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有般若照《论语》昌迦禅师解读,佛心静讲儒家宗旨,不一样禅宗,菩提树下,与孔子对话
昌迦禅师,1964年生于上海市,祖籍广西上林。壮族,俗姓苏,刘氏予,出家于绍兴寂静园。1989年在山西五台山受三坛大戒,成为临济宗禅堂中修行的传人,溯源为来果大和尚、虚云禅师之徒孙,密参禅师之法子。2000年后,昌迦禅师曾二任寂静禅寺住持和尚之职,以师父圆寂前对其授
1.“学习”与“朋”
2.“孝悌”果肉的口感与核仁之毒,
3.“忠信”的束缚与解脱
4.“师威”与生死智
5.“有求必应”与温良恭俭让
6.非天理人伦“孝道”
7.“和”——儒家妥协术
8.方肉上的信义
9.如鼠战兢的儒职
10.水果刀的万能猜想
11.恶业的天命
12.叟老不“唯一”的企求
13.虚空中的豆子
14.“干禄术”
15.跑马的“谄媚”之车 1.“学习”与“朋”
2.“孝悌”果肉的口感与核仁之毒,
3.“忠信”的束缚与解脱
4.“师威”与生死智
5.“有求必应”与温良恭俭让
6.非天理人伦“孝道”
7.“和”——儒家妥协术
8.方肉上的信义
9.如鼠战兢的儒职
10.水果刀的万能猜想
11.恶业的天命
12.叟老不“唯一”的企求
13.虚空中的豆子
14.“干禄术”
15.跑马的“谄媚”之车
16.桃子上的孔洞
17.玩射壶的特等赌徒
18.灶王爷的老鼠餐
19.吹进牛皮的箭
20.牛铃与韶乐
21.狼爱羊的传说
22.浪漫狂父与忠恕的愚孝
23.人道与仁道
24.鸟语者
25.不可逆的反应式
26.羽化的寄生蜂
27.售瓜王婆
28.觚中翻倒的水
29.吃腊肉的养生家
30.鼠间协约
31.概念的仆人
32.猢狲的大树
33.飞鸟遗音
34.听话的泰伯
35.“仁”的契例
36.赤贫夏朝
37.沉沦的神龟
38.椟箱中的玉石
39.君子的裘皮
40.不厌精细的雄雉
41.焉能事鬼的车马
42.发明揪斗的祖师爷
43.舞雩台上一枯叶
44.老皮的慢牛
45.祸国殃民之术
46.阶梯的陷阱
47.利用爱人
48.收割秕草的人
49.间谍的初祖
50.巫者的恒心
51.酷内媚外的仁政
52.弃稼的政客
53.仁可做叛徒
54.强国亡国论
55.佞嘴骥马
56.指责的雷声
57.笼鹰的人
58.人君南面术
59.朽坏的柙椟
60.混世秘诀
61.无法下嘴的孢瓜
62.风雨四季的示范
63.溜滑的泥鳅
64.鸡鸭间的对话
65.三个臭皮匠的会议
66.螳螂、黄雀与蝉
67.镜像的总结
后记
1.“学习”与“朋”
打开《论语》,“学而时习……”前列数文之“学而”,做了《论语》的头一个章目。学习只是其中一条,并非此章独讲了“学习”。这个“第一”是指本章的自然排列数,而非指“学”的第一性。格式书写上,“学而”与“第一”中间应是空格分开写的,这是古文常识。
《论语•学而篇》
【原文】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释文】孔子说:“学习后再能实践,是个很欣悦的事嘛!投资后的获利来自远方,是值得快乐的!别人不能了知这个道理,我并不会生气,我是一名君子!”
●“子”这里专指孔子,此段讲了孔子认为做学人有价值的行为。“学”是从师学古人的经验,“习”是个人去生活实践古人经验。这里的“时”,是指进入生活状态中。孔子认为当学了古人经验后,就应该常在生活中去经历实践的检验,这是人生的一大喜悦。
有朋自远方来,这里所指的“朋”现在人多误以“友人”来理解。但在古代,朋是专用的货币计量单位:一百个钱币用绳系成串,叫一“贯”。两贯钱币,叫一“朋”。这里是孔子形容“学”后而“习”的作用,在于用他人的经验去收获个人长远的利益,这才是学习者应得的快乐。现在人们在交友中广为引用“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殊不知,现代的“朋友”一词,只是借用了两贯钱币的一左一右,来形容好友问的年龄兴趣和水平的相当,能如朋钱般一线两肩地做兄弟。这与孔子原文的“有朋自远方来”,根本是风马牛不相及,人家孔子是说:以“学”喻投资了本钱一贯,就继续用“习”来收获双倍的长远利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