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本书阐述了我国生态环境空间结构的形成与特征,阐述了历史时期我国森林带、草原和荒漠地区生态环境的变化,阐述了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还阐述了历史时期罗布泊、居延海等湖泊以及黄河、淮河、永定河等湖泊和河流的变化,还阐述了若干珍稀动物历史时期地理分布的变化,此外,本书还简要阐述了历史中华民族先民在治理和改造生态环境使之优化的区域和典型案例,以及从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化和对生态环境治理改造中得出若干启示和思考。
王守春,1964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在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现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从事历史地理研究,几乎考察了我国大部分省和自治区,多次考察黄河干流,对自青海省至山东省的沿黄河诸省和自治区进行过多次考察,还对黄土高原、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内蒙古自治区进行历史地理专题考察和研究,以及对西南、南方、东南和东北诸多省和自治区进行考察。主编《历史时期黄土高原植被与人文要素变化》等著作,与他人和著著作多部,发表论文90多篇,设计历史自然地理、历史人文地理、历史文献研究,以及黄土高原地区与黄河历史地理、新疆与西地区历史地理、山东与河南历史地理、内蒙古与东北历史地理,还涉足古代生态环境与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文化形成关系研究。
第一章 我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化的总体特征
一、我国生态环境空间格局的形成与特征
二、我国生态环境的主要构成要素
三、我国历史时期生态环境变化的区域差异
第二章 历史时期东部森林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全球气候变化对东部地区植被的影响
二、历史时期东部森林带原始植被的区域差异及其变化
第三章 北部和西部草原、荒漠区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草原带生态环境的变化——局部生态环境的退化
二、荒漠带生态环境的变化——沙漠的扩大与生态转移
第四章 历史时期黄土高原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
二、上古时期黄土高原的生态环境——《诗经》与《山海经》记载的黄土高原植被与生态环境
三、黄土高原生态环境恶化的过程与原因
第五章 水体生态环境的变化
一、古代若干重要湖泊及若干区域湖泊群的变化
二、重要河流生态环境的变化
第六章 历史时期若干珍稀动物地理分布的变化
一、亚洲象地理分布的变化
二、犀地理分布的变化
三、大熊猫地理分布的变化
四、麋鹿地理分布的变化
……
第七章 历史时期生态环境的改造和治理
第八章 若干启示与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索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