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教育部《高等学校教学质量和教学改革工程》和《关于加强高职高专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并按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对国际商务类专业教材出版的要求,我们在第一版的基础上,修订编写了第二版《国际贸易地理》一书。
《财政与金融(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新概念(财经类)系列教材》紧紧围绕高职高专培养国际商务系列岗位第一线所需要的能够直接上岗的专门人才的目标,坚持创新、改革的精神,体现新的课程体系、新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兼顾知识教育、技能教育和能力教育。
《财政与金融(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新概念(财经类)系列教材》主要是为了满足全国各类外经贸院校国际商务类专业培养国际商务专业人才的需要而组织编写的。
通过本书的学习,让学员明确本课程的学习内容及掌握要点;掌握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市场条件及特点,以及它们在国际市场中所处的地位及作用,各个市场上不同的商品结构、贸易对象等内容;掌握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情况、主要的开放带、开放地区、港口和主要运输线路;借鉴、吸收国外发达国家的有益经验,为加速发展我国的外经贸工作,为实现我国在新的历史时期制订的战略目标服务;掌握学习《国际贸易地理》的基本方法,提高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财政与金融(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新概念(财经类)系列教材》课程体系结构由“篇一模块一课题”组成,篇部分由全球篇、区域篇和产业篇组成,共分九个模块,前三个模块属于全球篇的内容,四至八模块属于区域篇的内容,第九模块属于产业篇的内容。课程体系完整,重点突出,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在学习时,先学习全球篇,接着学习区域篇,再学习产业篇,这样有助于学生循序渐进地学习和掌握。
全球篇内容主要包括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对象、内容及任务;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之间的关系及影响;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世界居民、国家经贸类型和世界经贸格局、国际关联及主要的经贸组织;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发展及分布等内容。通过对本篇内容的学习,学生应总体了解、认识和掌握国际贸易地理基础知识及世界经贸格局,并为学习区域篇和产业篇的内容奠定基础。
区域篇是本书的核心内容,着重分析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的主要特点、经贸发展过程、条件及特点,对它们在世界经贸中的地位、作用以及与中国的经贸关系等内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国际贸易地理分析。
选编各主要经贸国家和地区的依据是:目前,国际上有220多个国家和地区,由于课时限制,教材只编写了有代表性的一部分。选择主要国家和地区时,一般考虑:(1)国际上属经贸发达型或超级型的工业化国家或地区,如美、日、欧盟等。(2)在地理位置和国际贸易通道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的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3)在较长时期内对国际经贸形势及我国有显著影响的,如“金砖五国”中的俄罗斯、印度、巴西和南非。(4)资源丰富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国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亚等。
产业篇也是《财政与金融(第三版)/21世纪高职高专新概念(财经类)系列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本篇着重分析了国际贸易市场上农、矿、工等各大类产品的产销地域分布规律和特点,介绍了国际贸易运输地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为国际贸易专业的学生日后从事国际贸易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全球篇 国际贸易地理总论
模块一 课程导论
1.1 国际贸易地理的研究对象、内容和任务
1.2 国际贸易地理的理论基础
1.3 国际贸易地理研究的内容、任务及方法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二 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2.1 自然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2.2 人文地理环境与国际贸易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三 国际贸易地理格局
3.1 国际关联与经贸格局
3.2 主要的国际经贸组织
3.3 国际贸易中心的形成与发展
3.4 亚太国际贸易中心
3.5 国际贸易中心的地理分布
知识掌握与应用
区域篇 国别贸易地理
模块四 超级型经贸强国——美国
4.1 美国的地理环境与风俗
4.2 美国的经济发展及经济特征
4.3 产业结构与生产分布
4.4 美国市场与对外贸易
4.5 经济区域和城市与港口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五 经贸发达型国家(上)——日本、德国和俄罗斯
5.1 日本
5.2 德国
5.3 俄罗斯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六 经贸发达型国家(下)——英、法、意、加、澳
6.1 英国
6.2 法国
6.3 意大利
6.4 加拿大
6.5 澳大利亚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七 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亚洲“四小龙”、巴西和南非
7.1 新加坡
7.2 韩国
7.3 中国台湾
7.4 中国香港
7.5 巴西
7.6 南非
知识掌握与应用
模块八 发展中的大国——印度和中国
8.1 印度
8.2 中国
知识掌握与应用
产业篇 专题贸易地理
模块九 国际贸易运输地理
9.1 国际贸易运输概述
9.2 国际贸易运输中的海洋运输
9.3 国际贸易运输中的铁路运输
9.4 国际贸易运输中的航空运输
知识掌握与应用
参考文献
本书:
上述地区的贸易虽然十分繁荣,但由于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水平尚未发达的情况下产生的,因此并不具有真正国际贸易的性质,很大程度上仍然属于自然经济条件下的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但它却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萌芽,促进了欧洲封建社会的解体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发展。
3.3.2 地理大发现与国际贸易中心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指出:“资本主义的经济结构是从封建社会的经济结构中产生的,后者的解体使前者的要素得到解放。”促使欧洲封建社会经济结构解体,资本主义经济结构产生,除了我们前面讲过的行会手工业的发展,区域间商品贸易的日趋活跃等因素外,16-19世纪在欧洲发生的地理大发现、第一次和第二次产业革命也起到了关键作用。
1.地理大发现
地理大发现主要是指以下事件:(1)1487-1488年葡萄牙人巴托罗谋·迪亚士沿非洲西海岸南下,到达非洲南端的好望角,这是寻找新航路的第一次重要突破。(2)葡萄牙贵族瓦斯哥·达伽马奉葡萄牙国王之命,于1497年7月8日从里斯本出发,绕过非洲南端的好望角,再沿非洲东海岸北上,穿越印度洋,于1498年5月20日到达印度。历史上称这两次航行为“发现新航路”。(3)意大利人克里斯多佛·哥伦布于1492年8月3日奉西班牙国王派遣率船队西行,横渡大西洋,最终到达中美洲的圣萨尔瓦多岛、海地岛、古巴岛。此后,哥伦布又三次西航,陆续抵达西印度群岛和中南美洲大陆的其他一些地方,历史上称为“发现新大陆”。(4)葡萄牙航海家斐南多·麦哲伦奉西班牙国王之命,于1519年至1522年横渡大西洋,沿巴西东海岸南下,绕过南美洲大陆与火地岛之间的海峡(现称麦哲伦海峡),进入太平洋,抵达菲律宾群岛,在此麦哲伦被当地土人杀害,其同伴继续绕过马鲁古群岛进入印度洋,绕过好望角沿非洲西海岸北上,最终返回西班牙,完成了人类第一次环球航行。
上述的几次探险,人们统称为“地理大发现”。它是西欧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由此加深的西欧社会经济矛盾的产物。
首先,15世纪末西欧与远东地区的贸易危机是促成地理大发现的一个重要因素。1453年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占领了欧洲与东方贸易往来的重要通道——君士坦丁堡(现伊斯坦布尔),开始抢掠过往商人,从而切断了欧洲与东方的贸易往来。西欧商人为了继续与东方的贸易不得不由地中海向西航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其次,当时的欧洲封建领主为了满足奢侈生活的需要,商人为了日益增多的商品交换,都需要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因此向外寻找新的黄金、白银来源地,以满足他们生活和商品贸易活动中对金银的需要,是他们冒险西行寻找新航路和新大陆的另一个重要原因。
最后,这一时期科学技术的发展,尤其是航海和造船技术的进步为地理大发现准备了必备的物质条件。
地理大发现对欧洲封建社会的瓦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形成和未来世界贸易中心地位的确立,做了必要的准备,其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第一,地理大发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使欧洲获取了发展资本主义生产的大量货币资本和工业原料。如葡萄牙从1492年至1604年仅从非洲就掠夺了黄金2.76万公斤;西班牙从16世纪到19世纪末从中、南美洲共掠夺黄金250万公斤,白银1亿公斤。英国以“海盗”方式参与掠夺活动,仅在伊丽莎白一世女王主政年代,掠回的赃物就达1200万英镑。大量的财富流入了欧洲,为后来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雄厚的资金。
第二,地理大发现结束了新旧大陆之间相互隔绝彼此孤立发展的局面,增强了世界各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有助于资本主义统一市场的形成。
第三,促进了新旧大陆之间生产要素的流动。新大陆被发现之后,西、葡等国的殖民主义者不但从非洲向美洲贩卖了大量黑人奴隶,而且英、法、西、葡等国的大量清教徒也开始移居美洲。劳动力的增加不但加快了美洲的开发进程,而且也为欧洲提供了大量的粮食、棉花、木材、橡胶等工业原料。新旧大陆的相互交流还促进了农作物品种相互流动。原产于美洲的玉米、番茄、向日葵、马铃薯、烟草、天然橡胶、木薯、火鸡等开始进入欧洲、亚洲和非洲;而产于旧大陆的咖啡、花生、大豆等,也进入了新大陆。人员和物资的相互交流,大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第四,地理大发现后地中海沿岸的贸易地位日益下降,中世纪时曾昌盛一时的古罗马、古希腊等帝国开始衰落,而原来经济还十分落后的西班牙、葡萄牙、比利时、荷兰、法国和英国,由于正处在欧洲去非洲和美洲的海上交通要道上,其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了迅速发展,世界经济贸易中心开始由地中海沿岸各国向大西洋沿岸转移。
2.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一次科技革命发源于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这次科技革命是从机械和动力的革新开始的。14世纪以前英国还是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从15世纪末到18世纪60年代,英国经济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在国内通过圈地运动实现了对农民的彻底剥夺,从而基本上消灭了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大力发展以毛纺织业为主的工场手工业,为过渡到机器大生产准备了必要的物质技术条件;完成了资产阶级革命,建立了资产阶级政权,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上的保障。在国外,先后战胜了西班牙、葡萄牙、荷兰、比利时和法国,取得了海上的霸权。通过掠夺广大的海外殖民地,不但为资本主义工业革命积累了货币资本、原材料,而且还开拓了国外市场。这一切都为英国产业革命的发生准备了必要的前提。但产业革命的直接原因在于,以手工工艺为主的工场手工业,随着生产效率、工资成本和国内外需求的增长,已经无法满足资产阶级追求更高利润的欲望,他们迫切需要利用机器生产来代替手工生产,以提高产品的产量。产业革命首先是从纺织业开始的。1733年兰开夏的钟表匠约翰·开伊首先发明了飞梭,提高了织布的效率。织布效率的提高,又进一步促进了对纱线的需求,1764年织工兼木匠的哈格利夫斯又发明了珍妮纺纱机,带动的纱锭越来越多,以人力作为动力越来越困难。1769年理发师阿克莱特又发明水力纺纱机,水力的应用不但提高了效率而且降低了成本。1785年牧师卡德来特又发明了用水力推动的织布机,织布效率相当于40个手工工人。
……