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作为北京市属高校文理兼容的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自1978年以来持续探索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科研促进教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路径。本论文集既是对科研教学互促共生的思考,也是地方高校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践成果总结。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与战略性支撑。高校作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前沿阵地,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强化科学研究和教育教学的协同联动,以科研赋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加有力的教育支持、科技支撑和人才保障。对高校而言,教学与科研,如鸟之两翼、车之双轮,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科教融合是世界一流大学的办学原则之一。
北京联合大学作为北京市最大的市属综合性大学,也是北京市重点建设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和北京市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坚决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大会精神,以学校第六次党代会胜利召开为标志,坚持高质量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坚持师生为本、坚持守正创新、坚持开放融合、坚持学以致用、坚持系统观念,全面实施“学术立校、人才强校、开放兴校、文化润校”四大战略,面向应用、面向需求、面向社会,努力培养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具有创新精神的优秀应用型建设人才。
应用文理学院在注重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注重服务首都、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取得宝贵经验。学院始终坚持科研促进教学,坚持科教融合,以北京学这一高精尖学科为龙头带动“人文北京”学科群建设,推进各学科的协同建设和共同发展。近些年,学科建设和科研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获批考古学一级学科博士点、文物专业领域博士点,实现了博士研究生人才培养的突破。有考古学、中国史、地理学、政治学4个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法律、文物、博物馆、新闻与传播、图书情报5个专业领域硕士学位授权点。从2015年到2024年,学院教师共获得各类纵横向科研项目1100余项,其中横向项目900余项、纵向项目200余项,到账经费总额超过4.35亿元;获批的纵向项目中,国家级项目47项、省部级项目90项。学院教师发表C刊及以上级别论文610余篇;出版学术专著140部;被各级政府部门采纳或获得领导批示的研究报告45篇;获得知识产权授权76件(含发明专利、实用新型和软件登记);获得省部级科研成果奖3项、省部级专项调查优秀集体奖1项、优秀个人奖3项。在办学过程中,学院始终坚持学科专业一体化建设,不断促进科研与教学的深度融合。一方面,鼓励教师积极进行科学研究,吸收国内外科学前沿知识,了解和掌握本专业、本领域最新成果,不断更新知识结构,并将这些前沿知识、最新成果等内容充分融入课堂教学中;另一方面,鼓励教师结合科研驱动式的实践教学,将丰富的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实践,将大量应用型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将优质科研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以科学研究的深度广度来增强教学创新的活力动力,使学生在掌握基本知识体系的基础上认知科研、热爱科研、参与科研,为学生的科研意识、科研兴趣和科研能力培养提供助力,实现教学与科研的良性互动和共同提升,有效地推动了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培养了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强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在探索科研促进教学过程中积累了大量经验与实践,形成了一些较有特色的做法和案例。本书将这些经典案例形成论文集,共同探讨科教融合等课题,促进学术交流。本书收集了法律系、新闻与传播系、历史文博系、城市科学系、档案系、应用文科综合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文化遗产传承应用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北京学研究所以及学院科研教学管理等部门的教师和管理人员论文31篇。这些论文从不同专业、领域、视角对科研促进教学进行了思考与总结,体现了学院科研促进教学的实践成果。这些实践成果的结集出版主要为高校从事教学、科研的教师,以及科教融合、科研与教学关系的研究者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本书的出版受到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基本科研业务费——“北京城乡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与活化创新”项目(122139918290104050)的资助。
征途漫漫,唯有奋斗;梦想成真,唯有实干!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将继续深化开展有组织的科研与教学,强化科技教育和人文教育协同,将最新科研成果融入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创新创业项目,把学院坚实的科研力量转化为专业建设实力。坚持“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持之以恒推动“+文化”,依托北京学新兴交叉学科平台建设,不断提升服务北京“四个中心”建设的能力,为学校开创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建设新局面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书的完成是众多同仁共同努力的结果,特别感谢知识产权出版社编辑张水华的辛苦劳作,同时感谢学院各位领导和同事的支持和帮助,感谢那些阅读和使用本书的教师、学生、研究者。
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
科技与研究生培养办公室
张景秋,女,兰州人,1967年11月出生。1998年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系人文地理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城市科学系主任,教授,北京联合大学校级骨干专业"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带头人,首都师范大学人文地理学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北京地理学会理事,美国地理学会会员。主持及参编专(译)著多部。主要研究方向是城市规划与区域发展、城市地理学、城市空间结构。
研究生知识产权实务课程思政的价值引领与路径探索
常 敏001
青年志愿服务助力环境教育
——北京市公园志愿服务机制调查报告
陈思淇 吕 超 吴 梅007
数字时代的新法科教育转型
——以企业法务实训课程教学改革为中心
郭娅丽 张晓薇016
OBE理念指导下刑事诉讼法学课程实践教学改革研究
李晓丽025
科研成果融入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
——以经济法学为例
王 平 毛晨宇 李玉红035
国家公园环境教育立法初探
吴析苧 邱 雨 吴 梅045
新文科背景下法学专业“科研反哺教学”机制研究
张一红 杨永振052
新文科背景下的“科教—产教”融合理念与实践
——以广播电视学课程建设为例
高胤丰 王 伟061
高校加强科技传播和科普教育的策略研究
金 韶 金雨茹 田欣瑶069
论生涯规划发展理念下新闻学专业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以省属T大学为例
邵 将077
一体两翼:从育人视角看高等院校科研对教学的促进作用
吴惠凡089
网络与新媒体专业教学与科研如何相互促进
钟 静096
考古文博类研究生毕业论文指导的探索
黄可佳103
立足学术,实践育人
——基于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的育人案例
张登毅112
田野求真促进辽金元考古教学内容的实践与探索
张 雯 靳雅群118
高校教师科研项目融入教学路径探析
——以北京联合大学相关专业为例
吕红梅 陈 曦126
经典史学论著研究对于历史学教学的促进意义
——以东晋建国史为例的教学案例分析
祁 萌133
“新文科”理念下科研项目促进文博人才培养的思考与实践
——以“北京地区出土古代服饰形象复原动态展示”项目为例
李若水144
基于产教融合的文化遗产保护与修复研究生培养的一点思考
周 华151
实践类课程双语教学改革模式探索
——以GIS技术与应用课程为例
陈 静 李艳涛 付 晓160
思政引领下的科研促进教学实践
——以土地管理课程为例
刘贵利 张远索 周爱华167
“科技创新驱动”地理学类专业协同育人模式研究
张景秋 周爱华 逯燕玲176
协同教学模式下的“教研相长”
——以地理学研究生学术道德与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张远索 张景秋 谌 丽183
科研反哺教学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的探索与实践
周爱华 付 晓 孟 斌191
“科研反哺教学”背景下的GIS专业人才培养机制探索与实践
邹柏贤 逯燕玲 孟 斌199
科研促进教学在新文科课程创新中的实践探索
——以档案专业声影北京课程为例
范冠艳208
科研促进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李华莹216
科研促进教学在信息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实践
朱建邦224
新文科背景下计算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
常子冠 侯 爽 曹 莹232
试析跨学科知识导入案例教学模式
陈喜波243
夯实科学研究基础 促进教学能力提升
龚 卉2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