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不能永远披着白纱,踏着花瓣,走向红毯尽出的他,当我们携手走下红毯,迎人而来的是风是雨,是风雨声中恻恻的哀鸣。——但无论如何,我已举步上路。”
张晓风以《张晓风经典作品系列:步下红毯之后》驰名,时隔十三年后,她以更婉约、更高华的笔触,告诉我们步下红毯之后的人生——更广更大、更庄严更美好的人生。并以此书荣获“国家文艺奖”。
此书初版于1979年,重版重刷无数。2007年出版大字重拍版,书中收录张晓风于所作“不悔”序言,精绘岁月更迭,文字永恒真意,新版于五年内冲刷数十次,彰显其文字真挚动人,历久弥新。
《张晓风经典作品系列:步下红毯之后》同样收录张晓风为简体字版所写总序“曾是同年看花人”,文中写道:“偶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在中国大陆也有读者?我想,远方的读者应该是喜欢那些隐身在文字背后,属于古老文化中的华茂浑朴的记忆──啊!我们都是站在同一棵大树下惊艳的看花人,在同一个春天。”
《步下红毯之后/张晓风经典作品系列》编著者张晓风。 张晓风以《地毯的那一端》驰名,时隔十三年后,她以更婉约、更高华的笔触,告诉我们步下红毯之后的人生更广更大、更庄严更美好的人生。此书获“国家文艺奖”。 初版于1979年,重版重刷无数。2007年出版大字重排版,收录张晓风所作“不悔”序言,精绘岁月更迭、文字永恒真意,彰显其文字真挚动人,历久弥新。 张晓风为简体字版撰写总序时写道: “偶有人问我:为什么你在中国大陆也有读者?我想,远方的读者应该是喜欢那些隐身:在文字背后,属于古老文化中的华茂浑朴的记忆我们都是站在同一棵大树下惊艳的看花人,在同一个春天。”
张晓风,中国台湾著名散文名家。毕业于台湾东吴大学,并曾执教于该校及香港浸会学院,现任台湾阳明医学院教授。2012年作为亲民党候选人当选台湾地区第八届“立法委员”。
同是今春看花人(新版总序)
不悔(2007年版序)
爱情篇(1979年版代序)
种种可爱
种种有情
春之怀古
花之笔记
步下红毯之后
好艳丽的一块土
地泉
梅妃
一路行去
母亲的羽衣
许士林的独自
也是水湄
饮啄篇
衣履篇
惊
圣诞之拓片
情怀
音乐教室
念你们的名字
附录
(一)善变的女人/林治平
我们
(二)当胸拥抱伤痕
序《汪启疆散丈集》
序《血笛》
她的没有章法的供菜倒是有其文化交流的意义了。 从前,在中华路平交道口,总是有个北方人在那里卖大饼,我从来没有见过那种大饼整个一块到底有多大,但从边缘的弧度看来直径总超过二尺。 我并不太买那种饼,但每过几个月我总不放心地要去看一眼,我怕吃那种饼的人愈来愈少,卖饼的人会改行,我这人就是“不放心”。(和平东路拓宽时,我很着急,深怕师大当局一时兴起,把门口那开满串串黄花的铁刀木砍掉,后来一探还在,高兴得要命。)那种厚厚硬硬的大饼对我而言差不多是有生命的,北方黄土高原上的生命,我不忍看它在中华路上慢慢绝种。 后来不知怎么搞的,忽然满街都在卖那种大饼,我安心了,真可爱,真好,有一种东西暂时不会绝种了! 华西街是一条好玩的街,儿子对毒蛇发生强烈兴趣的那一阵子我们常去。我们站在毒蛇店门口,一家一家地去看那些百步蛇、眼镜蛇、雨伞节……“那条蛇毒不毒!”我指着一条又粗又大的问店员。 “不被咬到就不毒!”没料到是这样一句回话,我为之暗自惊叹不已。 其实,世事皆可作如是观,有浪,但船没沉何妨视作无浪;有陷阱,但人未失足,何妨视作坦途。 我常常想起那家蛇店。 有一天在一家公司的墙上看到这样一张小纸条:“请随手关灯,节约能源,支援十大建设。”看了以后,一下子觉得十大建设好近好近,好像就是家里的事,让人觉得就像自家厨房里要添抽风机或浴室里要添热水炉,或饭厅里要添冰箱的那份热闹亲切的喜气——有喜气就可以省着过日子,省得扎实有希望。 为了整修“我们咖啡屋”,我到八斗子渔港去买渔网,渔网是棉纱的,用山上采来的一种植物染成赭红色,现在一般都用尼龙的了,那种我想要的老式的棉纱渔网已成古董。 终于找到一家有老渔网的,他们也是因为舍不得,所以许多年来一直没丢,谈了半天,他们决定了价钱:“二角三!”二角三就是二千三百的意思,我只听见城里市面上的生意人把一万说成一块,没想到在偏僻的八斗子也是这样说的,大家说到钱的时候,全都不当回事,总之是大家都有钱了,把一万元说成一块钱的时候,颇有那种偷偷地志得意满而又谦逊不露的劲头。 有一阵子,我的公交月票掉了,还没补办好再买的手续以前,我只好每次买票——但是因为平时没养成那份习惯,每看见车来,很自然地跳上去了,等发现自己没有月票,已经人在车上了。 这种时候,车掌多半要我就便在车上跟其他乘客买票——我买了,但等我付钱时那些买主竟然都说:“算了,不要钱了。”一次犹可,连着几次都是这样,使我着急起来,那么多好人,令人“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长此以往,我岂不成了“免费乘车良策”的发明人了,老是遇见好人也真是让人非常吃不消的事。 我的月票始终没去补办,不过却幸运地被捡到的人辗转寄回来了,我可以高高兴兴地不再受惠于人了——不过偶然想起随便在车上都能遇见那么多肯“施惠于人”的好人,可见好人倒也不少,台北究竟还是个适合人住的地方。 P21-P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