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鉴赏》以历史为纲,结合时代背景、人文历史、艺术风格、潮流派别、作品技法等方面对古今中外美术史上的代表人物和代表作进行了分析介绍,内容融科学性、趣味性、知识性、通俗性为一体,旨在提高读者的美术鉴赏水平。
《美术鉴赏》是一部适用于美术专业学生及美术爱好者、美术鉴赏课选修者对美术作品进行鉴别赏析的书,它对于普及素质教育、开拓人们的视野、陶冶大众情操亦是一本较好的美术知识教科书。作为一本以美术鉴赏为主要内容的书,要引导鉴赏者从美术发展的全过程,到各时期出现的一些流派以及画家、作品等诸角度进行鉴赏,编著者力求做到融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通俗性于一体,同时也考虑到各鉴赏层面及非美术专业人员的赏析品位,着重介绍了一些特殊时期的名人名作、风格流派和美术的历史,从而让鉴赏者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去领略美术领域的“风光”。
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史,走过了发端、童稚、成熟到升华的几个阶段。勤劳智慧的华夏民族创造了人类最伟大的文明之一。他们在劳动生产与生活中,通过美术手段不断探索人与自然的关系,表达人们对社会的情绪与态度,执著地追求美与美的永恒,精美的原始彩陶、辉煌的商周青铜器、历代璀璨的宗教壁画、博大精深的秦汉雕刻与其他各类绘画艺术无不说明了这一点,这是中国美术在这一意义上的最好体现。
世界美术的发展源远流长,美术在题材、体裁、内容表达、技法研究、艺术风格、思想观念等诸方面历经几万年而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原始美术的厚重;古埃及、两河文明的深奥;古希腊、罗马美术的辉煌;中世纪美术的精神;文艺复兴时期美术的丰碑;17~18世纪美术的风采;19世纪美术的高潮;20世纪美术的多样,这一切极大地推进了人类文明的发展进程,让我们能够从不同的视角去品赏人类艺术的丰硕成果。
如前所述,此书以普及美术常识,引导读者鉴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发展历程为目的,在编著中以史为线,分中国美术部分、西方美术部分两大块,并分别针对这两部分美术的流派、画家、作品进行推介,以达到引导人们鉴赏美术作品的目的。美术作品的鉴赏过程是一个多元化、多角度、多层面的综合性鉴赏过程,在这方面,我们更多地结合时代背景、人文历史、自然面貌、作者概况、艺术风格、潮流派别、作品技法以及美术作品在美术史中的地位进行综合介绍,从而将侧重点放在作品所包容的内容和艺术形式上,让鉴赏者在更多地把握美术语言的基础上,去领会艺术作品的内涵,更好地鉴赏美术作品。
美术作品鉴赏水平的提高不能一蹴而就,要达到此目的,还必须懂得一些美术常识。为此,我们在本书中增加了美术鉴赏常识这样一些内容,并放在第一部分,旨在引导人们在鉴赏美术作品时,能够从不同的角度,运用不同的方法,去达到各自不同的鉴赏目的。
本书的内容在通俗的基点上,力求有一定品位,适用于大学、中专学生这一层面。我们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众多美术界同行以及领导给予的支持和帮助,在此一并致以谢意。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水平有限,书中的错误和缺点在所难免,望广大读者予以批评。
编著者
2002年7月20日
前言
第一章 美术鉴赏常识
一、美术鉴赏概论
二、美术起源说
三、美术的主要特征
四、美术的种类
第二章 中国美术鉴赏
一、史前美术
二、先秦美术
三、秦汉美术
四、魏晋南北朝美术
五、隋唐美术
六、五代宋元时期的美术
七、明清美术
八、近代美术
第三章 西方美术鉴赏
一、原始时期的美术
二、古埃及、两河流域美术
三、古希腊、古罗马美术
四、中世纪基督教美术
五、文艺复兴时期美术
六、17-18世纪欧洲美术
七、19世纪法国及欧洲美术
八、西方现代美术
周文矩南唐翰林待诏,其《宫中图》、《琉璃堂人物图》、《重屏会棋图》(图53,摹本)是五代人物画有名的传世之作。周文矩善画宫中人物、仕女,学周防,用笔和线条又受李后主书法影响,常用颤笔画衣纹,注重人物神态,被古代画评家评为“颇有精思”。
五代的山水画,继承李思训、吴道子、王维等人的画风而得到进一步发展。如果说唐代山水画只是粗具风格和规程,那么五代宋初的山水画,就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五代至元是中国山水画的高峰时期,确立了中国山水画完备的典范画法,从理论到实践,都为以后的山水画树立了楷模。荆浩、关仝、董源、巨然是五代的山水画大师,前两位是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后两位是南方山水画派的代表。他们各自依据不同生活环境的地形水貌,创造出各具特色的山水画巨作。
荆浩字浩然,沁阳(今河南济源)人。唐末为避战乱而隐居于太行山中,对自然山水谙熟于心,多画北方山水,以全景画出,“上突巍峰,下瞰穷谷”,气势非凡。如《匡庐图》 (图54),一主峰高居画面上半部,巍然屹立,其余重岩叠嶂如君臣揖拜,起到了衬托主峰的作用。整个画面山路蜿蜒,树小参差,飞瀑如练,巨峰高耸。笔墨严谨细腻而构图大气磅礴,山石质感坚实,体感厚重,表达了画家对真山真水的无限敬仰之情。
关仝 荆浩的弟子,又自成一家,被称为“关家山水”。其构图取势与荆浩相近,画全景山水,表现大山大树的雄奇伟岸。其《关山行旅图》(图55)意境恢宏深远,笔墨皴擦加渍
染,使山水气韵更为深厚,与真山真水的本质更为接近。
董源钟陵(今南昌)人,他生活在江南,山水景色与北方大不相同:地势起伏平缓,水草丰富,气候湿润。所以在他的作品中看不到高耸的大山,而多为平缓连绵的江南丘陵,江湖水泽,山村渔舍。画面苍润幽雅,水分充盈,给人以湿润宜人的感觉。《潇湘图》(图56)是其代表作之一。
巨然董源弟子,后因留居汴京,北方山水给了他新的感受,所以他综合董源及北方画派的优点,形成新的风格。《万壑松风图》(图57)用笔兼工带写,千峦万壑。布满松林,庵桥横跨,涧水奔流,山顶用“矾头”卵石,山体用悠长的披麻皴以及浓墨点苔,既是对蔬源的继承,又有新的创造,风格比董源更雄秀,依稀町见北方山水面派的影响。以董源、巨然为代表的南方山水画派影响了此后各代诸多名家名作,其在画史中的意义显著。
五代的花鸟画,自唐代兴起,至此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黄筌和徐熙两家风格迥异,有“黄家富贵,徐家野逸”之说。黄筌成都人,17岁即为西蜀画院待诏,其花鸟画题材多取宫中珍禽瑞鸟,名花奇石,技法勾勒填色,色彩浓丽丰富,笔致工整细腻,承唐代薛稷、刁光胤而来,形成富贵典雅的审美趣味,为宫廷贵族所喜爱,黄派花鸟为此后的工笔重彩花鸟画树立了榜样。《写生珍禽图》(图58)是其代表作。
徐熙 钟陵人,出身“江南名族”,但他却“志节高迈,放达不羁”,不曾做官,而倾心于花鸟画。其画风是“落墨为格”,即以墨勾线,墨色染出物像的凹凸体积,再以淡彩赋之,以墨为主,以色为辅,风格朴实淡雅,加之题材源于大自然的“水鸟渊鱼,汀花野竹”,与黄派相比,属“野逸”一格,适应于文人知识分子及广大群众欣赏。
2.宋代绘画
宋代绘画以山水画创作最为繁盛。其他各科也有显著的成就。宋代绘画在确立中国绘画的审美范式,开创和丰富艺术语言,形成独特的符号体系等方面卓有贡献,对后世影响深远。
宋代画坛有一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院体画与文人画的对峙。所谓“院体画”是指宋代翰林书画院及其后宫廷画家比较工致一类的绘画。它主要是适应帝王贵族的需要。题材多取花鸟、山水和宫廷生活,风格则华丽细腻,讲究形神兼备而有法度。“文入画”又称“士夫画”,是文人士大夫所作的绘画。他们将绘画作为一种高雅的爱好,以增强文化修养,提高人生品味。这类绘画追求主观兴趣的表现。以墨色花鸟和山水树石为主要内容,风格平淡清新,不染铅华,与院体画形成对照。
宋代绘画由于统治者的爱好,商业经济的发展和文人的广泛参与,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宋代山水画为历代师法,代表人物有李成、范宽、郭熙、米芾、米友仁、王希盂、李唐刘松年、马远、夏圭等。
北宋山水画继承五代北方画派的风格,多画全景山水。有雄沉壮伟之感。
李成 出生于高贵的士大夫家庭,五代战乱,迁居营丘,世称“李营丘”。他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长大后善作诗文,气质高雅.为人磊落,胸怀大志,因才志得不到施展而寄情山水,在世时已大有名气,其画被称为“古今第一”。《读碑窠石图》(图59)描绘一骑骡老者在荒野静寂中驻足仰观古碑的情景。然而在占绝大部分画面的寒林和土坡的衬托下,古碑与老树却成为主要内容。原野荒凉,一碑矗立,几株老树环绕着它,其枝叉横斜,形如蟹爪。远处寂寞辽阔,益增冷落之致。从李成的经历看,此作正是其精神世界的折射。
范宽 宋代山水画巨匠,作品代表了北宋山水画的最高成就。本名范中立,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说他为人宽厚。不拘世故,故时人称之范宽。最初学李成,而后师荆浩,最终白成一家,与李成、关仝并称“三家山水”,有“关陕之士,惟摩范宽”之誉。他曾说:“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诸物者,未若师诸心。”这正是他成为一代巨匠的可贵之处。他的传世作品有(雪景寒林图》、《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图60),立轴绢本设色,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馆。明代著名画家兼理论家董其昌评此画为“宋画第一”。徐悲鸿先生曾评述:“中国所有之宝,故宫有其二,吾所最倾倒者,则为范中立《溪山行旅图》,大气磅礴,沉雄高占,诚辟易万人之作。此幅既系巨帧,而一山头。几占全幅面积三分之二,章法突兀,使人咋舌!”可谓推崇之极。使用“雨点皴”是此画第二个特点。这种皴法严实厚重,将山石的质感和量感表现得淋漓尽致。有将人之心气压迫之感,而空濛的雾气及山涧的清流又使山林有湿润的感觉。此外,中国古代山水画不求对一山一水的刻意模仿,而对时晨、光暗的概括性,既求形似又求神似,以表现意境为最高标准的特色在该画中得到明显的体现。但与后来南宋四家及元代四家突出主观色彩相比较,此作又较重写实了。北宋山水画以此幅为突出的代表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