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引进自 Elsevier 出版集团,是一部全面介绍头颈部解剖的影像学经典专著。全书按照头颈部的亚部位分为七篇,详细阐述了正常解剖基础要点、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与优缺点、影像解读思路与易犯错误,以及影像解剖与临床或病理对照等内容。本书包含由专业人员绘制的数百幅大体解剖、断层解剖和部分影像解剖的全彩色示意图,以及多断面高分辨率CT、磁共振成像和超声图像,所有示意图和影像图都有相应标注及简明图示说明。全书内容翔实,层次清楚,图片清晰,标注准确,是放射科、肿瘤科、放射治疗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眼科、神经内外科医师、医学生及解剖专业人员的权威头颈部影像解剖参考书。
本书采用简洁的条目编写形式,方便读者快速查阅和学习参考。每一章都提供了正常解剖的基础要点、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影像与临床或解剖对照等内容,并在合适的章节提供了临床 - 影像对照内容,以便进一步加强读者对解剖及其与病变之间关系的理解与学习。全书包括数百幅由专业人员绘制的全彩色示意图及高分辨率多断面 CT、磁共振成像和超声图像。每幅示意图和图像都对主要结构准确标注并有简要的图示说明,以帮助读者准确理解和学习。
鲜军舫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医学影像中心主任、放射科主任,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国家卫生计生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 15 届、第 16 届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 14 届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 15 届委员会头颈学组组长,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 16 届委员会医学影像质量控制与管理规范工作组组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影像医学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SCI 收录期刊)、《中华放射学杂志》编委,《中华解剖与临床杂志》副总编辑,《磁共振成像》副主编。作为负责人获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课题资助 20
余项。
于文玲
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中国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消化学组委员,北京医学会放射学分会感染学组委员。从事头颈部影像诊断工作 20 余年。参与编写头颈部影像学专著 10 余部,发表影像诊断领域相关专业文章 10 余篇。
目 录
第一篇? 颞骨及颅底Temporal Bone and Skull Base
002 颅底概述
012 前颅底
028 中颅底
038 后颅底
048 颞骨解剖
064 颞骨斜位重建解剖
070 外耳道解剖
076 中耳 - 乳突解剖
084 内耳解剖
092 岩尖解剖
100 桥小脑角 - 内耳道解剖
106 颞下颌关节
第二篇? 脑神经 Cranial Nerves
114 脑神经概述
126 嗅神经(CNⅠ)
130 视神经(CNⅡ)
138 动眼神经(CNⅢ)
146 滑车神经(CN Ⅳ)
150 三叉神经(CN Ⅴ)
162 展神经(CN Ⅵ)
166 面神经(CN Ⅶ)
174 前庭蜗神经(CN Ⅷ)
180 舌咽神经(CN Ⅸ)
186 迷走神经(CN Ⅹ)
192 副神经(CN Ⅺ)
196 舌下神经(CN Ⅻ)
第三篇? 眼? 眶 Orbit
204 眼眶概述
214 骨性眼眶及孔道
218 视神经 / 鞘复合体
222 眼球
224 海绵窦
第四篇? 鼻及鼻窦 Nose and Sinuses
236 鼻窦概述
246 窦口鼻道复合体
250 翼腭窝
258 额隐窝及相关气房
第五篇? 舌骨上颈部及舌骨下颈部 Suprahyoid and Infrahyoid Neck
270 舌骨上颈部间隙和舌骨下颈部间隙概述
289 咽旁间隙
297 咽黏膜间隙
309 咀嚼肌间隙
319 腮腺间隙
331 颈动脉间隙
339 咽后间隙
347 椎周间隙
355 颈后间隙
363 内脏间隙
371 喉
391 下咽
401 甲状腺和甲状旁腺解剖
415 颈段气管和食管
425 颈部淋巴结
439 面部肌肉和浅表肌腱膜系统
第六篇? 口腔 Oral Cavity
450 口腔概述
458 口腔黏膜间隙
460 舌下间隙
466 下颌下间隙
472 颊间隙
478 舌
484 磨牙后三角
488 下颌骨和上颌骨
第七篇? 脊柱 Spine
496 颅颈交界
512 颈椎
530 臂丛神经
颅底概述
一、术语
(一)缩略语
● 颅底(skull base,SB)
(二)定义
● 颅底:复杂的颅腔骨性底部,将颅内结构与鼻窦、眼眶和舌骨上颈部(suprahyoid neck,SHN)分隔
● 内有颅腔与舌骨上颈部间隙、眼眶、鼻窦之间重要的神经血管结构穿行
二、影像解剖学
(一)概述
● 颅底由 5 块骨组成
○ 成对骨:额骨和颞骨
○ 不成对骨:筛骨、蝶骨和枕骨
● 两个面
○ 颅内面:大脑、垂体、脑池、脑神经(cranial nerve,CN),以及颅内血管结构,包括海绵窦
○ 颅外面:颅外头颈部
- 前部:鼻腔、额窦、筛窦及眼眶
- 中部:鼻咽黏膜间隙、咀嚼肌间隙、腮腺间隙及咽旁间隙
- 后部:鼻咽黏膜间隙、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及椎周间隙
● 三个区域
○ 前颅底(anterior skull base,ASB)、中颅底(central skull base,CSB)及后颅底(posterior skull base,PSB)
○ 前颅底
- 前外侧界:额骨
- 下方解剖关系:鼻腔顶部、筛窦、额窦、眼眶及眶部管道
- 上方解剖关系:额叶、CNⅠ
- 前中颅底分界:蝶骨小翼(蝶骨嵴)与蝶骨平台
○ 中颅底
- 下方解剖关系:咽黏膜间隙顶部、咀嚼肌间隙、腮腺间隙及咽旁间隙
- 上方解剖关系:颞叶、垂体、海绵窦、Meckel 腔及 CNⅠ~CNⅣ、CNⅥ、CNⅤ1~CNⅤ3
- 颅中后窝交界:鞍背、内侧为后床突、外侧为岩骨嵴
○ 后颅底
- 下方解剖关系:咽黏膜间隙后部、颈动脉间隙、咽后间隙及椎周间隙
- 上方解剖关系:脑干、小脑、CNⅦ~CNⅧ、CNⅨ~CNⅫ、横窦和乙状窦
- 后界:枕骨
(二)内容物
● 前颅底
○ 内容物:额骨、筛骨、蝶骨小翼和蝶骨平台
○ 穿行的孔道及结构
- 筛板:CNⅠ、筛动脉
- 视神经管:CNⅡ、眼动脉
● 中颅底
○ 内容物:蝶骨体、蝶骨大翼和颞骨前部
○ 穿行的孔道及结构
- 眶上裂:CNⅢ、CNⅣ、CNⅤ1、CNⅥ及眼上静脉
- 眶下裂:眶下动、静脉及眶下神经
- 颈动脉管: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及交感神经丛
- 圆孔:CNⅤ2、圆孔动脉及导静脉
- 卵圆孔:CNⅤ3、岩小神经、上颌动脉脑膜副动脉分支及导静脉
- 棘孔:脑膜中动、静脉、下颌神经脑膜支
- 破裂孔:不是真正的孔道,是颈内动脉管岩骨水平段前内侧的软骨性管底
- 翼管:翼管动脉与翼管神经
● 后颅底
○ 内容物:枕骨与颞骨后部
○ 穿行的孔道及结构
- 内耳道:CNⅦ、CNⅧ和迷路动脉
- 舌下神经管:CNⅫ
- 枕骨大孔:CNⅪ脊髓根、椎动脉及延髓
- 颈静脉孔神经部:CNⅨ、Jacobson 神经(舌咽神经鼓室支)及岩下窦
- 颈静脉孔血管部:CNⅩ、Arnold 神经(迷走神经耳支)、CNⅪ、颈静脉球及脑膜后动脉
三、解剖成像要点
(一)关注要点
●颅底最佳影像检查方法为高分辨率 MRI 与 CT 骨窗的联合
○ 全面评估颅底的 MRI 必须包括 T1WI、T2WI 与脂肪抑制增强后 T1WI
○ CT 骨窗明确显示骨质改变
● 颅外肿瘤可通过邻近颅底的舌骨上颈部间隙或结构的神经周围蔓延累及颅内
○ 咀嚼肌间隙:三叉神经下颌支
○ 腮腺间隙:面神经
○ 眼眶:三叉神经眼支、动眼神经、滑车神经和展神经
○ 鼻窦、鼻腔和翼腭窝:三叉神经上颌支
(二)推荐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 CT 骨窗
○ 轴位薄层及冠状面重建
○ 显示骨质解剖采用包括边缘强化的骨算法重建及较大的窗宽(>2000HU)
○ 显示软组织采用窄窗宽(200~400HU)及软组织算法重建
○ 若可行 MRI 检查,可不用 CT 增强扫描
● MRI:薄层厚(≤4mm)、轴位及冠状面 T1WI、T2WI 与脂肪抑制增强后 T1WI
○ 平扫 T1WI 图像利用天然的骨髓内脂肪作为“对比”
○ 显示动脉与静脉采用 MRA 及 MRV
(三)影像学易犯的错误
● 较大的盲孔或副孔可能是正常变异
● MRI 上颈静脉孔内血流信号可形成与肿物相似的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