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指导书》是与杨可桢、程光蕴主编〈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一书配套使用的学习指导书。内容包括:各章的主要内容及学习要求;学习指导;复习思考题;公式推导和补充例题等。书末附有设计作业和课程设计指导。《机械设计基础学习指导书》可作为高等工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辅助教材,也可为学习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函授生、自学生提供自学指导。
本指导书是杨可桢、程光蕴主编的高等学校教材《机械设计基础》(第四版)的配套用书。本书所提“教材”均指这本教材。
本指导书是在第二版的基础上,根据教材第四版的增补和更新情况,进行修订的。目的在于帮助学生掌握教材基本内容,明确重点,指引思路,对教材中的难点及关键问题加以必要解释,或从不同角度,或采用不同方法加以探讨,使学生能较全面深入地理解教材中的主要问题。为了帮助学生提高设计计算能力,在这次修订中还增补和更新了一些复习思考题、补充习题和设计作业题。
本指导书的章节顺序与教材完全相同,所用符号、术语也与教材一致,以方便读者对照学习。本指导书对插图使用两套标记:教材中的相应插图,例如图1-1在本指导书中仍记为图1-1,而指导书中的插图则记为图1.1,请读者注意区分。教材中小号字部分为论证及延伸内容,带星号部分为选学内容,函授生、自学生和学时偏少的学生可以不看。使用本教材的近机类专业,在完成理论教学之后,一般应集中安排一次课程设计。如果课程设计学时太少或分散,也可用若干个设计作业替代。本书附录中的设计作业题目较多,可根据专业需要及学时多少选用其中一部分。
本指导书第二版由程光蕴(绪论、第1章至第8章、附录一之1、2)、杨可桢(第9章至第13章、附录一之3、附录二)、朱刚恒(第14章至第18章、附录一之4、5、6)编写。本指导书第三版由程光蕴修订。
本指导书中的谬误不妥之处,欢迎广大读者批评指正。
第三版序
绪论
第1章 平面机构的自由度和速度分析
第2章 平面连杆机构
第3章 凸轮机构
第4章 齿轮机构
第5章 轮系
第6章 间歇运动机构
第7章 机械运转速度波动的调节
第8章 回转件的平衡
第9章 机械零件设计概论
第10章 联接
第11章 齿轮传动
第12章 蜗杆传动
第13章 带传动和链传动
第14章 轴
第15章 滑动轴承
第16章 滚动轴承
第17章 联轴器、离合器和制动器
第18章 弹簧
附录一 设计作业
1 用作图法设计凸轮轮廓
2 凸轮轮廓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3 设计螺旋起重器
4 设计齿轮减速器的轴系部件
5 设计蜗杆传动的轴系部件
6 设计电视机升降装置
附录二 课程设计
(1)对通用机械零件,一般按七个方面进行研究,顺序为:构造及工作原理,载荷分析,应力(及变形)分析,失效型式及材料选用,工作能力判定条件,参数选择,结构设计。此外,还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因此牵涉的知识面广,与先修课程的联系密切。
(2)在判断机械零件工作能力时,经常运用解析法,并以数学判定式的方法(计算量≤许用量)进行计算。这样安排是必要的,也是适当的,它有利于逐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为只有熟练地掌握上述内容之后,才会有余力更全面地考虑问题。
应当注意,计算固然重要,但它只是为结构设计提供一项依据。通常,零件的最终形状和尺寸是根据实际需要(如工艺要求、结构要求等)和长期累积的生产及使用经验确定的。这些实际知识的累积有赖于不倦地学习和长期从事工程实践。
(3)由于设计构思的不同,而且材料、参数的选取又允许有一定的范围,因而可导致多种多样的设计结果。
(4)各章之间有一定的独立性。例如可先学齿轮传动,也可先学带传动和链传动。
2.由于机械零件部分具有综合性强、实践性强和灵活性大等特点,初学者往往会有“零碎杂乱”、“难以捉摸”之感。其实这些感觉,是由于对基础课程学习比较习惯,立即转到技术基础课程不太适应而引起的。
机械零件设计问题,有其自身规律:对于每一章而言,目的明确而具体,即要求掌握某种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维护和设计计算的基本知识;对整体而言,是培养学生初步具有设计机械传动装置和简单机械的能力。作一个浅显的比喻,前者如同识字,后者如同造句、写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