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首先对“家长学生两地书”教育实践活动的背景、活动设计、活动成效进行了介绍;然后精选了家长学生书信,从“感恩父母”、“适应大学生活,规划理想人生”和“服务祖国人民,实现自身价值”三个方面推介了家长学生书信200多份,由任课教师对其进行了精心评点;最后介绍了围绕着“家长学生两地书”教育实践活动开展的短信创作、公益广告脚本创作和自编剧本公演等活动。
周希贤、邬勇主编的《沟通的桥梁成长的路径--家长学生两地书》是2004年至今重庆工商大学思想政治理论课开展“家长学生两地书”教育实践活动的总结,也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相关教学科研团队研究实践教学改革的成果,并附上教学团队对每组家长和学生通信的点评,归纳近年来活动在形式、内容上的创新成果。
周希贤,浙江宁波人,1947年生,二级教授、硕士生导师。是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委员。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通讯评审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重庆市社会科学学术委员会委员,“十二五”重庆市级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带头人;于2002年4月至2009年8月期间任重庆工商大学党委书记,现担任重庆工商大学人文社科学部主任委员,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所所长。 先后兼任首届重庆市人民政府科技顾问团顾问,重庆市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专家委员会委员,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常务委员,重庆市高等教育学会常务理事,现兼任全国行政管理学会理事、重庆市行政管理学会副会长。 周希贤,中学就读于重庆南开中学,大学毕业于重庆医科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先后担任重庆医科大学党委副书记、渝州大学党委书记;长期致力于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创新研究,先后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6项;在《马克思主义与现实》、《中共中央党校学报》、《中国高等教育》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40多篇;出版个人专著1部,主编专著7部;科研成果获省部级政府奖6项。其中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3项。 邬勇,四川成都人,1968年生,副教授,重庆工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教研部主任。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主持省部级项目1项,主研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部级项目7项,公开发表论文20多篇,参编著作5部。
序言第一章 “家长学生两地书”教育实践活动概要 第一节 活动背景 第二节 活动设计 第三节 活动成效 第四节 拓展与创新第二章 家长学生书信精选 第一节 感恩父母养育,传递两代亲情 第二节 适应大学生活,规划理想人生 第三节 服务祖国人民,实现自身价值第三章 新时期的探索与创新 第一节 亲情短信,即时交流 第二节 公益广告,网络传播 第三节 自编剧本 舞台公演
1998年,高校扩招,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走 向“大众教育”。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新形势下进行 调整与创新。其中,教师们最关注的就是学生的变化 :学生们喜欢自己的课程吗?学生们能够完成学习任 务吗?教师的进度学生能跟得上吗? 开学之后不久,作为高校一线教师,我们明显感 到新进校学生和往届同学的不同。
在课堂上,一些学生对学习漫不经心,听课不认 真,平时不听讲,作业抄袭应付,动辄请假甚至逃课 。
一些同学只是在考试前拼命突击,基本上没有上 自习和到图书馆学习的习惯。在课堂上有些学生纪律 观念淡漠,学习不主动,玩手机,打游戏,对老师的 课堂教学不感兴趣,对老师的教育置若罔闻。
在老师的调查问卷“你的人生困惑和希望得到的 帮助是什么?”中,甚至有人直接涂鸦:“告诉我怎 样得到天上掉下的馅饼?”据说,最后统计时,填上 这样“天才文字”的学生还不止一个。
1998级新生表现如此异常,不能不让任课老师震 惊。
众所周知,高考扩招之后学生学费有较大的提高 。开学之前,教师们普遍认为,高额学费对学生学习 成长应该是一股推动力,新进校学生应该比往届的同 学更加珍惜校园生活,更加努力地学习。因为我们知 道,对许多普通学生家庭而言,扩招后的学费都是一 笔不小的负担。不少农村家庭为筹措那笔不菲的学费 ,家长都想尽了办法,很多都举债借钱,甚至有个别 同学为此被迫放弃学业。父母是城市工薪族的同学家 里也不轻松,许多低收人家庭都有节衣缩食的经历。
按道理说,高额学费缴纳之后,学生应该更加勤 奋努力,但是,教师们却发现,不少是来自城市低收 人家庭和农村困难家庭的大学新生,在校园中一边挥 洒着父母的血汗钱,一边浪费着自己的青春,和家长 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
和全国大多数学校一样,我校思政课教师有重视 调查的传统。
课后,教师们通过谈心、问卷等形式开展了专项 调查。我们发现1998级大学新生大多出生在20世纪70 年代末80年代初,是我国实施“独生子女”政策后成 长起来的“独一代”。长期以来,他们已经习惯了在 家长的爱心包围中成长,已经将家长对自己的付出视 为理所当然,将父母对自己的疼爱和迁就认为是天经 地义。
不仅父母把小孩当成掌上明珠,连爷爷奶奶、外 公外婆也将小孩视为“小皇帝”“小公主”,甚至小 孩偶有错误需要教育,父母在激愤中言语稍狠、下手 稍重时,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四位老人还要“挺身而 出”,英勇“救驾”,使得原本正常的家庭教育流产 ……这就是所谓“42l综合症”。
在这种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同学多少产生了以自我 为中心的心态。
一些同学说起自己高考的成功扬扬得意,以光宗 耀祖的功臣自居。他们和家长疏于联系和沟通,偶尔 开口也是电话中催讨生活费。当老师要他们体谅家长 的艰辛时,甚至有同学天真地望着老师,冲口而出: “不是他们(爸爸妈妈)叫我们来读书的吗?”不少 学生认为家长支付高额学费是天经地义的,认为任课 老师在学费上斤斤计较是多余之举。
但是,家长对子女成长成才抱有厚望。据调查, 1998级学生家长多出生于50年代。尽管家长们来自各 行各业,从事着各种工作,但是他们的人生经历却有 时代烙下的共同特征,用他们自己的话总结就是:“ 自然灾害”挨过饿,“文革”下乡停过课……特殊的 经历使得他们在受教育方面有欠缺,许多人没有机会 接受高等教育,在就业、升迁等许多方面都曾受制于 自己的学历和知识。因此,家长们将自己成才的梦想 放在自己子女身上。
在调研中,教师们同时发现,学生有超越自己认 识误区的潜能。当代大学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存在思想偏差的学生只是其中的少数。在有思想问 题和行为偏差的学生中,在长期的学校教育和家庭教 育的影响下,绝大多数学生对努力学习、报效祖国等 理念也是熟悉的,只是由于缺乏实践环节,不能将外 界的知识理念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观念。
如何对症下药,让大把花着家长的血汗钱,寻求 自由潇洒而丝毫不感到内疚的学生觉醒?教师们经研 究后决定动之以情、晓之以理,通过家长和学生通信 的方法,广泛吸纳社会和家庭的正能量,让学生感动 ,让学生在感动中触动,在触动中行动。在这样的思 路指导下,根据学校经管院校特色,学生多为经济管 理类大学生的特点,教师们设计了以教育投资与回报 为突破口,通过计算学费的昂贵,反思学费背后的不 易,引导学生珍惜时光,努力学习。最终,实现感恩 父母到报效祖国的情感升华的“家长学生两地书”教 育实践活动方案,逐渐在老师们的头脑中成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