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达峰碳中和:区域政策与技术路线--基于四川省的案例研究
定 价:278 元
- 作者:曲建升,陆颖,秦小林
- 出版时间:2024/11/1
- ISBN:9787030777171
- 出 版 社:科学出版社
- 中图法分类:X511
- 页码:319
- 纸张:
- 版次:1
- 开本:B5
本书从全球“双碳”技术发展趋势出发,结合我国“双碳”战略,梳理当前我国“双碳”战略的目标、制度、发展布局、技术现状等。同时,以四川省为例,对四川省“双碳”发展的现实基础、政策环境、技术布局与竞争力等进行梳理,采用专家咨询、社会调研、产业技术分析、政策研究、文献计量等方法,分析提出四川省开展“双碳”工作的战略重点与主攻方向,并绘制四川省“双碳”关键技术发展路径图。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2005/09-2008/12,兰州大学地理系,博士
2001/09-2004/07,兰州大学地理系,硕士
1994/09-1998/07,兰州大学地质系,学士2021-02~至 今 ,中国科学院成都文献情报中心,党委书记/研究员
2010-07~ 2020-01,中国科学院西北生态环境资源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2005-07~ 2010-06,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副研究员
2002-04~ 2005-07,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信息中心,助理研究员气候变化战略情报与政策研究主持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中科院先导专项等项目十余个等,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西部突出贡献奖、甘肃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甘肃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甘肃省科技情报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等奖。担任国际全球变化组织(IGBP、IHDP、WCRP、DIVERSITAS)中国全球变化研究信息中心常务副主任、兰州大学兼职教授、中国地理学会会员、美国地球物理学会会员、中国气象学会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甘肃省循环经济专家委员会委员、兰州市第十一届青联委员、《气候变化科学快报》执行主编、《黄金科学技术》常务副主编。
目录
前言
第一章绪论1
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全球化背景1
二、四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意义与基础条件2
三、四川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要技术方向3
(一)零碳技术——清洁能源3
(二)低碳技术——低碳工业与低碳社会3
(三)负碳技术——CCUS与生态固碳增汇4
第二章国外碳达峰碳中和政策态势分析5
一、美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态势5
(一)总体框架5
(二)主要战略5
二、欧盟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态势7
(一)总体框架7
(二)主要战略8
三、英国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态势10
(一)总体框架10
(二)主要战略11
四、加拿大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态势12
(一)总体框架12
(二)主要战略13
五、小结14
第三章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发展现状16
一、我国碳中和政策与产业体系16
(一)碳中和政策体系16
(二)碳中和产业链格局21
二、我国碳排放基本情况23
(一)二氧化碳排放总量23
(二)人均二氧化碳排放24
(三)累计二氧化碳排放25
(四)碳排放结构26
三、我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情况26
(一)化石能源生产26
(二)可再生能源发电供给27
(三)化石能源消费28
(四)能源利用效率28
(五)电力消费与电气化29
四、小结30
第四章我国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竞争力分析32
一、清洁能源32
(一)光伏33
(二)风能43
(三)氢能52
(四)核能61
二、工业过程低碳化及低碳社会转型69
(一)钢铁行业69
(二)有色行业77
(三)化工行业83
(四)建材行业90
(五)绿色交通95
三、碳捕集、利用与封存102
(一)碳捕集102
(二)碳地质利用与封存110
四、生态固碳增汇119
(一)生态保护与修复119
(二)湿地固碳增汇125
(三)草原固碳增汇130
第五章四川碳达峰碳中和现实基础135
一、自然和资源条件135
(一)地理条件135
(二)气候类型136
(三)矿产资源136
二、经济发展转型趋势137
(一)经济水平137
(二)区域发展138
(三)人口结构139
(四)城镇化水平141
三、能源资源结构与生产特征141
(一)能源资源储量141
(二)能源生产特征142
四、能源消费调整及驱动因素145
(一)能源消费结构145
(二)煤炭消费现状146
(三)天然气消费现状149
(四)电力消费现状149
五、碳排放结构与特征150
(一)分能源品种碳排放151
(二)分行业领域碳排放154
(三)分空间区域碳排放156
(四)碳排放驱动因素158
六、小结159
第六章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政策环境161
一、碳排放管理制度161
(一)区域碳排放清单核算161
(二)责任主体视角核算168
(三)产品碳足迹核算171
二、绿色金融投资172
(一)绿色金融国际经验借鉴173
(二)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现状175
(三)绿色投资对碳排放影响的机制分析179
(四)四川绿色金融面临的挑战181
(五)绿色金融体系发展建议184
三、碳交易体系建设186
(一)国际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经验186
(二)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发展与经验190
(三)碳配额分配方案制度分析194
(四)我国用能权交易市场的发展现状198
(五)四川碳交易市场体系建设思路方向200
四、碳关税体系建设203
(一)国际碳关税制度发展现状203
(二)碳关税的经济影响机制分析206
(三)碳关税对四川重点产业影响分析210
(四)四川碳关税应对体系建设215
五、小结216
第七章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布局与竞争力分析218
一、四川碳达峰碳中和主要技术布局218
(一)四川清洁能源技术发展现状与布局218
(二)四川低碳工业与低碳社会技术发展现状与布局225
(三)四川CCUS与生态固碳增汇技术发展现状与布局230
二、四川碳达峰碳中和关键技术竞争力评价237
(一)清洁能源237
(二)低碳工业与低碳社会251
(三)CCUS与生态固碳增汇254
三、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市场发展258
(一)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市场发展调研258
(二)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技术市场发展SWOT分析263
四、四川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布局264
(一)四川“双碳”产业布局264
(二)成都市碳达峰碳中和产业布局265
(三)四川碳达峰碳中和产业代表性企业266
(四)各省份产业链建圈强链经验274
五、小结290
第八章四川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与技术路线分析293
一、清洁能源293
(一)光伏295
(二)风能296
(三)氢能298
(四)核能300
二、低碳工业与低碳社会302
(一)冶金行业302
(二)化工行业304
(三)建材行业304
(四)交通行业305
三、CCUS与生态固碳增汇306
(一)碳捕集308
(二)碳地质利用与封存308
(三)生态保护与修复309
(四)湿地固碳增汇310
(五)草原固碳增汇311
第九章政策建议312
一、绿色金融政策体系312
(一)创新绿色金融碳汇工具312
(二)完善绿色金融市场监管312
(三)提升二者相互支持能力313
二、绿色外贸体系政策313
(一)积极申建绿色贸易示范区313
(二)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314
(三)实现对外贸易绿色转型314
三、产业发展政策体系315
(一)指导思想316
(二)重点方向316
(三)主要任务3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