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继《世界大学100强》后,介绍中国知名大学
的历史沿革、学科特色、重点院系、学生结构、师资队
伍、校园文化等的又一力作。《中国大学100强》以“双
一流”建设高校为主,突出发展水平、行业一流、区域
特色、服务贡献等,呈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大学建设
与发展的成就,中国百所大学深厚的精神内涵、丰富的
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发展模式。
全书内容翔实、资料丰富,可为学生和家长选择大
学和学科专业以及为国内外学者进行院校研究提供有益
参考,亦可作为高等教育学、研究生教育学的教学用
书,以及作为大学管理与研究人员、留学服务机构的参
考书。
《世界大学100强》姊妹篇,介绍中国知名百所大学的学科特色、重点院系、师资队伍。
王战军,1956年生,教育部高等教育教学评估中心原副主任;现任北京理工大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华北地区大学
北京大学 / 2
中国人民大学 / 6
清华大学 / 10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4
北京理工大学 / 18
中国农业大学 / 22
北京师范大学 / 26
中央民族大学 / 30
北京外国语大学 / 34
中国政法大学 / 38
北京邮电大学 / 42
中国传媒大学 / 46
北京科技大学 / 50
北京交通大学 / 54
中央财经大学 / 58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62
华北电力大学 / 66
北京中医药大学 / 70
北京林业大学 / 74
北京工业大学 / 78
北京化工大学 / 82
北京体育大学 / 86
中央音乐学院 / 90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 / 94
南开大学 / 98
天津大学 / 102
河北工业大学 / 106
山西大学 / 110
太原理工大学 / 114
内蒙古大学 / 118
东北地区大学
大连理工大学 / 124
东北大学 / 128
吉林大学 / 132
东北师范大学 / 136
哈尔滨工业大学 / 140
哈尔滨工程大学 / 144
华东地区大学
复旦大学 / 150
同济大学 / 154
上海交通大学 / 158
华东理工大学 / 162
东华大学 / 166
上海中医药大学 / 170
华东师范大学 / 174
上海外国语大学 / 178
上海大学 / 182
南京大学 / 186
苏州大学 / 190
东南大学 / 194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98
南京理工大学 / 202
中国矿业大学 / 206
河海大学 / 210
江南大学 / 214
安徽大学 / 21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222
合肥工业大学 / 226
山东大学 / 230
中国海洋大学 / 234
中国石油大学 / 238
厦门大学 / 242
福州大学 / 246
浙江大学 / 250
南昌大学 / 254
台湾大学 / 258
华中地区大学
武汉大学 / 264
华中科技大学 / 268
中国地质大学 / 272
武汉理工大学 / 276
华中师范大学 / 280
郑州大学 / 284
河南大学 / 288
湖南大学 / 292
中南大学 / 296
华南地区大学
中山大学 / 302
暨南大学 / 306
华南理工大学 / 310
南方科技大学 / 314
香港大学 / 318
香港中文大学 / 322
香港科技大学 / 326
香港理工大学 / 330
广西大学 / 334
海南大学 / 338
澳门大学 / 342
西南地区大学
四川大学 / 348
西南交通大学 / 352
电子科技大学 / 356
重庆大学 / 360
西南大学 / 364
贵州大学 / 368
云南大学 / 372
西藏大学 / 376
西北地区大学
西北大学 / 382
西安交通大学 / 386
西北工业大学 / 390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 394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 398
兰州大学 / 402
青海大学 / 406
新疆大学 / 410
后记 / 414
大学(university/college)是知识传递与发展的中心,是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枢纽,体现了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化的“性格”,携带着不同文明的基因。大学的发展与国家的历史演进、经济发展、科技发展、文化传承与创新协同共生。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大学在促进国家发展、推动社会进步方面发挥的作用越来越显著,逐渐成为国家战略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世界一流大学(world?class university)成为各国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文化繁荣的重要选择。
西方大学起源于城市兴起后的各类行会。因此,西方大学教育重视以从事专业劳动为目的的专门基础知识养成。受到14世纪文艺复兴的影响,西方大学摆脱了神学影响下的以发展、支撑神学合法性、合理性为内核的知识传承模式,转而将科学和真理作为大学的核心追求,形成追求学术自由、自治的文化氛围。柏林洪堡大学和威斯康辛大学丰富了大学的职能。工业革命在欧洲兴起,使大学发展与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勾连。大学与社会的相互建构,一方面体现在社会的发展需要大学培养人才和生产新的知识,另一方面社会潜移默化地推动了大学的自我改造。第
二次世界大战后,研究型大学对国家发展的重要作用得到重视,大力发展研究型大学成为各国政府的一项重要国家战略。同时,欧洲和美国作为高等教育的诸多重要事件的起点,西方大学模式逐渐成熟,并成为大学发展的主流模式。
中国古代的教育以“修身、齐家、治国”等品德培养为核心,注重人文修养和个人品质的形成,真正现代意义上的大学则迄自清末民国初年。1898年的戊戌变法将发展高等教育作为“新政”的措施之一,建立了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所国立综合性大学——京师大学堂。京师大学堂主张“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奠定了中国近代大学发展以学习西方为主的发展基调。之后,中国陆续建立了北洋大学堂等一批现代大学。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高度重视人才培养和教育的发展,陆续创办了马克思共产主义学校、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苏维埃大学、高尔基戏剧学
校、红军通信学校、中国工农红军军医学校等,培养了一批工农运动领导骨干和高级干部。延安时期又先后创办了陕北公学(中国人民大学前身)、自然科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延安大学等,为开创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大学发展模式奠定了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我国借鉴苏联高等教育模式,对传统的大学进行社会主义改造。1952年,为了建立中国自己的工业体系,我国开始进行大规模的高校院系调整,加强工科院校和单科性专门学院的建设。1961年,国家发布《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草案)》(简称“高教六十条”),大学发展回归理性,教育质量实现较大提升。1977年恢复高考,我国大学面貌焕然一新。198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的颁布,标志着大学发展进入法制化、规范化的高速发展阶段。
1988年,国家教委在全国组织评选了416个高等学校重点学科点,涉及107所大学。大学发展进入重点建设的新阶段。1994年,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满足社会对高层次、多元化人才规模的需求,国家正式启动面向21世纪、重点建设100所左右的高等学校和一批重点学科的建设工程(简称“211工程”),使相当一批高等学校和重点学科点能够成为培养高层次专
门人才和解决国家经济建设、科技和社会发展重大科技问题的基地,在教育质量、科学研究和管理等方面处于国内先进水平,并有一定的国际影响。其中若干所高等学校和部分重点学科点达到或接近世界先进水平,有112所高校入选“211工程”建设项目,考虑到部分学校两地办学相互独立等原因实为116所。
1998年,教育部决定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重点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部分高等学校创建世界一流大学和高水平大学(简称“985工程”),先后有39所大学进入“985工程”项目,有力地带动了中国大学的建设与发展,引领我国教育水平跨入世界中等偏上行列。2015年,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审议通过《统筹推进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总体方案》,我国开始实施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简称“双一流”建设)重大战略。“双一流”建设是继“211工程”“985工程”之后的又一国家战略,旨在提升中国高等教育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支撑。首轮“双一流”建设共有一流大学建设高校42所,其中 A类36所,B
类6所;一流学科建设高校95所。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147所。建设学科中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基础学科布局59个,工程类学科180个,哲学社会科学学科92个。北京大学、清华大学自主建设的学科自行公布。通过两轮的建设,我国大学质量提升和结构优化成效显著,产出了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步做出了重要
贡献。
我国有独特的历史、独特的文化、独特的国情,决定了我国要扎实办好中国特色的大学。为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国大学的精神内核和文化底蕴,讲好中国大学的发展故事,展现中国大学的精神文化,推介中国大学的办学模式,扩大中国大学的全球影响力,我们组织、遴选了百所中国大学进行“画像”,力求全面描述其发展模式、学科特色、招生情况、大学文化,全面展现中国百所大学深厚的精神内涵、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发展模式。
在中国百所大学的遴选过程中,我们按照“顶级优先、兼顾特色、结构合理”的原则,突出发展水平、行业一流、区域特色、服务贡献,充分考虑所选大学的国际认可和区域分布,充分展现中国高等教育的实力和特色。内地大学遴选以147所“双一流”建设高校为主要对象,同时考虑建设水平和国际影响,兼顾地域特点、行业特征、民族特色等。港澳台地区大学遴选以世界大学排行榜为依据,兼顾地区分布情况。同时,我们邀请知名专家、学者组成大学遴选专家委员会,审核把关遴选结果。最终确定了100所中国顶级大学名单,其中“双一流”建设央属高校72所,省(市)属高校22所,港澳台地区高校6所。
我们对中国100所顶级大学的描述按照“三要点、六要素”的思路展开。“三要点”涵盖三项主要内容:一是办学模式,我们关注中国顶级大学如何构建教育模式,以及这些模式如何适应并推动学术和社会发展;二是学术贡献,研究这些大学在学术领域取得的显著成就,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所做的贡献;三是精神文化,探讨在大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独特的精神价值和文化传统。“六要素”包括历史沿革、优势学科、重点院系、学生构成、师资力量、校园文化六个方面。通过这种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力求能够全面探析中国顶级大学的现状、特征、形成规律和发展趋势。这不仅有助于揭示这些大学成功的关键因素,而且能够为政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以及学术界提供宝贵的见解和建议。
我们期望,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背景下,本书和之前出版的姊妹篇《世界大学100强》,能够为全球读者深入了解全球大学发展和中国大学建设打开一扇窗口,为加深对“新时代”大学内涵、功能、作用的认识,创新大学发展模式提供重要参考,同时激发学者们对世界尤其是对中国大学发展的深入思考、研究,促进我国“院校研究”走向深入。我们更加希望本书能够为促进国际间大学文化交流与合作、全球学生流动和中国世界一流大学建设提供有益借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贡献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