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有12个故事,集环保性、文学性、科普性于一体,每一个精彩故事折射出的是小作者追求真善美的纯洁心灵。本书涉及“温室效应”“海洋污染”“土地荒漠化”“水污染”“辐射污染”“光污染”“大气污染,如酸雨,雾霾”“垃圾食品”“农药蔬菜”“土壤污染”等全球重大环境问题,本书的目的是希望“星星之火,可以燎原”,通过阅读,会让读者自觉地尊重生命,呵护友情,互助合作,养成感恩自然,节能减排的良好生活习惯。
著名儿童文学家曹文轩、安武林亲笔作序
北大环境学教授郇庆治倾力推荐
第一部由孩子们亲笔书写的绿色环保童话集
本书中包含了12个环保童话,作者和插画员都是不满14岁的青少年。孩子眼中的环境问题究竟是什么概念?他们会用奇妙的文字和图画,带你走进绿色人文科普乐园。
立言,实为立人
——写给孩子们
曹文轩
这些文字,是一些孩子在他们的老师张冠秀的鼓励和指导下写出的。它们虽然有些稚嫩,但却非常纯粹动人。孩子们用他们清纯的目光打量着这个世界,看到了这个世界的细微之处、美妙之处。他们用现代性的思想思考着这个正在失去绿色的地球,小小年纪就有了忧患意识和保卫家园的责任。
我非常在意他们的环保意识,但作为一个写作者,对他们的写作——写作行为本身更为激赏。
我在许多场合说过——
别以为写作是一些人所专门从事的职业。作为一个健全的人,其实都应该学会舞文弄墨。文字活动,是一个人的正常行为。一个人无论日后从文、从理、从工、从商还是走仕途,都应将写作看成是自己的一种基本的能力。一个不能写一手好文章的政治家,其实称不上一个政治家,充其量则是一个政客而已。那些划时代的政治家,有谁不是文章家?他们著作等身不说,而且还有经久不衰的传世之作。那些搞自然科学的一流科学家,也都在文字上显示了他们不同凡响的魅力。牛顿的书,既是科学的书,也是哲学的书,并且是精妙的哲学书;读爱因斯坦的科学著作,你可以绕开那些公式,将其作为美妙的散文来阅读。
张冠秀,1974年出生,教育硕士,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志愿者。一个热爱生命的人,一个对绿色环保公益教育付诸行动的草根老师。“低碳生活教育”的先行者,初中“大地理教育”的实践者。一生惧怕写作,但近年来在孩子们的“忽悠”下,逐渐在《中学地理教学参考》《赤子》《环境教育》《清水江文学》等报刊杂志上发表论文、散文若干,如:《中小学生低碳生活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新课程下初中“大地理教育”的实践研究》《留住那一湖清水》《今天,我们怎样学习“日本”》《40岁的女人》《半哑儿》等。爱好各项运动,音乐,钟情于活动策划与节目主持。
一、绿色环保作品集
1.一只叫佩佩的蚯蚓
2.看不见的光
3.蚂蚁冒冒的哭泣
4.韭菜日记
5.最后一条鲑鱼
6.向垃圾食品say“ bye -bye”
7.声 音 也 疯 狂
8.那片奇幻的森林
9.囚 鱼
10.被淹没的约定
二、绿色考察行记
1.北京、济南绿色考察行记
2.江西考察行记
3. “绿色浙江”考察行记
三、活动照片集萃
后记:铭记这段时光
我很看重这本书,看重这本书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我最看重的是,孩子们对环境保护的热爱和他们的作品是一致的,言行高度一致。它们的意义远远大于一本作品集。这些孩子们,无疑是一颗颗种籽,他们会影响身边的人,用他们的作品影响更多的人。我们这个世界,其实并不缺乏优秀的文学作品,也不缺乏才华横溢的少年作家;缺乏的是爱心,对环境的热爱之心,对环境的保护意识。张冠秀老师孜孜矻矻一直致力于这方面的教育和实践,令我钦佩。我始终觉得,我们的教育有很大的缺失,尽管学校是教书育人的所在,但是我们的重心和重点往往都放在教书上,注重知识的传递,注重考试成绩,但对“育人”这项神圣的使命却履行的不尽人意。从这个意义上说,张冠秀老师是非常值得推崇的。
孩子们的作品很丰富,表现手法也多种多样,有童话,有穿越小说,有幻想小说,有科普小说,有流行小说,而其中的一篇——尽管小作者自称是小说——竟然用了剧本的写作方式。他们不拘一格,有天然的幻想力。也许,在我们这些专门搞文学创作和文学批评的人看来,他们太不按常理出牌了。但这正是他们想象力还没有受到规范和污染的一种证明。非常有意思的是,孩子们对环境的观照,关注,竟然也非常广阔,小到蚯蚓蚂蚁,尘埃,大到海洋地球。我也注意到了,孩子们对环境的关心,不仅来自他们的想象,来自他们的身边,如垃圾食品,也来自国外,包括对世界环境遭到破坏的一些新闻事件。他们的忧患意识和使命感,让我这个成年人都感到惊讶和惭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