、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逻辑
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国逻辑
第三章
中国式现代化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一、在世界现代化进程中开创中国式现代化
二、中国式现代化开创出人类文明新形态
三、中国式现代化内生人类文明新形态
四、中国式现代化为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作出了独特贡献
五、两个创造蕴含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生长点
六、中国式现代化的人类意义、世界意义
第四章
在两个结合中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结合与中国道路
二、全面深入理解两个结合的核心要义和思想精髓
三、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
四、造就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
第五章
中国式现代化的思想指引
一、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及内在逻辑
二、 以学理方式把握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哲学基础
四、为发展21世纪马克思主义作出原创性贡献
五、以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认识中国式现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