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论 给我一个动人的故事吧!
一、“华体”故事笔法的中国式解读
1.为何从“华体”讲故事流脉谈起?
人类从诞生起,就离不开新闻信息。那些口头、文字、声像、视频、网络、手机等等新闻载体的兴衰轨迹,记录和催动了社会进步。唐朝孙樵所记的《开元杂报》、1609年德国《关系报:总汇消息》,以及《泰晤士报》、《纽约时报》、《读卖新闻》等百年大报都洋溢着故事笔法的灵感。特别是这种笔法真正上升为新闻学范畴,则不能不提及《华尔街日报》。
1889年7月8日,三位激情四射的年轻记者创办《华尔街日报》。他们是:查尔斯·亨利·道、爱德华·琼斯和查尔斯·博格斯特莱斯。然而,报道中那些枯燥的财经术语,令普通读者感觉晦涩难懂,也让专业人士感觉平淡,于是报纸的生存危机就难免了。
1912年春天,酷爱狄更斯小说的克拉伦斯·巴荣自任总编辑,天才地提出一篇好稿件就是“说一个故事”,并策划了诸多刺激性报道,大胆揭露财经内幕,令人刮目相看。可惜,在他任内尚未形成“讲故事”的明晰路径。
1929年6月,巴尼·基尔格尔进入《华尔街日报》。这位马克·吐温小说的粉丝,曾在“亲爱的乔治”专栏写下大量精彩文章,并赢得罗斯福总统的公开赞赏。他任总编辑后,改变了巴荣的“讲故事”角度,提出“不是把故事讲给银行家听,而是讲给银行家的客户听”。他要求编辑在记者稿件中巧妙地穿插情趣,使之“看起来像报纸,读起来像杂志”。在其苦心“编织”下,该报形成“讲故事”流水线,并成为日发行100万份、风靡全美的大报。
2007年6月28日,76岁的鲁珀特·默多克忽然全球大热,是因为他透露了吞并《华尔街日报》的秘密,立刻引起该报记者编辑罢工。2008年5月《华尔街日报》改版上摊,以“纽约读本”叫板《纽约时报》。“华体”从此进入第三个“讲故事”时期:从长篇分析评论的非事件性报道,转为偏重破解突发新闻内幕的深度报道;从传统的重点揭示重大财经新闻的真相,发散为时刻追踪世界和美国重大社会热点,并为这种“特稿”设立了“最新专栏”。
为抢占全球传媒制高点,该报讲故事的选题范畴为:
(1)全球热点。追踪灾害、战争等世界热点话题。譬如伊拉克战争、叙利亚内战,萨达姆被绞死、卡扎菲被杀、拉登被击毙,汶川大地震、日本大地震,钓鱼岛冲突、乔布斯逝世、李娜法网夺冠、斯诺登逃离美国,等等。
(2)财经大势。盯住世界经济每天发生的大事件。这是该报作为财经大报的主题。譬如《鸵鸟效应可怕吗?》描绘了这样的效应:在股市,投资者不再觉得自己“牛”,但也不会成为“熊”,因为你可能变成了“鸵鸟”。
(3)科技发明。这是顺应美国人的一个传统偏好。论是轰动的、朦胧的、有趣的天才发明,都会让美国人饶有兴致。譬如《狗活一年真等于人活七年?》质疑这个似乎根深蒂固的公式;《粒子对撞揭开宇宙秘密》针对科学家计划启动全世界最强大的粒子加速器提出疑问:这是否会引发黑洞让地球毁于一旦呢?
(4)中国话题。这是东方大国崛起引发的高频见报。如2012年12月4日《读报:外媒评中国领导人要求收起红地毯》报道:“习近平上个月就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首次发表的公开讲话有着不同寻常的直率,他直接指出许多高级官员的那种帝王做派对中国共产党继续维持执政地位构成了威胁。报道说,习近平上世纪80年代末任厦门市副市长时,他住在单位宿舍里,自己洗衣服,并在单位食堂就餐。”
2009年,《华尔街日报》销量惊人地达到202万份,升至美国报媒第一位;2011年2月,与苹果公司合创100个版的iPad网络报纸《The Daily》,以每周99美分的低廉价格,赢得上亿人次的下载量。尽管《The Daily》23个月后上演绝唱,但其试探性的“报纸接收器”、强硬的“网络收费墙”,让该报握紧了主语话筒,仅2011年底销量就达到2118万份,远远甩开《纽约时报》。
全球传媒人缘何关注《华尔街日报》?其直接原因显然有两个:一是“华体”笔法飞扬的气场,让人像看故事一样津津有味地鉴赏“特稿”;二是“华报”盈利模式的能量,使其身处上百家报纸申请破产的狂潮竟然屹立不倒,逆势勃发,创造了世界报业的一个奇迹。
眼下,报纸文字、电视画面、广播声讯等传统传播业态正遭受网络新媒体文字、图片、视频的快捷、海量、互动等多维包抄,特别是网络和手机的奇特捆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横空出世,以及必将来临的三网融合,令传统媒体难以掩饰内心的惶恐:谁能够抵抗新媒体的冲击?报纸将会消亡吗?《华尔街日报》的故事笔法,像是大海里幸存的一艘邮轮,怎能不让人发出求救的信号?
2.写新闻和讲故事的异同
对中国记者来说,1998年法兰西斯·迪利的专著《华尔街日报》中文版问世,是一个重要事件。因为随后网络新媒体呼啸而来,传统媒体生存模式发生动摇,这部专著催化《华尔街日报》笔法(补称“华体”笔法)在中国学院和媒体成为前卫理念。
《华尔街日报》笔法,其实是记者借鉴文学创作中的故事描绘手法,通过伏笔、冲突、趣味、幽默等戏剧性、冲突性、悬念性片段,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具有激起读者共鸣的力量”。该笔法强调视觉动感,逼真地再现人物和事件的现场画面,并通过叙述事件的来龙去脉,揭示其背后的规律特点。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华尔街日报》笔法也是一种深度报道方式。
所谓故事,俗称以前发生的事,可能是真实的事,也可能是虚构的事。
故事笔法是一种文学叙述手段,指作者对某一事件的延伸主线、情节片段、人物特性等进行的逼真描述。
写新闻借鉴故事笔法,是通过运用故事记述的特殊方式和技巧,再现新闻事件的场景,阐述其发生发展的缘由。我们拆分故事笔法的选题、结构、角度、悬念、亮点、深度等关键点,融入特殊通道、第二落点、幽默导语、动画意识、情报新闻、暗访秘录等理念,其实只是说明:“华体”并不神秘,就像讲述一个动人的故事罢了。
新闻和故事具有相同点:一是目的相同,新闻要传播、要耐看,故事也要吸引人、要有趣;二是元素相同,要回答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什么事、为什么、怎么样;三是技巧相同,都要讲究落笔的角度、悬念、动感、趣味等。
新闻和故事也明显不同:一是性质不同,新闻是以真实为基础,故事是以虚构为主体。二是结构不同,新闻报道是倒金字塔,要把信息内核放在第一段落作为导语;故事叙述是正金字塔,要把趣味内核放在水落石出的结尾。三是功能不同,新闻是第一时间传递给受众想知情的新信息,以引导主流舆论;故事是以出乎意料的情节感染读者,以传递一种哲理……
写新闻就像故事,强调的是“像”,不是“编”,是指借鉴故事笔法灵动描绘新闻的一种境界。因为报纸、电视、网络和iPhone、Samsung一样,只是一种商品而已,能否像初升的太阳那样,每天都以鲜活的新闻温暖受众心灵,关键是稿件能否将故事娓娓道来。哪怕有一天“电纸报”替代了传统纸媒,甚至《哈利·波特》中的魔法报纸梦想成真,“带按钮的兰开夏晚报”风靡全球——一张半透明的胶片可以像纸张一样折叠和携带,轻轻触摸就会出现3D、4D视频!也只能说明拯救传媒需要电子载体不可思议地涅槃,也只能导致媒体开始崇尚渠道为王、用户为王、粉丝为王,却改变不了记者的天职:新闻为王!
人类对于新信息的知情欲望与生俱来。新媒体虽然将逐步统治世界,“纸”可能会消亡,但“报”却将继续存活。传媒生存的内核是以新闻赢得受众,稿件耐读则是传播张力的源泉。论《华尔街日报》如何崇尚“独立办报”,“正确使用真理”,坚守的仍然是满足受众的知情权。
默多克曾解释:把故事讲给银行家的客户听,隐藏着一个精深的盈利逻辑,即以调查报道逼近真相,新闻人才能获得尊重、市场和金钱;传媒论以枯树为载体,还是以网络为载体,发现和传播新闻都是媒体的天职;其中办报赚钱的数学非常浅显。
3.讲故事的结构模式和关键节点
《华尔街日报》从趣味情节引入报道主题,目的是分析热点现象,揭示新闻真相。要牵引读者思绪流畅地滑入下一个新闻画面,在结构上则要精心设置,使叙述层次清晰,场景交接自然。
“华体”专家王晓露认为,“华体”故事笔法突出的是“剥竹笋般的新闻叙事结构”。新闻学者张志安则形象地描述:“‘华体’结构就是一个葫芦。”
历经百年探索,“华体”故事笔法形成了两种成熟的结构模式:叙述式、叙论式。前者以叙述事件来分析该新闻的本质,后者以夹叙夹议来推导该事件的哲理。
导语:叙述式导语,往往是一个饶有趣味的新闻,以一段像“鱼饵”般具有诱惑力的文字,挑动读者的好奇心来开头,切入事件报道;叙论式导语,则以一种有趣的现象、一个幽默的哲理来开头,强烈吸引读者,引入报道主体。“华体”专家廖卫民曾评价:“这类似于大餐前的开胃酒或精美的甜点,它能使读者在准备咀嚼诸如债券、期货等信息之前,先接触到甜美之味。”
此时,新闻导语不再追求教科书的“5W”,而是以趣味、悬念等手法,引导读者思维进入新闻主体。如2008年美国面临金融海啸,《巴菲特高盛入股记》导语描绘:
“在过去6个月信贷危机袭来的日子里,亿万富翁巴菲特打发走了一个个低眉顺眼的华尔街公司。他说,昨天我正坐在奥马哈的办公室里,腿跷在桌上、喝着樱桃可乐、吃着坚果,突然接到高盛一位投资银行家的电话。他以罕见的直率上来就追问我:请告诉我,你会考虑以哪种方式投资高盛?”
主体:从导语过渡至新闻报道主体,其使命是依照逻辑顺序推导出新闻主题。其中叙述式的人物故事情节起伏跌宕,容易引导读者进入猜测状态;而叙论式的主体部分,导语讲述的人物可能不再是新闻主角,代之为夹叙夹议的数字、事例、故事、人物或观点,让受众乐于参与分析热点话题。
结尾:叙述式会再度让导语人物或故事亮相,使结尾与导语相互呼应;而叙论式则可能在结尾揭示一个哲理,升华主题,如《冰岛又要捕鱼为生?》导语讲的是银行高级职员戴维森的命运,但在结尾却是冰岛首相的呼吁:捕鱼吧!
故事笔法有许多关键节点,包括伏笔、亮点、幽默、动感等,但最突出的是悬念和冲突。
所谓悬念,是新闻事件的脉络延伸发生突变,造成逻辑链条出现断点,致使受众知情欲望逼近陡崖的心理感受。直接后果是令受众对新闻未知情境陷于急切猜测、渴求结果。悬念笔法贯穿于新闻稿件的各个环节,不仅导语从幽默生动的角度制造悬念,以激活读者的好奇心,而且新闻主体也以悬念引发读者的获知欲望,使其进入期盼阅读状态,去推导出逻辑哲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