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内化和复制厌女症
破除女性之间的有毒竞争
建立自爱与自信,重塑姐妹情谊
《女性之间的隐秘战争》旨在探讨女性之间的竞争和敌对关系,深入挖掘了家庭、职场和生活3大场景中女性之间的竞争现象。作者们提出,女性之间的竞争是一个被社会视为禁忌的话题,它常常被隐藏和否认。这种否认可能导致竞争变得有害。
作者们从历史学、生物学、心理学和社会学4个层面来探讨女性厌女及女性之间有毒竞争的成因,并根据了科学证据和对百余位女性的采访调查,提出了实用的建议,例如学会庆祝彼此的成功、从匮乏心态转向富足心态培养自信,建立3种类别的女性互助社团、用3个过滤器辨别谣言,帮助女性克服有毒竞争,重建自我认同,重塑女性之间的友谊。
女性之间从冲突到合作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友好的竞争和不同观点的表达使我们的联系更加紧密。
女性可以野心勃勃,同时也可以为他人的成功而欢欣鼓舞:我们不必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不再厌女,我们停止用双重标准看待女性之间的关系
被性缘化的闺蜜情、被间接对立的母女和婆媳关系都来源于我们对女性“既要温柔贤惠又要能赚钱带娃”的过高要求,女性不需要比男性更加完美。
和女性站在一起,我们接受友好的竞争并积极展示她们的成功
建立女性职业互助网络,公开赞扬那些取得成就的女性。最重要的是,我们要学会拥抱自己的成功,而向女性展示成功不仅仅是男人的专利。
发扬女性的主体性,我们乐于看见女性表达情绪和观点
享受友谊的同时直言不讳我们的困扰,大声地讲出愤怒与不满,善用“放大技巧”重复女性的观点,我们的诉求就能被更清晰地听到,也更有力量。
[法]伊丽莎白·卡多赫
élisabeth Cadoche
记者、作家、纪录片导演,擅长洞察现实背后的心理与文化等因素。
[法]安娜·德·蒙塔尔洛
Anne De Montarlot
心理治疗师、培训师,在伦敦从业14年。专注研究在文化因素的影响下,女性如何摆脱束缚,活出完整的自我的议题。
第1章女性之间的竞争现状
嫉妒与羡慕:被压抑的欲望
与生俱来的本能
我们从未学会竞争
女性比男性更厌女?
结束自我怀疑和否认
厌女不仅仅是一种观点
体育圈的女选手和“太太团”
斗艳的演员和攀比的母亲
外貌是竞争重灾区
为什么你从不觉得自己最美?丨我们有权变美吗?
服美役:男性凝视的内化
对女性权力的损害
女性主义者之间的隐秘战争
当竞争转变为暴力和仇恨
网络暴力:谩骂女性的女性丨“我们的成功凸显了她们的失败”
一夫多妻制下的女性竞争
第2章女性竞争从何而来?
历史学的解释
公主、疯女人和女巫丨包办婚姻和割礼丨后宫禁地:内斗的温床丨宠妃之争丨代代相传的财务焦虑
生物学的解释
性内竞争:造谣、嘲讽和孤立丨美丽、纤瘦、年轻:以生存为目的丨竞争是趋向,并非宿命
心理学的解释
厄勒克特拉情结:冲突回避丨普遍缺乏自信丨“女性就该温柔友善”的教条丨得不到的东西,就毁掉丨被动攻击
社会学的解释
内化的厌女症丨矛盾的指令丨害怕“放纵”丨无法逃离的选美比赛丨害怕不被喜欢
第3章 家庭内部竞争
姐妹之间
一个被男人偏爱,一个成为母亲丨争夺父母的爱丨光明与阴影的游戏丨不是朋友,却是最亲的人丨权力关系的传递丨三个女人一台戏?丨名人姐妹:情敌or盟友 ?
母女之间
从爱慕到反抗丨“要么是女人,要么是母亲”丨当女儿成了施虐者
继母女、婆媳之间
从恶人到“母亲”丨婆媳关系:被间接对立的女性
第4章竞争与友谊
女性友谊的发展
与真正的爱情并无太大区别丨抵御竞争最强大的堡垒丨友情中放大的情绪和冲突
友谊中的“母女”角色
弥补母女间的缺失
女性友谊与男性友谊
家庭对男性更重要,朋友对女性更重要?丨催产素:与女性交谈更能缓解压力
女性之间的沉默与攻击
难以敞开的心扉丨“好女孩”的内疚与憎恨丨必须表达愤怒丨收获爱情 = 失去朋友?
当友谊中出现“背叛”
避免不必要竞争的 5 个技巧
第5章 职场中的竞争
“看不见”就不存在?
像男人一样对待其他女性
上桌的女性只能有一位
蜂后综合征
被抑制的愤怒
有毒的母性权威
沉迷于竞争游戏
对颠覆传统的恐惧
政治和商业领域的特例
在男性为大多数的行业中
批评永远存在
第?6?章 女性团结与姐妹情谊
承认自己的敌意
决定永远站在女性的一边
妇女之岛:危机让我们携手共进
姐妹情谊(Sororité):颠覆和创造的力量
贝古因社团:曾经的自由飞地
#MeToo 运动远未结束
拥抱她们的成功
拒绝参与男人的游戏
从匮乏心态转向富足心态
友好的竞争可以扩大“胜利”的总量
慷慨是姐妹情谊的载体
将姐妹情谊转化为具体行动
三个过滤器:真东西、好东西和有用的东西丨女性团
结宣言
结 语 个人生活和工作中建立姐妹情谊的建议
精彩摘抄
当竞争转变为暴力和仇恨
如果你从未关注过八卦消息,请举手示意!其实,我们在关 注这些消息时,我们对明星私生活的好奇心也得以满足。我们发现明星们实际上并不像他们的官方照片展示的那样迷人,我们会为某位女演员增加的体重、某位女歌手长出的橘皮纹而感到惊讶,直到把她们当作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是我们大多数人的共同经历。
我们时常会看到有损女明星们“完美形象”的照片,还总是很快就注意到她们的“缺陷”——那些多余的赘肉,或者是她们在
情人陪伴下的醉态。这些照片可能会令我们感到安慰,但我们可能在无意间为诽谤敞开了大门,进而加深了女性之间的隔阂。
网络暴力:谩骂女性的女性
在网络世界中,普遍的文字暴力所带来的风险令人担忧。但更令人侧目的是,其中女性对女性的攻击尤为可怕,从而反映出了网络暴力的一个特殊侧面。
2016 年,一家英国公司在以“反对网络厌女症”为主题的背景下进行了一项研究。他们发现,在推特(原社交媒体平台
Twitter,现更名为 X)上,“婊子”和“妓女”等侮辱性字眼在英语圈每天会被提及 3 000 次左右:其中 38.7% 由男性发出,而剩下的 61.3% 由女性发出。
女性更容易对其他女性使用性别歧视类词汇。这种现象在政治领域尤为突出,在 2016 年和 2020 年唐纳德·特朗普的两次美国总统竞选中,尽管他发表了一些性别歧视的言论,强化了性别刻板印象,但他依然赢得了众多女性选民的支持。跟特朗普同时竞选的希拉里·克林顿也在寻求白宫所象征的最高权力。然而, 她并没有被视为姐妹力量的源泉,而是被一些持守传统女性角色观念的美国选民视为威胁。
这种女性间的对立,似乎是对女性主义艰难获得的成就的一种亵渎,不禁让人想起 20 世纪 70 年代美国历史上最著名的“保守党第一夫人”菲利斯·施拉弗莱(Phyllis Schlafly)与女性主义者的斗争。她成功地动员一大批家庭主妇去阻止《平等权利法案》(Equal Rights Amendment,ERA)这一法律被写入美国宪法。
英国国际计划组织(Plan International)对美国、肯尼亚、印度和日本等 22 个国家的 14 000 名年轻女性进行了调查。调查发现,58% 的受访女孩曾经是网络骚扰的受害者,她们都在网络上遭受过侮辱、暴力威胁和性骚扰。这种网络骚扰对 14~16 岁少女的负面影响尤为严重。如果这个年龄段的女孩长期活跃在社交网络上,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男孩的两倍。此外,39% 的 Z 世代①女性都曾在网络上遭受过身体羞辱,即对她们的身体进行贬低。虽然网络上对于身体形象多元化的接受度正在提高,但这种骚扰仍会造成极大的危害。值得注意的是,这种骚扰并不都来自男性。
社交媒体以其复杂且难以控制的表达方式,揭示了女性之间惊人的嫉妒心理。散布流言蜚语通常被视为女性特有的行为,恶意的、无根据的流言蜚语正在像病毒一样在社交媒体上传播着,令我们感到不安。
代代相传的财务焦虑
美国作家斯蒂芬·柯维(Stephen Covey)提出的“稀缺心态”理论,揭示了这样一种恐惧:当所有女性只能依赖一个君主来满足她们的需求,同时又不得不面对分享的现实时,就会产生“稀缺心态”。如果我们从资源稀缺的角度来看待世界,这就意味着一切都是有限的。因此,在共享蛋糕的情况下,一个人的取用无疑会减少其他人可享用的部分。而这种关于有限的认知偏差和由此产生的焦虑就深深地藏在每个女性的思维当中。即便我们知道,我们生活的社会在这方面已经有了很大的改善,但父权制仍然影响着女性,她们仍然会因“匮乏”感到恐惧。
这种匮乏心态继续在女性心理中潜移默化地传播:她们认为她们的工作机会不足,可以相识并发展婚恋关系的男性也严重不足,所能拥有的财富也有限。在她们眼中,一切都是有限的,好像在男性和女性之间,成功和富足并不会以相同的方式实现。这一观念所涉及的核心问题其实与财务安全有关,或者更准确地说, 是对财务危机的恐惧。代代相传的财务焦虑仍然存在于女性之间,“永远不够”的限制性心理暗示也因此被强化了。这种恐惧往往间接转化为攀比、嫉妒和竞争,最后导致女性之间的对立。
正如柯维所阐释的,这一切都与我们的认知有关。要想避免这种基于恐惧的竞争,那么我们就需要培养女性的合作精神,并采取相反的思维方式——富足心态,也就是说,不论男女,每个人都有着充足的资源。这涉及范式的转变:“范式①之所以强大,是因为它们创造了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如果你想在生活中实现微小的变化,那就改变你的态度。但如果你想要根本性的变化,就需要改变你的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