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立足通识教育视角,对艺科交叉的前沿领域进行了探索。内容涵盖:重识艺术与科学、链接艺术与科学、艺术与科学的媒介和类型、艺术与科学的社会课题等多个方面,全面涉及艺术史、科学技术史及哲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典型案例,紧密围绕当前学科交叉发展的新动态、新挑战,致力于建构通贯理工类与人文类学科间的桥梁,帮助读者形成跨学科的思考方式。
本书内容深入浅出,简而不冗,既适合专业研究者参考,也适合广大院校学生作为学习资料,将帮助读者提升学术和生活中的美学素养,并激发他们对时代文化的深度思考。
本书是一部针对性进行艺术与科学相关理论、案例梳理的书籍。本书秉承通识教育的建设立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针,向读者推荐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在进行知识点结构的同时,重视传达哲学、美学等素养型内容,而非技能、专业型内容。
求知欲和好奇心,是人类探索世界的不竭动力。马克思曾归纳出人类掌握世界的4种思维方式:理论的、宗教的、实践精神的和艺术的。可见,艺术与科学,是人类认识世界、把握世界、创造世界的两种重要方式。
钱学森先生曾说:学理工的,要懂得一点文学艺术,特别是要学会文学艺术的思维方式。科学家要有点艺术修养,能够学会文学家、艺术家那种形象思维,能够大跨度地联想。李政道先生也讲:艺术和科学事实上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它们源于人类活动最高尚的部分,都追求着深刻性、普遍性、永恒和富有意义。如果说,是科学技术改变了世界的运行规则,进而改变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那又有什么是永恒不变的呢?时至今日,我们依然为爱恨情仇动容,为相聚欢喜,为离别伤感。此中微妙,往往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无法用几行严谨的科学公式或代码来体现。当失落时,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当得意时,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时代发展,沧海桑田,即便故事的发生场合已经迁移至网络、宇宙,千年前的诗句依然是耳熟能详,能被信手拈来,无比适合刻画人们的心境!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目前,在学科交叉进一步发展的大趋势下,无论是着眼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与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交叉融合的新文科建设,还是以考虑新时代国家对理工科高校创新型科技人才培养要求的新工科建设,都更加注重对艺术、科学的并向研究,并将之视为未来学科建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作。
本书正是在此趋势下应运而生,将对艺术与科学相关的理论、案例进行梳理。本书秉承通识教育的建设立场,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的方针,向读者推荐艺术性和科学性相结合的思维方式,并在进行知识点梳理的同时,重视传达哲学、美学等素养型内容,而非技能、专业型内容。本书将着重围绕艺术与科学两者间的关系组织对应板块,并以审美和人文素养培养为核心,以创新与思辨能力为目标,鼓励读者将美学的思维融入日常生活与专业学习中;在内容的选取上,涉及新媒体艺术、虚拟现实艺术、科技伦理等较新的议题,使读者能够从当下社会现实和经典艺术案例中汲取文化养分,围绕当下艺术领域、科学领域的实际问题进行思考,同时注重对中国传统艺术美学的普及,有助于读者培养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维。在理论内容之外,本书也将推荐一定的实践训练内容,旨在辅助锻炼读者的思维逻辑,辅助理论知识的接收。
本书以学科交叉为设计导向,引导读者建立起一种广为适用的底层逻辑,或将有效地帮助来自不同学科背景的读者在精研本专业的基础上,与艺术类学科间做到一定程度的认知贯通。在本书写作过程中,作者受到了古今中外各类文学、艺术、新型媒介案例与优秀书籍资料的启发,在此表示由衷的感谢。此外,囿于作者的认知、写作水平,或有不尽之处,也恳请各位读者、专家、同仁批评指正。
探索世界之路,人类已经走了很远,无论世界将如何发展,我们将不断保有充足的好奇心,继续严谨治学,追寻真理;同时,热爱生活,拥抱未来!
刘 晴
2024年9月
刘晴,北京交通大学建筑与艺术学院数字媒体艺术专业讲师,硕士生副导师,第八工作室(品牌设计研究中心)导师,美育中心专任教师,北京交通大学博士后,中国传媒大学博士,中国电子视像数字影像创意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会员。研究专长于数字媒体艺术、数字媒介理论、艺术与科学前沿理论与实践
第一章
重识艺术与科学
第一节 认识艺术002
第二节 艺术的特点与类型009
第三节 艺术认知的准则013
第四节 认识科学与技术018
第五节 科学技术的关联与发展023
第六节 科学技术中的文化思维027
第二章
链接艺术与科学
第一节 艺术与科学的关系038
第二节 艺术与科学的互通044
第三节 艺术与科学的共生051
第四节 艺术与科学的共荣:
理念阶段057
第五节 艺术与科学的共荣:
应用阶段061
第六节 艺术与科学的共荣:
反思阶段067
第三章
艺术与科学的媒介和类型
第一节 艺术媒介的节点072
第二节 影像艺术:摄影与视频艺术078
第三节 影像艺术:动画与数字合成086
第四节 计算机与数字艺术094
第五节 交互沉浸式艺术:网络与
装置艺术108
第六节 交互沉浸式艺术:游戏与
虚拟现实118
第七节 新材料综合艺术131
第四章
艺术与科学的社会课题
第一节 人与社会142
第二节 人与机器:人工智能艺术150
第三节 人与机器:机器人艺术156
第四节 人与自身:屏幕与界面文化162
第五节 人与自身:未来人类畅想166
参考文献175
后记1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