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第2 版)在2021 年初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此次修订最大的变化是删除了初版中的第十三章至第十八章中高级部分, 删除的这部分内容经增补后作为《高级区域与城市经济学》(ISBN978-7-5642-4554-2)另行出版。此次修订还包括: 修正了初版中的错误, 补
充了最新的数据, 更新了思考与练习题, 增加了第十一章“地理的力量”。 整本书理论阐述更清晰, 中国实践更具体。本书将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系统阐述当代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研究的基本框架与核心内容,展现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的现代观点,为读者全面了解中国和世界城市与区域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本书共13章,第一章为导论,从第二章开始分别阐述经典区位理论,现代集聚理论,产业革命与产业集聚,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与价值链区位,城市与城市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城市房地产市场,区域差异与趋同,区域增长与问题,地理的力量,地方公共经济,城市与区域政策。《区域与城市经济学》(第2 版)配套资源丰富,适合用作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等专业的教材和教学参考书, 也可供高职高专、MPA、MBA 等相关专业使用, 对于区域、城市和中国经济等专业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同样具有参考意义。
踪家峰,江苏人,教授,九三学社社员。主要研究方向:区域与城市经济学、财政学。出版《高级区域与城市经济学》《公共经济学十二讲》等著作。
潘丽群,江西婺源人,经济学博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城市经济学、劳动经济学。在China Economic Review、《中国工业经济》等期刊发表数篇论文。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
第一章 导论 / 1
第一节 集聚: 密度的故事 / 1
第二节 相互作用: 流动、距离、分割 / 3
第三节 研究的对象与内容 / 8
第四节 中国的城市与区域经济学的发展 / 9
第五节 理解区域与城市 / 10
参考文献 / 12
思考与练习 / 14
延伸阅读 / 15
第二章 经典区位理论 / 17
第一节 杜能模型 / 17
第二节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21
第三节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理论 / 24
第四节 勒施的经济空间秩序 / 29
第五节 空间相互作用 / 32
第六节 中国古代的五服制度 / 32
参考文献 / 34
思考与练习 / 35
延伸阅读 / 36
第三章 现代集聚理论 / 37
第一节 集聚外部性理论 / 37
第二节 空间竞争模型 / 40
第三节 核心与边缘模型 / 45
第四节 集聚的微观基础 / 52
第五节 集聚的制度与演化分析 / 55参考文献 / 58
思考与练习 / 59
延伸阅读 / 60
第四章 产业革命与产业集聚 / 62
第一节 产业革命 / 62
第二节 产业分类与演化 / 67
第三节 产业集聚形态 / 73
第四节 集聚的测度 / 77
第五节 中国的产业集聚 / 79
参考文献 / 91
思考与练习 / 93
延伸阅读 / 97
第五章 全球化、全球价值链与价值链区位 / 98
第一节 全球化进程 / 98
第二节 产业链、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 / 101
第三节 价值链区位与产业转移 / 106
第四节 中国的全球化进程 / 111
参考文献 / 120
思考与练习 / 122
延伸阅读 / 123
第六章 城市与城市化 / 124
第一节 城市的概念与标准 / 124
第二节 城市化的形成与城市化 / 128
第三节 中国的城市化 / 137
第四节 人口流动及其原因 / 150
第五节 中国城市化的两大制度背景 / 154
参考文献 / 163
思考与练习 / 165
延伸阅读 / 169
第七章 城市的空间结构: 从单中心到城市体系 / 170
第一节 早期理论探索 / 170
第二节 单中心城市 / 173
第三节 多中心城市 / 180
第四节 职住分离、居住分割与邻里过程 / 181
第五节 城市体系 / 186
第六节 城市群 / 194
第七节 最优城市规模与城市分层 / 199
参考文献 / 204
思考与练习 / 209
延伸阅读 / 212
第八章 城市房地产市场 / 213
第一节 房地产市场 / 213
第二节 房地产需求 / 221
第三节 房地产供给 / 226
第四节 特征定价法 / 229
第五节 城市间住房价格关系 / 230
第六节 消费城市与城市品质 / 232
第七节 中国住房制度 / 235
参考文献 / 239
思考与练习 / 242
延伸阅读 / 244
第九章 区域差异与趋同 / 245
第一节 区域及其尺度 / 245
第二节 中国的地区差异 / 250
第三节 世界范围的区域差异 / 259
第四节 区域差距测度方法 / 261
第五节 区域差异的影响因素 / 265
第六节 钟形曲线与发展战略 / 272
第七节 比较优势理论与偏离份额方法 / 276
第八节 区域趋同 / 280
参考文献 / 281
思考与练习 / 283
延伸阅读 / 286
第十章 区域增长与问题 / 287
第一节 地区经济增长 / 287
第二节 交通运输发展 / 296
第三节 地区分割 / 303
第四节 环境污染与碳排放 / 306
参考文献 / 312
思考与练习 / 314
延伸阅读 / 317
第十一章 地理的力量 / 318
第一节 地理的概念 / 318
第二节 地理的重要性 / 318
第三节 历史与地理的共同作用 / 323
第四节 中国地理环境的特征 / 325
第五节 中国地理环境的影响 / 327
参考文献 / 334
思考与练习 / 334
延伸阅读 / 337
第十二章 地方公共经济 / 338
第一节 多层级政府 / 338
第二节 转移支付 / 338
第三节 用脚投票与Tiebout 筛选 / 340
第四节 地方政府竞争 / 342
第五节 财政与政治的相互作用 / 344
参考文献 / 353
思考与练习 / 354
延伸阅读 / 356
第十三章 城市与区域政策 / 357
第一节 政策概念 / 357
第二节 政策的目标与工具 / 358
第三节 国家区域发展战略 / 363
第四节 城市化政策 / 371
第五节 开发区政策 / 376
参考文献 / 380
思考与练习 / 382
延伸阅读 / 385
附录 / 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