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与教学书系:大学的道理》是一部较为系统地研究大学问题的专著。作者从研究大学的方法、大学的理念、构成大学的逻辑关系、大学的精神内涵、大学的规律和规律体系、大学治理的原则与机制等方面人手,尝试构建了一个较为系统的关于大学问题的理论体系,并在此基础上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分析了我国一百多年来大学的发展,试图从中揭示出一些带有普遍性意义的道理,为高等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工作者提供一些有益的结论。
基本问题是事物本源性和主导性的问题,是人们经过不懈的实践后凝炼成的关于事物全面的、根本的认识,它既是人们思考和实践的成果,又是人们再实践、再认识的理性依据。职业教育的基本问题至少包括职业教育的性质和规律、发展机制和发展动力、体系和模式、现状和趋势、教育教学、体制和管理、政策法规、历史经验、国际比较等问题。对各个基本问题的探究,实际上是从不同侧面和层面认识和揭示职业教育这一整体的和连续的复杂过程。无疑,对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的研究具有无可替代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齐爱平,男,1957年9月出生于北京,籍贯山东莱芜。198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民经济管理专业,曾在国家机关工作10年,在企业工作7年。2000年至今在北京联合大学师范学院工作。研究方向为哲学社会科学领域,发表论文20余篇。
第一章 大学的方法
一、大学的人学、社会学和哲学基础
二、研究大学的基本路径
三、学人的本质和特征
四、学人的系统化
五、一种反向的研究路径及其意义
六、本章小结
第二章 大学理念:一个活的系统
一、大学的功能与效用——大学之表
二、经典理念与大学精神——大学之里
三、大学学人及其环境——大学之根
四、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学是四个逻辑的统一
一、大学的学人逻辑
二、大学的社会逻辑
三、大学的治理逻辑
四、大学的学生逻辑
五、大学是四个逻辑的统一
六、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学生命的内涵:知识、智慧、信仰的统一
一、关于知识
二、关于智慧
三、关于信仰
四、大学生命的本质:知识、智慧、信仰的统一
五、本章小结
第五章 大学的规律和规律体系
一、大学性质的规律
二、大学发展的规律
三、大学治理的规律
四、大学历史的规律性
五、大学的规律体系
六、大学规律与社会规律
七、本章小结
第六章 大学的治理:原则与机制
一、大学治理的原则
二、大学治理的机制
三、大学的学术治理
四、本章小结
第七章 中国的大学实践:文化的大学、政治的大学、发展与转型中的多元大学
一、大学发展中的内因与外因及其关系
二、民国时期的大学——文化的大学
三、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政治的大学
四、改革开放至今——发展与转型中的多元大学
五、本章小结
第八章 中国大学的实践——以三所大学的三个十年为例
一、北京大学——1917年至1927年
二、华中工学院——“文革”中后期年至1984年
三、香港科技大学——1991年至2001年
四、本章小结:三所大学、三个十年的比较
参考文献
附1 关于社会基本规律的思考
一、人类社会基本构成分析
二、关于社会发展的根本规律
三、关于社会的治理规律
四、社会基本规律是社会根本规律和社会治理规律的辩证统一
五、社会基本规律的几点启示
附2 论宏思维及其视野下的世界观、方法论、社会科学和人类科学——对李培根院士关于宏思维能力培养论述的响应
一、对宏思维能力问题的理解
二、宏思维视野下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三、宏思维视野下的社会科学和人类科学
附3 从知识经济到智慧经济
一、知识经济的逻辑、特征和局限性
二、从知识经济到智慧经济
《教育与教学书系:大学的道理》:
三、大学的学术治理
大学内部治理的分权与共治大致能够在管理上体现民主和科学的原则,然而要在学术发展上真正深刻地体现出科学性仅靠此还是不够的,还要作更深一步的考察。比如在对学科发展的整体和本质的逻辑认识和把握上,以及相应地在学科发展的结构布局和协同共进上,在促进学科发展更加自觉和高效地为人类社会服务上,在学科发展中完整地体现大学精神内涵上,在学术发展能够更好起到引领人类社会发展上等,还有不少大文章可做。以下笔者着重对大学学术治理的基本原理和原则谈些看法。
(一)坚持学术的逻辑化发展
认清和把握不同学科或不同的学科方向所共同针对的对象其自身发生、成长、成熟的完整逻辑,以及这一完整逻辑中不同阶段、不同成分的性质、特征与其他阶段、成分的联系,然后以这一被深刻理解了的逻辑关系为核心,组织布局所有相关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支撑,以达到整体的协同发展和规模发展。
这种学术发展方式的要点在“逻辑”上,即关注和揭示诸多学科或学科方向所共同针对的、更大的对象自身的固有逻辑关系,可被称作学科的逻辑化发展。我们知道,科学发展的第一种形式是各自孤立分散发展,随着历史发展,这种方式已经显得越来越不适应科学发展了。经过漫长历史时期后,一方面人类积累了大量知识,另一方面由于社会的需要和科学发展自身的需要,产生了大量交叉科学和边缘科学。由于这种交叉性和边缘性的出现往往带有被动性特征,且它们一般是对自然和社会局部的、较小的逻辑的把握,视野有限,因此逻辑化学科发展比起分散化和交叉化学科发展具备明显优势。当然,逻辑化发展方式是以前两种方式为基础的,是对它们的辩证扬弃。例如我们现在的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教学涉及七个学科门类、众多一级学科和更多的二级学科,这些大多是平行排列、分别研究和讲授的,并不利于学科的发展。一是分散孤立发展有局限,二是就人文论人文、就社会论社会有缺项,不完整。因为在人文现象和社会现象之先是人的现象,这是人文和社会两种现象生成和发展的基础,因此要坚持将分门别类的研究和教学与整体的、本体的研究和教学相统一的原则。首先,要把人类社会看作是有机的生命体过程,本着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辩证思维法则,从社会原本发生、成长和成熟的历史过程着眼,将林林总总的人文社会科学等学科及其知识,分别归纳到社会的发生、成长和成熟这三个范畴的学科知识群里研究,然后从这三个学科知识群之间的关系里把握社会的整体和本体,构建整体性和本体性的人文社会科学。笔者认为,按照社会发生、成长和成熟的逻辑看,应该将众多的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及其知识成果梳理归纳为:关于人的科学学科知识群、人文科学学科知识群和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群这三个既相互区别又紧密联系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