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分成材料合成与制备、材料改性与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三个部分,以《材料类教学国家标准》为依据,以材料化学专业主干课程为基础,注重近年来材料领域发展较快的特种工程材料以及新颖的智能材料。该教材基础性强,涉及面广泛、注重内容的新颖性、合理穿插科学研究前沿。本教材贴近材料科学基础实验的教学实际,对提高学生的理论水平、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创新能力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本教材可供大专院校材料相关专业师生使用,也可供从事材料科学研究、开发及管理的人员参考。
秦四勇男,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2009年毕业于黄冈师范学院,获化学专业学士学位;2009年至2014年在武汉大学硕博连读,师从卓仁禧院士和张先正教授,获高分子化学与物理专业博士学位。2014年7月-2015年3月在贵州大学材料与冶金学院工作,于2015年4月加入到中南民族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主要从事小分子肽以及抗癌药等自组装构建微、纳米材料及其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在Biomaterials, Small, Chem. Commun., Nanoscale, Nano Research等国际期刊公开发表SCI论文40余篇。曾获得教育部武汉大学博士学术新人奖、湖北省优秀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国家奖学金、武汉大学学术创新奖一等奖/二等奖、武汉大学优秀毕业生等荣誉。2017年在Biomaterials发表论文(Drug self-delivery systems for cancer therapy)为ESI高被引论文。
模块一材料合成与制备1
实验1溶剂热法制备金属有机框架材料MOF51
实验2溶胶凝胶法合成纳米二氧化锆3
实验3共沉淀法制备纳米羟基磷灰石4
实验4燃烧法制备CoFe2O4磁性材料6
实验5微波法制备Fe2O3纳米材料8
实验6固相合成法制备莫来石粉体9
实验7固相烧结法制备BaTiO3(BTO)陶瓷材料12
实验8微乳液法合成BaCrO4纳米棒微阵列及表征14
实验9液相法制备石墨烯17
实验10化学气相沉积制备氧化锌纳米线19
实验11水热法制备氢氧化钴21
实验12直接沉淀法制备白炭黑23
实验13模板法制备介孔氧化铝及其比表面积与孔径尺寸测试25
实验14不同晶型二氧化钛的合成及其物相分析29
实验15环氧树脂的制备31
实验16界面缩聚法制备尼龙6633
实验17甲基丙烯酸甲酯的本体聚合及有机玻璃棒的制备34
实验18聚醋酸乙烯酯的溶液聚合36
实验19苯乙烯的悬浮聚合37
实验20乙酸乙烯酯的乳液聚合——白乳胶的制备39
模块二材料改性与加工42
实验21金属材料表面的硅烷化处理42
实验22PEG改性金纳米粒子及其性能45
实验23PVC/纳米TiO2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力学性能测试46
实验24表面聚合改性二氧化硅微粒49
实验25多孔SiC陶瓷表面的超疏水改性51
实验26碳纤维增强环氧树脂的制备52
实验27氧化锌晶须增强聚丙烯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55
实验28玻璃纤维增强不饱和聚酯复合材料57
实验29高抗冲聚苯乙烯的制备60
实验30铝合金的熔炼与铸造62
实验31粉体成型工艺实验67
实验32碳钢的普通热处理69
实验33金属材料的再结晶73
实验34PE/无机填料的密炼75
实验35天然橡胶的塑炼、混炼77
实验36天然橡胶的硫化79
实验37单螺杆挤出机的使用及其塑料挤出81
实验38双螺杆挤出机的使用与硬质聚氯乙烯的成型加工82
实验39中空成型设备的操作应用85
实验40塑料的注射成型86
模块三材料表征与性能90
实验41溶胀法测定天然橡胶的交联度90
实验42材料热变形温度的测定93
实验43材料冲击强度的测定95
实验44材料拉伸强度的测定99
实验45材料硬度的测定104
实验46半导体材料电阻和电阻率的测定107
实验47薄膜厚度和折射率的测定111
实验48材料杨氏模量的测定114
实验49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的工作原理及微观形貌观察118
实验50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的工作原理及微观形貌观察121
实验51金属材料热膨胀系数的测定125
实验52超级电容器的组装及电化学性能测试127
实验53聚合物的圆二色谱(CD)测定131
实验54ZnS纳米颗粒的光致发光性能测定132
实验55聚合物热转变温度及稳定性测定135
实验56压电陶瓷的介电性能测定137
实验57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物相分析139
实验58凝胶渗透色谱测定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141
实验59不同铸铁的显微组织分析146
实验60循环伏安法测试氧化还原曲线150
参考文献1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