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针灸腧穴图谱》原名《针灸腧穴图谱》,第1版印刷于1965年,第2版修订本印刷于1988年,这次作为丛书之一,重新整理出版。本书将陆瘦燕、朱汝功两位大师有关著述的精华进行了综合汇编,并将绘图做了调整。充实了十四经循行示意图和循行分布及病候释文,在十四经经穴图中补充了取穴姿势图,图表中穴名前用英文缩写标明经穴代号,经外奇穴和耳针穴位做了必要的修改,并新增头针刺激区的图和表等。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针灸腧穴图谱》以图为主,共计86幅,均以体位透视平面绘成,墨色深浅匀称以反映肌性和骨性标志,有利于从不同的侧面显露各腧穴的位置和它们之间的关系。有常用骨度分寸图9幅,全身经穴分部总图12幅;十四经经脉循行示意图14幅,十四经经穴分经图19幅;经外奇穴图18幅;头针、耳针、面针、鼻针刺激区(点)图4幅;挑针疗法刺激点图5幅,陶针疗法刺激部位图5幅。共5个部分,并随图分列各项有关说明文字或表格。
《陆瘦燕朱汝功针灸集成:陆瘦燕朱汝功针灸腧穴图谱》以图为主,方便读者查阅、掌握经脉的循行和腧穴的定位、主治及刺灸方法,可供中医临床医师、针灸医师及学习针灸者与爱好者参考阅读。
王佐良,副主任医师。1947年毕业于上海中国医学院,陆氏入室弟子。曾任上海市针灸学会理事,上海针灸杂志编委,上海市黄浦区中心医院针灸科主任,中国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委员,黄浦区政协常务委员、副秘书长等职。
陆焱垚,陆瘦燕、朱汝功之女,“陆氏针灸疗法”代表性传承人,上海近代中医流派传承导师。1967年毕业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1992年被聘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针推学院副教授,相继担任经络教研室主任、刺灸治疗教研室主任、刺法灸法教研室主任、全国高等中医院校针灸教育研究会秘书长等职。
席时召,陆焱森之子,陆氏针灸第4代嫡传弟子。1988年就读于上海中医学院医疗系。1990年后,随母在针灸临床,更拜石氏伤科嫡系传人石仰山教授为师,协助整理陆氏针灸学术理论及医疗经验。
第一部分 总图
一、常用骨度分寸
图1-1 正面骨度分寸总图
图1-2 背面骨度分寸总图
图1-3 侧面骨度分寸总图
图1-4 目寸图
图1-5 口寸图
图1-6 两头维穴、两颧之间及两人迎穴、两乳之间骨度分寸图
图1-7 两完骨穴之间骨度分寸图
图1-8 中指同身寸图
图1-9 一夫图
表1-1 常用骨度分寸表
二、全身经穴分部
图1-10 头部正面图
图1-11 头部侧面图 第一部分 总图
一、常用骨度分寸
图1-1 正面骨度分寸总图
图1-2 背面骨度分寸总图
图1-3 侧面骨度分寸总图
图1-4 目寸图
图1-5 口寸图
图1-6 两头维穴、两颧之间及两人迎穴、两乳之间骨度分寸图
图1-7 两完骨穴之间骨度分寸图
图1-8 中指同身寸图
图1-9 一夫图
表1-1 常用骨度分寸表
二、全身经穴分部
图1-10 头部正面图
图1-11 头部侧面图
图1-12 头顶部图
图1-13 头部背面图
图1-14 躯干正面图
图1-15 躯干左侧面图
图1-16 躯干右侧面图
图1-17 躯干背面图
图1-18 上肢(一)——掌侧与尺侧
图1-19 上肢(二)-一背侧与桡侧
图1-20 下肢(一)——前侧与外侧
图1-21 下肢(二)——后侧与内侧
第二部分 十四经脉与经穴
一、手太阴肺经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图2-1 手太阴肺经循行示意图
图2-2 手太阴肺经(L)经穴图
表2-1 手太阴肺经(L)经穴表
二、手阳明大肠经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图2-3 手阳明大肠经循行示意图
图2-4 手阳明大肠经(LI)经穴图
表2-2 手阳明大肠经(LI)经穴表
三、足阳明胃经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图2-5 足阳明胃经循行示意图
图2-6 足阳明胃经(S)经穴图(一)
图2-7 足阳明胃经(S)经穴图(二)
表2-3 足阳明胃经(S)经穴表
四、足太阴脾经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图2-8 足太阴脾经循行示意图
图2-9 足太阴脾经(Sp)经穴图(一)
图2-10 足太阴脾经(Sp)经穴图(二)
表2-4 足太阴脾经(Sp)经穴表
五、手少阴心经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图2-11 手少阴心经循行示意图
图2-12 手少阴心经(H)经穴图
表2-5 手少阴心经(H)经穴表
六、手太阳小肠经循行分布及其病候
图2-13 手太阳小肠经循行示意图
图2-14 手太阳小肠经(SI)经穴图
表2-6 手太阳小肠经(SI)经穴表
……
第三部分 经外奇穴
第四部分 头针、耳针、面针、鼻针疗法
第五部分 挑针疗法和陶针疗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