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科学哲学范式魏屹东 等著北京语境实在论是语境论与实在论相结合的产物,它是一种新的科学实在论。《语境实在论:一种新科学哲学范式》首先探讨了语境实在论的世界观、科学观、真理观、专长观和进化观,并对语境论的意向路径做了分析。在认识论方面,《语境实在论:一种新科学哲学范式》阐明了语境实在论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纲领,认识论主张实在是积极、持续、变化的事实,语境是事件或行动的整合,人类理解是人际间的互动,实际知识和理论知识没有绝对的区分。在方法论方面,《语境实在论:一种新科学哲学范式》探讨了语境分析方法的起源、研究对象的层次分析方法,研究纲领计划与启示法,研究范式的语境化、系统化,意识研究的语境方法论。在科学解释的语境实在论辩护方面,运用语境方法重新分析了科学革命概念、科学隐喻及其机制、语境认知模型、语用模型、科学革命发生的语境解释及语境转化模型、意向弧思想的无表征智能理论、思想实验的特征与功能、自语境化认知等。
更多科学出版社服务,请扫码获取。
第一章语境实在论的本体
论语境论(contextualism)被认为是继形式论、有机论、机械论后的一种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超越传统基础主义、真理符合论和融贯论的一种新的认识论。实在论特别是科学实在论已经成为一种非常有影响力的哲学流派,是自然科学家的主要世界观和方法论。将语境论与科学实在论相结合,构成了语境实在论框架。可以说,语境实在论整合了语境论与实在论的长处,是一种以语境为基底、以实在为特征的新的科学研究范式。
第一节作为世界假设的语境论
语境论被认为是关于事件或行动分析的一种特别的世界假设和新的认识论哲学。美国哲学家派普 (Stephen CPepper)运用他的根隐喻理论首先对语境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其后,不少学者纷纷对语境论的认识论、方法论及其应用进行了广泛探讨,提升和推广了语境论在解释现实世界发生事件中的意义和作用。这里我们对根隐喻、世界假设、语境论的概念范畴及其类型进行系统的梳理、分析和讨论。
一、根隐喻与世界假设
根隐喻是派普提出的观察世界和认识世界的隐喻理论。派普在寻求元哲学体系的起源时发现,哲学史上不同阶段总有一些概念被不断用来说明世界。例如,一台简单的机器经过一段时间后可以形成机械论的世界观,把世界看成能让人们思考和做事的机器 胡壮麟认知隐喻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109。他最初假设,人们借助一个熟悉的隐喻来理解事物,然后,根据这个隐喻说明事件的发展和变化。而一个特殊的隐喻本身包含着一些固有的假设,并构成一个唯一的“语言游戏”。
他认为,根隐喻存在于日常生活和常识语言中,由常识证据支持。对这些基本隐喻进行提炼就会产生不同的世界假设。也就是说,世界假设源于日常生活的根隐喻。世界观是世界假设的模式,根隐喻是归纳这些假设的深层隐喻。一个特殊的世界观以独特的哲学范畴为描述这个世界提供基础。为此,派普提出了六个根隐喻:形式、机器、有机体、语境、洞察力和权威。前四个由于有常识证据支持而显得重要,后两个由于缺乏证据支持而不可靠。因为洞察力源于神秘性经验,本质上是“非证实的”,权威是“泛灵论”的,依靠权威而非证据确定其可靠性。
他之所以提出根隐喻,是因为他观察到人类的世界观总有一些互相联系的中心范畴正是来自根隐喻。根据形式、机器、有机体、语境四个根隐喻,派普概括出四个世界假设,即形式论、机械论、有机论和语境论 魏屹东广义语境中的科学北京:科学出版社,2004:27。形式论的根隐喻是形式的相似性。它的常识证据是我们通常看上去是的东西,例如,一张纸、一片叶子。这个证据支持“世界由不同种类的相似事物组成”这个一般看法 Pepper SConcept and Quality: A World HypothesisLaSalle: Open Court,1967:151。
形式论有两种:内在的和先验的。内在形式论的任务是根据可观察形态的相似性对经验事件进行命名和分类。先验形式论假定了抽象的理想形式,关注这些想象形式和观察形式之间的相似性。例如,先验形式论者认为,柏拉图的“理想”橡树与我们先前看到的橡树符合。内在形式论的基本范畴是特点、细节和参与。特点指事件的性质。细节是指单一的个体事件。参与是指特点与细节的结合。先验形式论的范畴主要是标准,以及标准例示的内容和物质化这些标准所例示的原则。两种形式论的唯一区别是特点和标准之间的不同。先验形式论开始于一套由特殊形式构成的特点。
例如,“生物学家似乎有一个关于标准习惯非常确定的观点和它的种类的标准外形” Pepper SConcept and Quality: A World HypothesisLaSalle:Open Court,1967:165。它们都支持存在基本关系的观点。例如,在一起谈话的两个人的旁侧关系和前后关系,但这些“关系”也被看作由它们自己特有的特点确定的离散细节或形式构成。机械论的根隐喻是机器。它假定了一个由某些力的相互作用和影响的事件构成的真实世界,还假定我们通过仔细观察和不断完善的描述,以及相关推论或“思索”不断地“发现”这个世界。机械论的目标是客观地“看”这个世界的部分及其相互作用,其常识证据是我们观察到的物质相互撞击并通过接触施加的力。我们也能“看”到远距离力的影响,例如,北极磁力转动指南针。
机械论得到了累积的精确证据的支持,例如,通过观察和推理,我们能够建构原子的概念及其运动规律。机械论有两种:离散的和统一的。前者以推拉型机器为基础,根隐喻是杠杆;后者以远距作用为基础,根隐喻是电磁场。离散机械论假定,机器的功能可以根据其内在动力学来理解,很少关注位于其中的场。统一机械论的概念在机器的内在和外在功能之间做出重要区别,因为“机器一般被看作由确定部分构成的功能实体,这样,内部功能能够从这些部分知识得到理解,以及它们如何相互作用。为理解它的外部功能,即它所做的,我们必须知道它的环境” Gregory R LMind in science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1:13。
两种机械论共同假定:世界由某些类型力的相互作用构成。这一假定形成了所有机械论关于离散事件及其在语境内和语境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话语。派普把离散机械论的概念范畴叫作第一范畴或“有效范畴”,间接通过推理获得。把统一机械论的概念范畴叫作第二范畴或“无效范畴”,直接通过经验掌握(见图1-1)。
图1-1机械论的两个范畴第一定律是保持位置场中第一性的质的构造规律。连接原则指连接第二性的质与第一范畴的原则。第二定律是第二性的质之间的规律性。两个范畴之间的关系非常松散。例如,唯物主义机械论者霍布斯忽视或否认第二范畴,认为颜色和声音不过是物质的运动;主观唯心主义机械论者贝克莱忽视或否认第一范畴,认为“存在就是被感知”。这两种范畴对于使机械论成为相对适当的世界观所需要的范围都是必要的,而且“都更直接彼此需要。业已证明,我们对于这个结构的最终认知证据和通过第一范畴描述的这个宇宙机器的细节,完全来自第二范畴内的物质”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195。有机论的根隐喻是有机生长。
“有机论者相信世界中每一实际事件或多或少隐蔽着有机过程。”植物和动物包括人类的生命循环现象,为有机论提供了有力的常识证据。有机论有两个范畴:现象和可知的最终有机世界。“现象”通过“步骤”或“阶段”模型表现。派普给出“现象”的七个范畴:“(1)经验片段同(2)联结一起出现,自发地导致(3)矛盾、差距、敌对或抵抗对分解力在(4)有机整体中的恶化,这些发现已经(5)隐含于这些片段中,而且依靠连贯的整体(6)超越先前的矛盾,这(7)节约、节省、保持经验的所有原始片段而没有任何损失。”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283这些范畴构成了有机论从低层到高层的一个分析序列。
片段指自然的独立可观察物的事实或信息。它是自然固有的,非人创造的,具有相对性,可根据人们获得的成就来决定。派普以天文学为例,指出对于阿那克西曼尼,片段是天空中明亮的星星及其运动部分;对于开普勒,片断是循环运动系统;对于牛顿,片断是开普勒定律。片段只有当被纳入内在系统并与其他事实相连接时才有意义。连结指片段之间的内在驱动而达到整合。矛盾指片段的整合过程中出现的不一致或冲突。有机整体是片段连接成的系统。隐含指片段包含在整合它们的整体中。超越指要克服整合片段过程中的矛盾。节约指片段的最少化。“可知的最终有机世界”根据包容性、确定性和有机性来描述。
包容性通过历史整合获得,如天文学和力学的整合,物理学和化学的整合;确定性通过附加事实的包容和更多渗入这些事实的细节和分叉获得。有机性概念假定了一个理想系统,其中“每个元素包含每个其他元素”,“任何元素的选择和替代将改变其他每个元素或甚至破坏整个系统”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300。语境论的根隐喻是“历史事件”。“历史事件”是历史地“再现”的事件,它是现实的而非可能的,是进行的而非完成的,是发生的而非封装的,具有穿透性、辐射性和即时性。或者说,“历史事件”是现实中动态的、活跃的事件,是其语境中的行动。由“历史事件”衍生的一套范畴见图1-2。
图1-2历史事件的范畴集“变化”和“新奇”(novelty)是语境论的基本范畴。“在最根本的意义上接受的变化与新奇将被当作这个理论的基本预设。”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235变化是事件的演化、显现和重构,它可以“变慢”,可以“稠化”。这样我们就可以区别各种事件,可以进行定性描述和评价它们及其相互关系。事件的描述及其关系基于我们对它的体验,基于我们对它是什么和如何起作用的直觉感觉。通过实践,我们能够区别整个事件的性质(quality)和结构(texture)的性质。一般来说,“已知事件的性质是其直觉的整体,结构是对性质有贡献的细节和关系”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238。
性质和结构是语境分析的概念基础。对语境论者来说,性质和结构没有区别整体及其部分,它们在我们关注的焦点与整体对其细节之间做出区别。或者说,事物的整体以整体方式被经历,并以定性的形式得到描述。当我们关注包含在整体中的结构时,每个结构本身作为整体被经历,这个整体也能够以另外定性的形式得到描述。整体及其细节的关系取决于我们每时每刻关注的目标取向。在任何情形下,某物的整体及其细节由于它们自己独特的、明显的和整体的性质而呈现于我们面前。事件的变化通过扩散、集聚和融合来体现。扩散是向外伸展的过程,即事件具有历史和朝向未来的传递过程。事件的扩散可以根据它在变化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做进一步的分析。最简单的过程是线性过程。它是事件在传递过程中“从开始到结束伴随一个向前向后的连续扩散点”的描述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253。
当单一线性过程捕获事件的瞬时性质时,语境分析典型地包括集聚过程。“集聚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线性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或有几个始点(事件A1,A2,A3)集聚于一个结果(事件B)或几个结果(B1,B2,B3)出于一个始点。” Pepper SWorld hypotheses: A study in evidenceBerkeley: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42:253-254也就是说,多集聚事件可以产生一个结果,一个单一事件可以有多个结果。语境论者反对过于单纯化的线性分析,因为这种分析不能说明大多数事件的集聚过程。一个“单一事件”几乎总是被证明是一个复杂的结构和组分之网,这些结构和组分与它们各自的语境相互贯通,并从过去传递到未来。融合是集聚的一种特殊情形。它不仅表现事件的相互作用,而且吸收新的突现事件。或者说,融合是事件不同成分的混合,混合到无法分解。例如,柠檬、水和糖有各自的可感知性质,当把它们混合时,我们得到一个新的、具有独特性质的事件,即我们称之为柠檬水的东西。融合是单纯化和结构化的中介,事件的性质融合得越紧密,事件就越统一。一事件的性质是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